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散文与《东坡易传》学术思想的关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1 卷 第 1 O 期
2 0 1 6年 1 0 月
乐 山 师范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L e s h a n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0 1 . 3 1 . No .1 0 Oc t . , 2 01 6
这 里 的阐释很 明显和 孔疏 不 同 , 侧重 点在
于君 子 、 小 人 的上 下 关 系 , 即亲 善 小 人 , 在 上 虽
暂 时未得位 , 尤可安顺 。 若虽有 爵位 , 而下失百
姓, 则 危殆 已甚 。 而在《 东坡易传 》 中, 苏轼结合
爻位 之说进 一步 阐述 了这个 观点 : 果有不 见食者也 , 硕 而不见食 , 必不可
常 多见 , 例如“ 介 于石 , 不终 日, 贞吉” , 语出 自
上 未具 , 吾安 寝其 中, 民将 栽 之 。上 壮 而 下
挠, 疾 走 不顾 , 犹俱压 焉。【 】 麟
《 周易》 豫卦 , 唐孔 颖 达疏 日 : “ 得位 屡 中 , 安 夫
贞正, 不苟求逸豫 。 上 交不谄 , 下 交不渎 。 知几 , 事 之初 始 , 明祸 福 之所 生 ……守 志耿 介 , 似 于 石, 然见几 之速 , 不待终竟 一 日。去恶守善 , 相 守正, 得吉也 。” [ 3 1 苏轼作于嘉 { ; 占 六年 ( 1 0 6 1 ) 的
现 在 以下 三个 方 面 : 第一 , 散 文 中涉 及 到 《 易》 学 的 观点 被 直接 移植 到 《 东 坡 易传 》 中; 第二 , 《 东 坡 易传 》 中 的部 分
观 点是 在 早期 传论 散 文 的基础 上 加工 而 成 ; 第三, 《 东 坡 易传 》 中 的学 术 思想 对 苏轼 后 期散 文 的创 作 , 尤 其 是散 文 思 想方 面 产生 了重 要 的影 响 。这 种学 术 与 散文 相 互影 响 的关 系 颇 能启 发后 世 研究 者思 考 。
关 键词 : 《 东 坡 易传》 ; 苏轼 ; 散文 ; 学术 思 想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8 6 6 6 ( 2 0 1 6 ) 1 0 — 0 0 0 1 — 0 7
古 代所谓 的学术 与文 学 , 特别是 散 文创 作 有 着 密切 的互 动关 系 , 表现 在 思想 、 论 述 手 段
一
,
而且东坡 易学也藉 此成为北 宋 易学研究 三
大 流派之一 , 清代 的张佩 纶在 《 涧 于 日记 》 辛卯
下卷 中称 : “ 《 易》 之道广矣 、 大矣 ! 秦火所 不焚 ,
和行文风格等 多个 方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种关 系尤其是在 集
文学 家 、 政治家、 学者 于一 身 的宋 代 知识 分 子 身上体 现得更为 明显 , 北宋 的苏轼 就是 一个 典 型 。他 是北宋著名 的文章 家 , 在 中年 以后潜 心
论苏轼散文与《 东坡 易传 》 学术思想的关 系
刘 越 峰
( 沈 阳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3 4 )
摘
要: 《 东 坡 易传 》 是 苏 轼重 要 的学 术著 作 , 其 中 的学 术思 想 与 他 的散 文 创作 有 着十 分 重要 的关 系 , 具体 表
于利 , 则其 见之也 明 ; 见之也 明 , 则 其 发 之
也 果 。【 l 9 2
久矣, 五 阴之 势足 以轹 而取 之 , 然且 独存
于上者 , 彼 特 存 我 以 为 名 尔。与 之 合 则存 ,
学 观点 移 植 到《 东坡 易传 》 中
将散 文 中所 涉及 到 的《 易》 学 观 点移 植 到 《 东坡 易传 》 中, 这样 的例子在 《 东 坡易传 》 中非
著作一 定能有益于后世 。 确如所 言 , 苏轼 的《 东 坡 易传 》不 但 是 三苏 蜀 学 的重 要学 术 著作 之
