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等高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高陡边坡植被配置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昝玉亭1ꎬ2㊀奚同行1ꎬ2㊀张华明1ꎬ2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ꎬ江西南昌330029ꎻ2.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ꎬ江西南昌330029)
中图分类号:S157.1㊀文献标志码:A㊀doi:10.3969/j.issn.1673-5366.2020.02.02
摘要:以高陡边坡为研究对象ꎬ研究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ꎬ以期为高陡边坡水土流失的治理及恢复提供参考ꎮ通过定点径流小区观测的方法ꎬ设置4种植被配置模式ꎬ每种模式设置3次重复ꎬ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各模式的产流产沙差异ꎬ对比分析各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ꎮ结果表明:1)观测期总降雨量为955.6mmꎬ总降雨历时为1037.8hꎬ观测期内降雨量较大ꎬ历时较长ꎬ但月际分布不均ꎻ2)草本㊁花草㊁灌草及乔草模式的产流量分别为16.32ʃ1.27m3㊁25.67ʃ3.32m3㊁21.8ʃ5.76m3㊁15.1ʃ2.47m3ꎬ花草模式产流量最大ꎬ乔草产流量最小ꎻ3)草本㊁花草㊁灌草及乔草模式的产沙量分别为48.95ʃ6.58kg㊁63.33ʃ15.00kg㊁69.95ʃ20.00kg㊁30.37ʃ3.09kgꎬ灌草模式产沙量最大ꎬ乔草产沙量最小ꎻ4)草本㊁花草㊁灌草及乔草模式的产流量分别为978.91ʃ131.68t/km2㊁1266.67ʃ301.4t/km2㊁1399.03ʃ364.9t/km2㊁607.49ʃ261.8t/km2ꎬ灌草模式的土壤侵蚀量最大ꎬ乔草模式的最小ꎮ乔草模式㊁草本模式的产流量㊁产沙量㊁土壤侵蚀量小于花草模式㊁灌草模式ꎬ说明乔草模式和草本混合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更优ꎬ尤以乔草模式最优ꎮ
关键词:植物配置ꎻ高陡边坡ꎻ水土保持ꎻ效益
㊀㊀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的发展ꎬ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ꎬ生产建设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急剧增加ꎬ尤其高速公路㊁风电场等建设ꎬ形成大量高陡边坡[1]ꎬ造成诸如诱发滑坡㊁坍塌㊁泥石流现象ꎬ土壤淤积河道ꎬ降低泄洪能力ꎬ弱化土壤肥力ꎬ土地资源流失ꎬ景观破坏和生态退化等问题ꎬ其植被恢复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ꎬ也成为生态恢复工作中的难点ꎬ属于世界性难题[2-3]ꎮ而边坡防护工程中ꎬ基于乡土植物的生态优势ꎬ在裸露边坡上重建边坡植被的生态固坡技术在改善路域景观㊁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应用日益普及[4]ꎮ
植被从地上冠层到地下根系ꎬ都对水土流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5]ꎮ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ꎬ可拦截降雨ꎬ削弱雨滴击溅动能ꎬ减少降雨侵蚀力ꎬ覆盖保护地表ꎬ增大坡面糙率和延阻径流ꎬ径流量随之减少[6]ꎻ植被类型㊁层次结构和形态特征也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因素[7]ꎮ一定的植被覆盖度ꎬ有良好的结构ꎬ一定数量的枯枝落叶层ꎬ这是植被保持水土的关键[8]ꎮ
植被对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ꎬ植被恢复作为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技术措施ꎬ能够保护和改良水土资源ꎬ恢复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ꎬ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ꎬ兼
顾水土资源的生态㊁经济和社会效益ꎬ促进水土资源
