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临沂市
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本试卷不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2.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夫之在论述古代两种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时说:“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文中的“封建”这一制度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个朝代
A.商B.西周C.秦D.西汉
【答案】B
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王夫之所指封建,即封邦建国,实行
分封制,其在西周开始实行。

2.《全球通史》记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B.拿破仑帝国对外扩张
C.元朝建立行省制D.罗马帝国实行行省制
【答案】A
考察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考点中央集权制。

阅读材料可知材料指秦统一
六国,确立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有中央和皇帝任命,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3.西汉开国君臣,刘邦出身自耕农,萧何、曹参出身于小吏。

“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当时社会剧烈变革的结果B.世卿世禄制废除的产物
C.由贵族政权过渡到平民政权D.人才只产生于平民之中
【答案】A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析材料,西汉建立者大多出身平民,是由于社
会剧烈变革造成的,BCD说法错误。

4.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
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考察古代中国经济——均田制。

唐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材料中可以交纳
绢或布代替服役,由此可促进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5.(某朝)“在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这样做的结果是
A.兵将分离,将不专兵B.以文制武,增强军力
B.大将兵权,削弱殆尽D.强干弱枝,内外相维
【答案】A
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代的二府三司制。

材料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
的分离,兵将分离,将不专兵的做法,使其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集权。

6.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
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答案】D
考察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分析材料“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
往南洋贸易”造成“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即海禁使靠海为生的人失去了就业机会,多了生民生计。

7.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

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
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D.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
【答案】C
考察近代中国的经济。

材料一方面体现清王朝的这种盲目自大,一方面体现
了主张在外国人遵守法纪的同时可以“长久贸易”,所以该题选C。

8.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

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B.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
C.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D.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
【答案】D
考察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第二
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可知英国人认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太少导致英国货物销路不好。

9.“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上海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
B.冲国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
C.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破产
D.纺丝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
【答案】D
考察近代中国的经济。

结合
材料“遂使家家置纺车”,
说明这一时期仍是手工劳动,没有体现
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10.读《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和规模示意图》,
指出促进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兴起和
发展的共同因素是①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②政治和军事的需要③近代工商业发展
④交通便利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B
考察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通过50万以上人口分布地域来看,都被“被开
辟为通商口岸”,“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体现不出来,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些大城市或者出于工商业发达地区或者出于交通要道。

11.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左右。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

该材料表明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
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
C.
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
【答案】C
考察近代中国的经济。

结合材料“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
商品”“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

12.《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了某一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注:即长辫)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

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

此四人中,有西服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满清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清朝末年B.20世纪40年代
C.民国初年D.20世纪50年代
【答案】C
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婚姻习俗、服饰等方面
的变化,“俨然一新人物……有仍服满清礼服者”,说明这时清朝已亡,处于民国初年。

13.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

”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全民族抗战开始B.敌后战场开辟
C.重庆谈判的开展D.达成政协协议
【答案】A
考察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
的宪法法律的效力”,结合所学判断应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其大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4.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

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A.对苏和对西方贸易额出现交替上升状态
B.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
C.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
D.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
【答案】B
考察现代中国——新中国外交。

分析图片,对西方贸易额不断下降,对苏联
贸易额不断上升,联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可知这种状况是因为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中国外交“一边倒”倒向苏联造成的。

15.“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

这表明
A.两大阵营的对峙缓和B.中国挫败了“两个中国”阴谋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D.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舞台
【答案】B
考察现代中国的外交。

此题最好用排除法,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20世纪70年代,所以A项错误,CD项不符合实际情况,结合这一时期西方“两个中国”阴谋,可选出。

16.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

”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A
考察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题干时间1956年2月,排除BC,D项
材料无体现,结合时代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17.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

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

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

粮票的废除说明
A.粮食产量已自食有余B.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
C.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D.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管制
【答案】B
考察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粮票的废
除说明经济体制发生了中国大变化,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18.李雅书等在《古代罗马史》中谈到: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
的热潮。

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由此可见罗马法
A.为资本主义规范了社会秩序B.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C.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D.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C
考察古代世界——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影响深远,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
法律蓝本,为资本注意立法提供了范本,材料强调“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正是罗马法影响资本主义立法的表现。

19.据不完全统计,1500年以后欧洲市场上的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以及非洲的象牙等的奢侈品价格比以前上涨了5倍,不仅如此,连一些基本的生活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也是飞速增长。

