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综合素质习题职业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综合素质习题-职业理念
一、考情分析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块知识点一般考查四道选择题和一道材料题。
二、习题
1.课堂上,当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文件后,学生议论纷纷,与教师事先预想的结果截然不同,在下列选项中,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马上制止,并批评学生这种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
B.任其自然发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阐明自己的观点
C.因为这不是探究课,所以不会给学生时间讨论,继续授课
D.由于视频文件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价值,适当给学生一些讨论时间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职业理念中教育观的相关知识。
选项A,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方面教师马上制止,体现的是教师的权威作用,而难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另一方面批评学生破坏课堂秩序也是无中生有的理由,故选项表述有误,可排除。
选项B,新课改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任其自然发展,并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故选项表述有误,可排除。
选项C,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
方式。
一方面探究课与正式的课程并不相冲突,选项片面理解了探究课程。
另一方面不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也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故选项表述有误,可排除。
选项D,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肯定视频的价值,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不仅有效利用课程资源,而且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故答案选D。
综上,当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后,学生表现出与教师事先预想的结果截然不同,需要教师利用恰当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
而选项A、B、C均表述有误,故本题选D。
2.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意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食其力,并非教师滔滔讲话,学生默默聆听。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是( )。
A.指导学生掌握方法
B.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C.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D.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②创设智力操作活动;③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并加强训练。
选项A,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是指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
方法,题干未体现;
选项B,鼓励学生参与教学,题干中这句话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一味让学生听老师讲,所以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意思;
选项C,创设智力操作活动,通过智力活动,启发学生思维,题干未体现;
选项D,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题干中未体现。
故正确答案B。
3.初中一年级入学开始,班主任陶老师通过家访、观察等各种途径,深入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并据此制定学生个人发展规划,这种做法表明王老师关注( )。
A.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B.学生发展的互补性
C.学生发展的平衡性
D.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职业理念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题目中班主任陶老师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下制定学
生个人发展规划,表明注意到学生的差异。
可知陶老师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故本题选A。
选项B,学生发展的互补性,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
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
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选项C,学生发展的平衡性表述错误,为干扰项;
选项D,学生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地发展过程。
故排除BCD,选A。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征。
教师劳动的特征包括: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动的主体
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题干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形容人才培养周期长,故本题选D。
选项A,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与题意不符;
选项B,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与题意不符;
选项C,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因
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与题意不符;
选项ABC表述与题意不符,因此本题选D。
5.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看到两位同学因“三八线”动起手来,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 )。
A.马上制止,把两位同学带出教室进行处理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给予严厉批评
D.微笑着说:“怎么啦,你们俩,有了小矛盾双方冷静一下,相信你们能够自己解决的。
”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教育机智,面对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教师处理的前提是不妨碍正常的课堂教学。
选项D,是一种冷处理的方式,待双方冷静下来,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选项A,马上制止,将两位同学带出教室处理,这样的方法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可取;
选项B,不予理睬会使事态发酵,甚至影响正常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不可取;
选项C,当众严厉批评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选项ABC表述与题意不符,因此本题选D。
6.最近,徐老师将头发染成红色,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发
型屋”几个孩子边玩边说:“请给我染发,我要红颜色的,像徐老师一样的红色。
”“我也要红色的!”徐老师染头发的行为( )。
A.恰当,反映幼儿教师的合理审美需求
B.恰当,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C.不恰当,不符合区域活动的组织要求
D.不恰当,不符合幼儿教师的仪表规范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征。
教师劳动的特征包括: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动的主体
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选项A,表述错误,教师行为不正确,将头发染成红色,不符合教师的合理审美;
选项B,表述错误,教师行为不正确,未促进幼儿审美发展; 选项C,题干未体现区域活动的要求,与题干不符;
选项D,判断正确,教师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教师要为儿童呈现良好的范例,例如良好的仪容仪表。
题干中徐老师的行为不符合幼儿教师应有的仪表规范,为学生做出了不良的示范,是一种不恰当的行为。
故正确答案为D。
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主体教育思想
B.强调学生自主发展
C.鼓励学生自学成才
D.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题干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这体现的是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生作为主体,要主动发展,而非让学生自己成才。
因此自主发展不是学生自学成才,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故本题选C。
选项A,主体教育是指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
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
与题干相符;
选项B,自主发展,学习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
与题干相符;
选项D,学生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与题
干相符。
所以A、B、D与题干相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C。
8.孔夫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 )。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C.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根据孔子这句话指的是“(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因此,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孔子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要起到表率作用。
故本题选D。
选项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题干未规定老师的走路姿势; 选项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存在教师给学生下命令一说,表述错误;
选项C,表述错误,教师自己做好,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并且与题干不符;
故正确答案选D。
9.教师面对的是时代不断变化并且有着丰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长效性
C.发展性
D.示范性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劳动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对
象的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题干中教师面对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变化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故本题选A。
选项B,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选项C,干扰选项,教师的劳动特征没有此选项;
选项D,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故正确答案A。
10.某学校举行讲课比赛,青年教师小张认真研读教材,依据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件,为参加比赛做好准备。
在讲课时,评委提问小张对教学知识点前沿研究趋势的认识。
依据平时的积累,小张迅速做出恰当、合理的回答,赢得评委赞赏。
这主要反映了教师工作的( )。
A.示范性与榜样性
B.复杂性与创造性
C.全面性与细致性
D.主体性与长期性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劳动的特征。
中小学教师职业劳动特征包括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幼儿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包括教育对象的幼
稚性。
2.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教育过程的创造性、教育手段的示范性、教学行为的自主性。
题干中,青年教师小张设计教学课件、认真研读教材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在讲课时,评委提出的问题,小张能够迅速做出恰当、合理的回答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故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