可持续利用[9]ꎮ但是在有关植物措施配置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植物种的适生性㊁种
类选择ꎬ乔灌草藤的搭配ꎬ草本植物的混合比例等都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0]ꎮ因此ꎬ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ꎬ选择优势乡土植物种类ꎬ确定混合比例ꎬ构建草本㊁花草㊁灌草和乔草模式ꎬ对比分析4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ꎬ以期为高陡边坡水土流失的防治及恢复提供参考ꎮ
1㊀项目区概况
径流小区布设于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ꎬ
该园位于江西省北部㊁鄱阳湖水系博阳河西岸的德
安县工业园区内ꎮ地貌类型以构造剥蚀低丘为主ꎬ
海拔高度为30~90mꎬ坡度为5ʎ~25ʎꎮ地处亚热
带季风气候区ꎬ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50.9mmꎬ最
大年降雨量为1807.7mmꎬ最小年降雨量为865.6mmꎬ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58mmꎮ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6.7ħꎬ极端最低气温-11.9ħꎬ极端最高气温38ħꎬ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82.5hꎬ多年平均
4水土保持应用技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2期㊀∗资助项目:江西省科学技术厅项目(20161BBG70086)ꎮ
无霜期为249dꎮ2㊀材料与方法
考虑乔灌草及冷暖季搭配筛选植物ꎬ选择刺槐㊁马棘㊁波斯菊㊁狗牙根㊁黑麦草㊁高羊茅等进行组合配置ꎬ设置草本㊁花草㊁灌草及乔草等4种模式ꎬ每种模式设3次重复ꎬ共12个径流小区ꎬ每个径流小区的面积为10mˑ5m(投影长度)ꎬ按20g/m2ꎮ各小区按照1ʒ1.5的坡度进行设置ꎬ径流小区下设3个径流桶ꎬ采用七孔分流法收集次降雨的产流产沙[11-12]ꎮ
各植物配置模式径流小区布置如表1所示ꎮ
表1㊀各径流小区配置表
模式名称用量/(g/m2
)
总量/g草本模式
花草模式
灌草模式
乔草模式
狗牙根6.671100高羊茅6.671100黑麦草6.671100波斯菊
4660狗牙根5.33880高羊茅5.33880黑麦草5.33880马棘
81320狗牙根4660高羊茅4660黑麦草4
660刺槐
1mˑ1m50株狗牙根6.671100高羊茅6.671100黑麦草
6.67
1100
㊀㊀对示范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小区进行降雨观测ꎬ观测期为2018年7月 2019年5月ꎬ对观测期内的降雨进行观测ꎬ研究4种模式的产流产沙及土壤侵蚀特征ꎬ以此分析4种植物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差异并进行评价ꎮ本研究选择产流量㊁产沙量及土壤侵蚀量分析研究不同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ꎬ计算方法采用观测区常规方法
[13-14]

3㊀结果与分析
3.1㊀降雨特征
降雨是坡面水蚀的源动力ꎬ与坡面产汇流㊁产输
沙关系密切ꎮ了解降雨基本特征ꎬ对于研究降雨条件下坡面水蚀特征有着重要作用ꎮ对观测期降雨分析统计ꎬ剔除不满足条件降雨后ꎬ统计分析降雨因子
特征ꎬ为研究不同处理措施产流产沙的特征㊁规律及对比分析不同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奠定基础ꎮ
观测期内ꎬ总降雨量为955.6mmꎬ各月份降雨量依次为16.9mm㊁58.5mm㊁19mm㊁37.6mm㊁75.9mm㊁77.6mm㊁90mm㊁196.3mm㊁143.3mm㊁159.2mm㊁81.3mmꎬ总降雨历时为1037.8hꎬ各月份降雨
历时分别为0.8h㊁13.7h㊁2.5h㊁63.2h㊁101.3h㊁148.8h㊁213.9h㊁284.8h㊁67.3h㊁77.0h㊁64.7hꎬ平均雨强分别为22.53mm/h㊁4.28mm/h㊁7.60mm/h㊁0.60mm/h㊁0.75mm/h㊁0.52mm/h㊁0.42mm/h㊁0.69mm/h㊁2.13mm/h㊁2.07mm/h㊁1.26mm/hꎮ观测期内降雨量较大ꎬ历时较长ꎬ平均雨强也比较大ꎬ但月际分布不均ꎮ
3.2㊀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产流特征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产流量总体差异较大ꎬ草本㊁