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B.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了经济发展D.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B
考察近代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发生了价格革命
和商业革命,使欧洲市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即出现材料所描述的现象。

20.“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这则材料认为,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武装斗争夺取政权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夺取资产阶级资本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答案】D
考察近代世界的工人运动。

材料强调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重要目的是“尽可
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所以材料认为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大力发展生产。

21.托拉斯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

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

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

”它表明当时
A.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B.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C.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政府成为“总资本家”
【答案】C
考察近代世界经济。

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托拉斯,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从生产到销售全面合作组成的垄断联合。

结合材料“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说明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2.《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该文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没有剧烈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D.美苏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答案】C
考察现代世界格局——二战后两级对峙格局的影响。

两极对峙格局,双方势
均力敌。

谁也不敢轻易动武,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23.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B.世界银行的成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考察现代世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布雷顿森
林体系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成员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取得特殊地位,造成材料所属现象的出现。

24.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答案】D
考察现代世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
中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所以选D,ABC不符题意或事实。

25.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公司垄断。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来自美国,而在美国的电视中,外国节目仅占1%-2%,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中,有85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面对这一现象,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态度是
A.要采取措施抵制外来文化产品B.全力进口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
C.让市场自由选择各类文化产品D.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答案】D
考察现代世界的经济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
材料显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文化产品大量进入发展中国家,处于优势地位,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接受,要改变这种局面,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小题,第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2分,共50分。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黑色签字笔、黑色钢笔或黑色圆珠笔答在试卷答题纸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2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十九年(1839),美商旗昌洋行合伙人亨特(William C.Hunter),在广州欲往澳门时,需要带备以下四份文件:
第一份(此件须由中国行商代为申请):
第二份:
第三份(此件提交赴澳沿途查验放行):
——威廉.C.亨特著.冯树铁译:《广州“番鬼”录》(1)依据材料一的四份文件,说明在广州的洋商如欲往澳门,需要办理哪些行政手续?(4分)对此,你如何评价?(3分)
材料二《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

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

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外国人在中国游历的规定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你认为
这些变化的弊端是什么?(2分)
【答案】
(1)手续:向中国政府专门负责外贸部门(“粤海关”)提交办理官方执照的请求;申请书须由中国行商转达;要得到中国政府书面同意;办理过关执照,向沿途关卡登记到达、住宿、离开的时间;要事先统计贸易物品及自用物品。

(4分,答出4个要点即可)
评价:这种做法对外商进行了严格限制;目的是严格管辖外商活动范围,提防外国人进行不法活动;反映了清政府传统外交理念和中国文化优越论,是闭关政策的体现。

(3分)
(2)变化: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护照所填游历地区很广;未规定有效期;未规定外国人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要求清朝官员以宾礼相待。

(4分,答出4个要点即可)
弊端:这些规定为外国人进行不法活动提供了方便。

(2分)
第(1)问具体行政手续根据第一、二、三、四份材料概括即可,从这些手
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洋商有严格的限制规定,可以地方外国人进行不法活
动,但同时反映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落后,仍然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第(2)问外国人在中国游历的变化,结合材料二从游历的范围、时间、对外国人的行为要求等回答,限制放宽,为外国人进行不法活动提供了方便。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
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材料二 “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

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说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材料四“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

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

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2分)
(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3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

(3分)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4分)
【答案】(1)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

(2分)
(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3分)(3)相同:进行持久抗战。

(1分)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

(2分)
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

(4分)
该题考察中日战争,第(1)问蒋介石1933年代谈话,体现了其不抵抗,攘
外必先安内的思想;第(2)问综合材料“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首先蒋介石仍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一方面若和谈不成,中国政府将坚决抗战;第(3)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蒋介石、毛泽东都主张进行持久抗战,蒋介石主张“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主张,他们都看到了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等现状。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

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

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

——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1)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

(4分)
材料二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根据材料二,19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1分)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2分)
(3)你认为19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分)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答案】
(1)背景:两大阵营尖锐斗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2分)
作用: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起了积极作用。

(2分)(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联合抗苏(或“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2分)
(3)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

(3分)
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苏联;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

(3分)
该题考察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第(1)问注意提示时间1950年,世界
上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作用从对新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方面谈;第(2)问五十年代末到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共改变外交政策,实行“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关系;第(3)问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70年代,美国势力相对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