而 自汉 以来 ,其 旨愈传 愈 晦……就 宋而论 , 伊 川、 东坡 、 汉上三 派 , 亦各有见 , 皆出龚深 之上 。 朱 子于东坡 《 易传 》 列入《 杂学辨 》 中, 亦 门户之
见 而 已。 ” 【 2 】 如果 我们更加 细致 地考查 还会
学术研究 , 研究 内容包括 《 周 易》 《 论语》 《 尚书》
食 者也 。 智 者去之 , 愚者 眷 焉 。 上 九 之 失 民
散 文《 孙武论 》 已经提到过类 似 的观点 :
《 易》 日: “ 介 于石 , 不终 日。贞吉。” 君
子 方其 未发 也 , 介 然如 石 之 坚 , 若将终身
焉者 ; 及 其发 也 , 不 终 日 而作 。 故 日 : 不 役
一
对此颇 为 自得 , 他 在北归 时写 给苏伯 固的信 中
表示 : “ 某凡 百如昨 ,但抚 想 《 易》 《 书》 《 论语 》
、
三书, 即觉此生 不虚过 , 如来 书所 谕 , 其 他 何 足
直接将散文中所涉及到 的《 易》
道 。” 【 】 1 7 4 - 他坚 信包括 《 东坡 易传 》 在 内的学术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4 — 2 8 基金项 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 “ 宋代 学术转型背景下散 文新 变研 究” ( L 1 3 DZ W0 3 1 )
作者简介 : 刘越峰( 1 9 7 o _ 一) , 男。 辽 宁沈 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文 学博 士,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等方 面 , 其 中《 东坡 易传》 一般 认为 成书 于元 丰
三年 ( 1 0 8 0) 前后 , 润色 加 工于 海南 时期 , 苏 轼
发现 , 《 东坡 易传 》 作 为一部学术 著作 也与苏轼 散 文 著作 有 着 千丝 万缕 的联 系 ,单 就思 想 而
言, 二 者 就 有 着 明显 的互 动 关 系 , 以下 试 论 之 。
2 0 1 6年 1 0 月
乐 山 师范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L e s h a n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0 1 . 3 1 . No .1 0 Oc t . , 2 01 6
这 里 的阐释很 明显和 孔疏 不 同 , 侧重 点在
于君 子 、 小 人 的上 下 关 系 , 即亲 善 小 人 , 在 上 虽
暂 时未得位 , 尤可安顺 。 若虽有 爵位 , 而下失百
姓, 则 危殆 已甚 。 而在《 东坡易传 》 中, 苏轼结合
爻位 之说进 一步 阐述 了这个 观点 : 果有不 见食者也 , 硕 而不见食 , 必不可
常 多见 , 例如“ 介 于石 , 不终 日, 贞吉” , 语出 自
上 未具 , 吾安 寝其 中, 民将 栽 之 。上 壮 而 下
挠, 疾 走 不顾 , 犹俱压 焉。【 】 麟
《 周易》 豫卦 , 唐孔 颖 达疏 日 : “ 得位 屡 中 , 安 夫
贞正, 不苟求逸豫 。 上 交不谄 , 下 交不渎 。 知几 , 事 之初 始 , 明祸 福 之所 生 ……守 志耿 介 , 似 于 石, 然见几 之速 , 不待终竟 一 日。去恶守善 , 相 守正, 得吉也 。” [ 3 1 苏轼作于嘉 { ; 占 六年 ( 1 0 6 1 ) 的
现 在 以下 三个 方 面 : 第一 , 散 文 中涉 及 到 《 易》 学 的 观点 被 直接 移植 到 《 东 坡 易传 》 中; 第二 , 《 东 坡 易传 》 中 的部 分
观 点是 在 早期 传论 散 文 的基础 上 加工 而 成 ; 第三, 《 东 坡 易传 》 中 的学 术 思想 对 苏轼 后 期散 文 的创 作 , 尤 其 是散 文 思 想方 面 产生 了重 要 的影 响 。这 种学 术 与 散文 相 互影 响 的关 系 颇 能启 发后 世 研究 者思 考 。