花草㊁灌草及乔草模式的产流量分别为16.32ʃ1.27m3㊁25.67ʃ3.32m3㊁21.8ʃ5.76m3㊁15.1ʃ2.47m3ꎬ以均值对比不同模式的产流量ꎬ可以看出观测期内各配置模式产流顺序为花草模式>灌草模式>草本模式>乔草模式ꎬ花草㊁灌草与草本㊁乔草之间差异明显(p<0.05)ꎬ彼此之间差异不明显(p>
0.05)ꎬ草本㊁乔草之间差异也不明显(p>0.05)ꎮ花草模式产流量最大ꎬ是最小乔草模式的1.7倍ꎬ是草本模式的1.57倍ꎬ灌草模式其次ꎬ是最小乔草模式的1.44倍ꎬ是草本模式的1.33倍ꎮ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ꎬ草本模式㊁乔草模式的产流量小ꎬ更多的降雨被两模式植被吸收ꎬ说明草本和乔草模式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ꎬ主要是花草㊁灌草两种模式种子成活率不高ꎬ导致后期植被覆盖率不高ꎬ对降雨的拦截㊁含蓄水分能力降低ꎬ受降雨的影响较大ꎮ
3.3㊀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产沙特征
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产沙量总体差异较大ꎬ草本㊁花草㊁灌草及乔草模式的产沙量分别为48.95ʃ
6.58kg㊁63.33ʃ15.00kg㊁69.95ʃ20.00kg㊁30.37ʃ3.09kgꎬ以均值对比不同模式的产流量ꎬ可以看出ꎬ观测期内各模式产沙顺序为灌草模式>花草模式>
草本模式>乔草模式ꎬ花草㊁灌草与草本㊁乔草之间差异明显(p<0.05)ꎬ彼此之间差异不明显(p>
0.05)ꎬ草本㊁乔草之间也具有明显差异(p<0.05)ꎬ灌草模式产沙量最大ꎬ是最小乔草模式的2.3倍ꎬ是草本模式的1.43倍ꎬ花草模式次之ꎬ是最小乔草模式的2.09倍ꎬ是草本模式的1.29倍ꎬ说明观测期内乔草㊁草本两种模式的固土能力更强ꎮ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ꎬ草本模式㊁乔草模式的产沙量小ꎬ主要是因5
㊀2020年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昝玉亭等:不同高陡边坡植被配置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为两模式形成的坡面径流小ꎬ对坡面土壤的冲刷能力较花草㊁灌草模式低ꎬ其次两种模式的种子成活率较高ꎬ植被覆盖度较好ꎬ尤其乔草模式ꎬ拦截了部分降雨ꎬ避免降雨直接锤击坡面ꎬ大大降低了坡面溅蚀的发生ꎬ坚持保持土壤的抗冲刷能力ꎮ相同植物模式之间变动幅度比较大ꎬ花草模式达到15kg㊁灌草模式达到20kgꎬ这主要是由于不同重复之间植被率引起的ꎮ
3.4㊀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土壤侵蚀量研究
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土壤侵蚀量总体差异较大ꎬ草本㊁花草㊁灌草及乔草模式的土壤侵蚀量分别为978.91ʃ131.68t/km2㊁1266.67ʃ301.4t/km2㊁1399.03ʃ364.9t/km2㊁607.49ʃ261.8t/km2ꎬ以均值对比不同模式的土壤侵蚀量ꎬ可以看出观测期内各配置模式土壤侵蚀顺序为灌草模式>花草模式>草本模式>乔草模式ꎬ花草㊁灌草与草本㊁乔草之间差异明显(p<0.05)ꎬ彼此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ꎬ草本㊁乔草之间也有明显差异(p<0.05)ꎮ灌草模式产沙量最大ꎬ是最小乔草模式的2.3倍ꎬ是草本模式的1.43倍ꎬ花草模式次之ꎬ是最小乔草模式的2.09倍ꎬ是草本模式的1.29倍ꎬ说明观测期内乔草㊁草本两种模式的抗侵蚀能力更强ꎮ这与各模式产沙原因一样ꎬ主要受种子成活率㊁植被覆盖度的影响ꎮ
4㊀结论与建议
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之间的产流㊁产沙㊁土壤侵蚀量差异各不相同ꎬ观测期内各配置模式产流顺序为花草模式>灌草模式>草本模式>乔草模式ꎬ产沙顺序为灌草模式>花草模式>草本模式>乔草模式ꎬ土壤侵蚀顺序为灌草模式>花草模式>草本模式>乔草模式ꎬ可以看出乔草模式的产流㊁产沙量㊁土壤侵蚀量都是最小ꎬ其次是草本模式ꎬ花草模式的产流量大于灌草模式ꎬ而灌草模式的产沙量与土壤侵蚀量都大于花草模式ꎮ可以看出ꎬ观测期内ꎬ乔草和草本模式保水固土能力更强ꎬ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益ꎮ
