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限时规范特训1(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化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版教程】2016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限
时规范特训1(含解析)
(限时45分钟)
1. [2015·河北石家庄质检]物质(t-BuNO)2在正庚烷溶剂中发生如下反应:(t-BuNO)22(t-BuNO) ΔH=+50.5 kJ·mol-1,E a=90.4 kJ·mol-1。
下列图象合理的是( )
答案:D
解析:ΔH>0,此反应为吸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B、C项错误;再根据E a和ΔH的比例关系可知D项正确。
2. [2015·海淀区期末考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图可以表示水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 若2C(s)+O2(g)===2CO(g) ΔH=-221.0 kJ·mol-1,则碳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1
C. 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常温下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D. 已知Ⅰ:反应H 2(g)+Cl 2(g)===2HCl(g) ΔH =-a kJ·mol -1
;
Ⅱ:
且a 、b 、c 均大于零,则断开1 mol H -Cl 键所需的能量为(-a -b -c ) kJ·mol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图象的分析能力。
A 项,水的分解为吸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且催化剂可有效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正确;B 项,燃烧热的概念中强调生成稳定氧化物,而该项反应中生成物为CO ,错误;C 项,常温下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在常温下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为吸热反应,需要加热的反应也不一定是吸热反应,错误;D 项,根据化学反应的过程为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且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可知断开 1 mol H -Cl 键所需的能量为1
2(a +b
+c ) kJ·mol -1。
3. [2014·北京东城期末]常温下,1 mol 化学键分解成气态原子所需要的能量用E 表示。
结合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共价键
H —H F —F H —F H —Cl H —I E (kJ·mol -1)
436
157
568
432
298
-1
-1
B. 表中最稳定的共价键是H —F 键
C. H 2(g)―→2H(g) ΔH =+436 kJ·mol -1
D. H 2(g)+F 2(g)===2HF(g) ΔH =-25 kJ·mol -1
答案:D
解析:由于H —Br 键的键长在H —Cl 键和H —I 键的键长之间,所以其键能在H —Cl 键和H —I 键之间,A 正确;表中H —F 键的键能最大,所以H —F 键最稳定,B 正确;1 mol H 2断裂1 mol H —H 键吸收436 kJ 能量,C 正确;D 项,ΔH =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436+157-568×2) kJ·mol -1
=-543 kJ·mol -1,D 错误。
4. [2014·浙江衢州一中期中]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s,单斜)===S(s,正交) ΔH=+0.33 kJ·mol-1
B. 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
C. 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高
D. ①表示断裂1 mol O2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 mol SO2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297.16 kJ
答案:B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得:S(s,单斜)===S(s,正交) ΔH=-0.33 kJ·mol-1,即单斜硫转化为正交硫时要放出热量,正交硫的能量要低,较稳定,故A项错误、B项正确;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应该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低,C项错误;①表示断裂1 mol S(s,单斜)和 1 mol O2(g)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 1 mol SO2(g)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297.16 kJ,D项错误。
5. [2014·江西景德镇一检]碘在不同状态下(固态或气态)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
①H2(g)+I2(?)2HI(g) ΔH=-9.48 kJ·mol-1
②H2(g)+I2(?)2HI(g) ΔH=+26.48 kJ·mol-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中的I2为固态,②中的I2为气态
B. ②的反应物总能量比①的反应物总能量低
C. ①的产物比②的产物热稳定性更好
D. 1 mol固态碘升华时吸热17 kJ
答案:B
解析:①中的I2为气态,②中的I2为固态,A错误;生成物的能量相等,①放热,故②的反应物总能量比①的反应物总能量低,B正确;产物的稳定性相同,C错误;1 mol固态
碘升华时将吸热:26.48 kJ+9.48 kJ=35.96 kJ,D错误。
6. [2015·山东临沂一模]反应A(g)+B(g)―→C(g)ΔH,分两步进行:①A(g)+B(g)―→X(g)ΔH1,②X(g)―→C(g)Δ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E1表示A(g)+B(g)―→X(g)的活化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ΔH1=ΔH-ΔH2>0
B. X是反应A(g)+B(g)―→C(g)的催化剂
C. E2是反应②的活化能
D. ΔH=E1-E2
答案:A
解析:通过图象知,反应①的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ΔH1=ΔH-ΔH2>0,故A正确;X在反应过程中出现,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没有出现,所以不是催化剂,故B错误;E2不是反应②的活化能,故C错误;ΔH≠E1-E2,故D错误。
7. [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已知在一定条件下,2SO2(g)+O2(g)2SO3(g) ΔH=-Q kJ·mol-1。