关 键词 : 《 东 坡 易传》 ; 苏轼 ; 散文 ; 学术 思 想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8 6 6 6 ( 2 0 1 6 ) 1 0 — 0 0 0 1 — 0 7
古 代所谓 的学术 与文 学 , 特别是 散 文创 作 有 着 密切 的互 动关 系 , 表现 在 思想 、 论 述 手 段
一
,
而且东坡 易学也藉 此成为北 宋 易学研究 三
大 流派之一 , 清代 的张佩 纶在 《 涧 于 日记 》 辛卯
下卷 中称 : “ 《 易》 之道广矣 、 大矣 ! 秦火所 不焚 ,
和行文风格等 多个 方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种关 系尤其是在 集
文学 家 、 政治家、 学者 于一 身 的宋 代 知识 分 子 身上体 现得更为 明显 , 北宋 的苏轼 就是 一个 典 型 。他 是北宋著名 的文章 家 , 在 中年 以后潜 心
论苏轼散文与《 东坡 易传 》 学术思想的关 系
刘 越 峰
( 沈 阳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3 4 )
摘
要: 《 东 坡 易传 》 是 苏 轼重 要 的学 术著 作 , 其 中 的学 术思 想 与 他 的散 文 创作 有 着十 分 重要 的关 系 , 具体 表
于利 , 则其 见之也 明 ; 见之也 明 , 则 其 发 之
也 果 。【 l 9 2
久矣, 五 阴之 势足 以轹 而取 之 , 然且 独存
于上者 , 彼 特 存 我 以 为 名 尔。与 之 合 则存 ,
学 观点 移 植 到《 东坡 易传 》 中
将散 文 中所 涉及 到 的《 易》 学 观 点移 植 到 《 东坡 易传 》 中, 这样 的例子在 《 东 坡易传 》 中非
著作一 定能有益于后世 。 确如所 言 , 苏轼 的《 东 坡 易传 》不 但 是 三苏 蜀 学 的重 要学 术 著作 之
而 自汉 以来 ,其 旨愈传 愈 晦……就 宋而论 , 伊 川、 东坡 、 汉上三 派 , 亦各有见 , 皆出龚深 之上 。 朱 子于东坡 《 易传 》 列入《 杂学辨 》 中, 亦 门户之
见 而 已。 ” 【 2 】 如果 我们更加 细致 地考查 还会
学术研究 , 研究 内容包括 《 周 易》 《 论语》 《 尚书》
食 者也 。 智 者去之 , 愚者 眷 焉 。 上 九 之 失 民
散 文《 孙武论 》 已经提到过类 似 的观点 :
《 易》 日: “ 介 于石 , 不终 日。贞吉。” 君
子 方其 未发 也 , 介 然如 石 之 坚 , 若将终身
焉者 ; 及 其发 也 , 不 终 日 而作 。 故 日 : 不 役
一
对此颇 为 自得 , 他 在北归 时写 给苏伯 固的信 中
表示 : “ 某凡 百如昨 ,但抚 想 《 易》 《 书》 《 论语 》
、
三书, 即觉此生 不虚过 , 如来 书所 谕 , 其 他 何 足
直接将散文中所涉及到 的《 易》
道 。” 【 】 1 7 4 - 他坚 信包括 《 东坡 易传 》 在 内的学术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4 — 2 8 基金项 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 “ 宋代 学术转型背景下散 文新 变研 究” ( L 1 3 DZ W0 3 1 )
作者简介 : 刘越峰( 1 9 7 o _ 一) , 男。 辽 宁沈 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文 学博 士,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等方 面 , 其 中《 东坡 易传》 一般 认为 成书 于元 丰
三年 ( 1 0 8 0) 前后 , 润色 加 工于 海南 时期 , 苏 轼
发现 , 《 东坡 易传 》 作 为一部学术 著作 也与苏轼 散 文 著作 有 着 千丝 万缕 的联 系 ,单 就思 想 而
言, 二 者 就 有 着 明显 的互 动 关 系 , 以下 试 论 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