(1)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之间㊁各模式重复之间由于种子成活率的不同ꎬ引起植被覆盖度的差异ꎬ进而导致各模式之间产流㊁产沙㊁土壤侵蚀量的差异ꎬ总体来看ꎬ乔草模式的产流量㊁产沙量及土壤侵蚀量都最小ꎬ草本模式其次ꎬ花草模式的产流量大于灌草模式ꎬ而灌草模式的产沙量与土壤侵蚀量都最大ꎮ说明ꎬ乔草模式㊁草本模式的保水固土能力更强ꎬ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益ꎮ
(2)本研究选择草本㊁花草㊁灌草㊁乔草等4种模式来研究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恢复效果ꎬ且观测时间较短ꎬ波斯菊㊁马棘等还没有形成相当的规模ꎬ刺槐的覆盖率最高ꎬ但林下草本成活率也不理想ꎬ且本研究以产流量㊁产沙量㊁土壤侵蚀量来反映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基础效益ꎬ而不同乔灌草合理搭配下长时间序列下的水土保持效益包括经济㊁社会㊁生态等效益还需进一步研究ꎮ
[参考文献]
[1]ZhangLTꎬGaoZLꎬLiZBꎬetal.Downsloperunoffande ̄rosionresponseoftypicalengineeredlandformtovariableinflowratepatternsfromupslope[J].NaturalHazardsꎬ2016ꎬ80(2):775-796.
[2]王璐.红壤地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ꎬ2019(4):10-12. [3]崔可.南方丘陵地区不同植被覆盖模式下水土保持效益的对比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ꎬ2019(4):19-22. [4]潘声旺ꎬ杨秀云ꎬ何茂萍ꎬ等.几种典型道路边坡植被配置模式的护坡效益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报ꎬ2013ꎬ31(2):151-156.
[5]肖培青ꎬ姚文艺ꎬ申震洲ꎬ等.苜蓿草地侵蚀产沙过程及其水动力学机理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ꎬ2011ꎬ42(2):232-237. [6]字淑慧ꎬ段青松ꎬ吴伯志.混播草带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效应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ꎬ2006(5):61-65. [7]傅伯杰.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管理[J].中国科技奖励ꎬ2013(7):6-8.
[8]吴钦孝ꎬ赵鸿雁ꎬ刘向东ꎬ等.森林枯枝落叶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评价[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ꎬ1998(2):24-29.
[9]吕钊ꎬ王冬梅ꎬ徐志友ꎬ等.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土)场水土流失特征与防治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ꎬ2013ꎬ11(3):118-126.
[10]张维静ꎬ王健ꎬ于卫洁ꎬ等.弃土弃渣坡面产流产沙模拟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ꎬ2016(5):30-34+77. [11]谢颂华ꎬ方少文ꎬ王农.水土保持试验径流小区设计探讨[J].人民长江ꎬ2013ꎬ44(17):83-86+113. [12]谢颂华ꎬ武艺ꎬ王农.弃渣试验径流小区设计[J].江西水利科技ꎬ2013ꎬ39(1):44-47.
[13]昝玉亭ꎬ张华明ꎬ张晓亮ꎬ等.不同措施下粉煤灰产流产渣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ꎬ2016ꎬ30(1):41-46+53. [14]张华明ꎬ昝玉亭ꎬ张晓亮ꎬ等.降雨因子对粉煤灰产流产渣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ꎬ2017ꎬ31(2):27-32.
收稿日期:2019-11-27
作者简介:昝玉亭(1986 )ꎬ男ꎬ山东枣庄人ꎬ硕士ꎬ工程师ꎬ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研究ꎮEmail:545894942@qq.comꎮ
(责任编辑㊀郑娟㊀责任校对㊀赵旭珍)
6水土保持应用技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2期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