向一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SO2和1 mol O2,达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90%,放出的热量为Q1 kJ;向另一相同容器中加入2 mol SO3,在相同条件下,达平衡时吸收的热量为Q2 kJ,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Q>Q1>Q2
B. Q1>Q2>Q
C. Q1>Q>Q2
D. Q1=Q2>Q
答案:A
解析:由2SO2(g)+O2(g)2SO3(g) ΔH=-Q kJ·mol-1可知,2 mol SO2和1 mol O2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是Q kJ,转化率为90%时,放出的热量为0.9Q kJ,即Q1=0.9Q; 2 mol SO3在同一条件下只能转化10%,则吸收的热量为0.1Q kJ,即Q2=0.1Q,则Q>Q1>Q2。
8. [2014·南京模拟]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的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 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出的能量。
已知白磷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kJ·mol-1)P—P:198,P—O:360,O—O:498,则反应P4(白磷)+3O2===P4O6的反应热ΔH为( )
A. +1638 kJ·mol-1
B. -1638 kJ·mol-1
C. +126 kJ·mol-1
D. -126 kJ·mol-1
答案:B
解析:根据已知信息可知,反应放热反应热是ΔH=6×198 kJ·mol-1+3×498 kJ·mol -1-12×360 kJ·mol-1=-1638 kJ·mol-1。
9. [2014·福建德化三中月考]下列图象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
B. S(g)+O2(g)SO2(g) ΔH1,S(s)+O2(g)SO2(g) ΔH2,则ΔH1>ΔH2
C. 白磷比红磷稳定
D. CO(g)+H2O(g)CO2(g)+H2(g) ΔH1>0
答案:A
解析:金刚石的能量高于石墨的,所以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A正确;固态S 的能量低于气态S的能量,所以气态S燃烧放出的热量多,但放热越多,ΔH越小,B不正确;白磷的能量高于红磷的能量,所以红磷比白磷稳定,C不正确;反应应该是放热反应,D不正确,答案选A。
10. [2015·衡水中学测试]反应2C(s)+O2(g)===2CO(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2 g C(s)与一定量O2(g)反应生成14 g CO(g),放出的热量为110.5 kJ
B. 2 mol C(s)与足量O2(g)反应生成CO2(g),放出的热量大于221 kJ
C.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C(s)+O2(g)===2CO(g) ΔH=-221 kJ
D. 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CO分子中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O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由图象知12 g C(s)燃烧生成28 g一氧化碳气体,放出110.5 kJ的热量,A错;2 mol C(s)燃烧生成CO(g)放出221 kJ的热量,则完全燃烧生成CO2(g),放出的热量一定大于221 kJ,B正确;C中ΔH的单位应该是kJ·mol -1;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减去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所以D错。
11.断开1 mol AB(g)分子中的化学键使其分别生成气态A原子和气态B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A—B键的键能。
下表列出了一些化学键的键能E:
化学键H—H Cl—Cl O===O C—Cl C—H O—H H—Cl E/(kJ·mol-1) 436 247 x330 413 463 431
(1)如图表示某反应的能量变化关系,则此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中ΔH=________(用含有a、b的关系式表示)。
(2)若图示中表示反应H2(g)+1
2
O2(g)===H2O(g) ΔH=-241.8 kJ·mol-1,则b=
________kJ·mol-1,x=________。
(3)历史上曾用“地康法”制氯气,这一方法是用CuCl2作催化剂,在450 ℃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跟氯化氢反应制氯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忽略温度和压强对反应热的影响,根据上题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当反应中有 1 mol 电子转移时,反应的能量变化为________。
答案:(1)放热(a-b) kJ·mol-1(2)926 496.4 (3)O2+4HCl=====
450 ℃
催化剂
2Cl2+2H2O 放出能量31.4 kJ
解析:(2)b表示H、O原子结合为气态水时的能量变化,其数值为463×2=926;436
+1
2
x-926=-241.8,则x=496.4。
(3)根据题意易写出方程式。
反应的ΔH=(496.4+
431×4-247×2-463×4) kJ·m ol-1=-125.6 kJ·mol-1,则转移1 mol电子时反应放出的能量为31.4 kJ。
12.[2015·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根据有关能量变化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根据下图A,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如图B所示情况,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O(g)+H2O(g)===CO2(g)+H2(g) ΔH=+41 kJ·mol-1
B.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D. 当H2O为液态时,其ΔH>+41 kJ·mol-1
(2)已知16 g固体硫完全燃烧时放出148.4 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下图是某温度下,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两条曲线产生区别的原因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CO(g)+H2O(g)===CO2(g)+H2(g)
ΔH=-41 kJ·mol-1
②B
(2)S(s)+O2(g)===SO2(g) ΔH=-296.8 kJ·mol-1
(3)N2(g)+3H2(g)2NH3(g) ΔH=-92 kJ·mol-1a不使用催化剂,b使用了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