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1.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
B.温度
D.食物
2.下列不属于影响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的因素的是()
A.气温升高
B.日照延长
D.降水增多
3.环境中的很多因素对菜粉蝶(幼虫又称菜青虫,主要采食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我们把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下列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①十字花科植物的数量②鸟、青蛙等天敌的数量③寒流来袭、气温骤降④导致菜粉蝶患“白僵病”的球孢白僵菌的数量⑤菜粉蝶栖息地突发火灾⑥喷洒杀虫剂
A.①②④
B.③⑤⑥
D.②④⑥
,食物、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生物因素,会制约菜粉蝶的种群密度,因此①②④均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温等气候条件、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杀虫剂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4.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可以影响生物的繁殖力,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B.某些昆虫在遭遇寒流时,无论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可能死亡
C.林冠层的郁闭度较高,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均下降
,说明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有影响
5.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放在盛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
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
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形增长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呈均匀分布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培养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形增长,A项正确。
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故大草履虫主要分布在培养液上部,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随机分布,B项错误。
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没有互利关系,不属于互利共生,C项错误。
标记重捕法适合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常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估算,D项错误。
6.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气温、气候以及火灾等。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天敌对猎物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是密度制约因素
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反馈调节
,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
,越容易被天敌捕食,所以天敌对猎物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寒流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如最初食物充足,随着种群数量增加,造成食物逐渐不足,致使种群数量减少。
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种内竞争越激烈,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
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
B.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波动、下降等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S”形
,A项正确。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波动、下降等,B项正确。
在自然界中,受环境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S”形,C项正确。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项错误。
2.生态学家将生物大体上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
r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东北虎的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种群密度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限制
B.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种群密度易受干旱、寒潮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C.当今环境多变,r对策生物能产生大量后代作为选择的材料,而K对策生物则已不适应
3吨,寿命可达20年,每次产卵3亿粒,这说明两种对策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后代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其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易受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A项正确。
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个体小,生殖力强,但是成活率低,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B项正确。
r对策的生物,如蝗虫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后代,使种群适应相应的环境,而K对策的生物存活率高,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也能适
应多变的环境,C项错误。
车轮鱼成体可达3吨,寿命可达20年,具有个体大、寿命长的特点;每次产卵3亿粒,具有生殖力强的特点,这说明两种对策的划分不是绝对的,D项正确。
3.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群数量的变化。
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前某生物群落中a、b、c、d 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和数量比例,若环境因子由A(以表示)转变为B(以表示)后,4个种群的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环境变化前种群数量比例
、b较适应变化前的环境,c、d较适应变化后的环境,所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 后,a、b数量减少,c、d数量增加。
4.罗非鱼能适应咸水和淡水环境,被认为是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种群数量变化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
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
K0是没放生大型肉食性鱼之前的理想环境容纳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密度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食草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2)罗非鱼在AB段呈“”形增长,呈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
是。
(3)据图分析,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填“A”“B”“C”“D”或“E”)点对应的时间放入水库的。
在被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填“K1”、“K2”或
“K3”)。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在捕捞罗非鱼时应注意。
(2)J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3)B K2
(4)捕捞后使其种群数量处在K/2左右;渔网网目不能过小等
5.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则种群数量按曲线a增长。
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和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使种群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曲线a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非生物因素方面主要是的影响。
若种群数量按曲线b方式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3)此外,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两对因素是该种群的和、。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空间种内竞争
(2)阳光、温度、水0
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J”形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形成的,而在自然环境中,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当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必定会加剧种内竞争,种群数量不会继续增加,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此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6.东亚飞蝗是一种农业害虫,而蝗灾的爆发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夏时节,田间各种植物种群数量迅速增长,这些植物种群数量的增加除与温度升高有关外,还受到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这一实例说
明。
(2)蝗虫等动物种群在春夏时节数量增加除与上述非生物因素有关外,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请尝试根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提出两种可有效防止蝗灾爆发或治理蝗灾的具体方
法:。
(3)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
曲线AB段,东亚飞蝗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考虑,主要原因可能是;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
渐,出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
点之前及时进行控制。
阳光、水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2)在蝗虫易爆发区种植蝗虫不喜食的作物,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防止蝗灾爆发;引入蝗虫的天敌(如鸭等)治理蝗灾(合理即可)
减小大于B
春夏时节,气温升高、日照延长、降水增多等因素有利于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多数植物种群数量增加,这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食物、天敌、竞争者、引起传染病的病菌等,可从不同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注意此处要对农作物进行保护,不能引入竞争者来降低蝗虫的种群数量。
(3)气候干旱是蝗灾爆发的主要原因。
图示BC段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小。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B点之前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