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及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王迪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目的通过对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问题分析,谋求今后甘肃自然
保护区建设事业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方法采取理论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
方法,在对甘肃省自然保护区进行广泛考察的基础上,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空间布局、旅游开发等方面对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评价。

结果
发现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自然保护资源与社区发展冲突以
及自然资源保护中出现自然保护模式落后、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短缺等问题。

结论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全面统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提高自然保护区数量的
同时,应重视质量的提高、处理好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等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
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面积42.58万㎞²。

甘肃省地处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域狭长,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生态类型
繁多,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地址遗迹资源,可保护对象多,保护价值也高。

自1963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建成类型齐全、结构合理、分布科学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截至“十一五”末,甘肃省已建立森林、野生动物、湿地和荒漠类自然保护区59个,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1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

甘肃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976.2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居全国前列。


些保护区保护了甘肃省90%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的湿地生态环境,使
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白唇鹿、雪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免于灭绝,并且种
群数量稳步发展。

表1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资源类型(批准时加止于2011年1月18)
号²) 间
1 兴隆山兰州市33301 森林资源国家级1988.1
2 尕海-则岔碌曲县247431 野生动物国家级1998.1
3 祁连山张掖武威酒泉2653023 森林生态国家级1988.5
4 白水江文县、武都213750 野生动物国家级1990.6
5 安西极旱荒漠安西县800000 荒漠生态国家级1992.12
6 连古城民勤县389883 荒漠生态国家级2002.7
7 安南坝阿克塞县396000 野生动物国家级1982
8 太统-崆峒山平凉市18252 森林生态国家级2001.4
9 连城永登县47930 森林生态国家级2001.4
10 盐池湾肃北县1860000 野生动物国家级2001.4
11 莲花山康乐县、卓尼县11691 森林生态国家级1983
12 敦煌西湖敦煌市660000 野生动物国家级1992.1
13 小陇山天水市31983 森林生态国家级1982.11
14 洮河卓尼287759 森林生态国家级2005.10
15 敦煌阳关敦煌市88177.7 湿地生态国家级1992
16 芨芨泉金昌市金川区51070 野生动物省级2005.8
17 铁木山会宁县749 森林生态省级1993.9
18 寿鹿山景泰县10875 森林生态省级1980
19 昌岭山古浪县3679 森林生态省级1980
20 鸡峰山成县52411 野生动物省级2005
21 黄河首曲玛曲县37500 高原生态省级1995
22 黄河三峡湿地永靖县19500 野生动物省级1995.1
23 香山礼县11330 森林生态省级1992.8
24 黑河两当县3495 森林生态省级1982.7
25 尖山文县10040 野生动物省级1990
26 仁寿山陇西县520 森林生态省级1999
27 黑河流域高台县4853 野生动物省级1992.2
28 东大山张掖市5045 森林生态省级1980.9
29 龙首山山丹县2550 森林生态省级1992
30 敦煌南湖敦煌市1107 野生动物省级1994
31 小苏干湖阿克塞县2400 野生动物省级1982
32 大苏干湖阿克塞县9640 森林生态省级1982
33 干海子玉门市300 森林生态省级1996
34 昌马河玉门市68250 森林生态省级1996
35 贵清山漳县1400 野生动物省级2001
36 景泰黄河石林景泰县3040 地质遗迹省级2011.3
37 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群永靖县1500 古生物遗迹省级2001.11
38 敦煌雅丹地貌敦煌市39840 地质遗迹省级2001.6
39 肃北马鬃山肃北县480000 野生动物省级2001.4
40 湾腰墩敦煌市660000 野生动物省级2001.4
41 白银市哈思山白银市靖远县8400 森林生态省级2002.1
42 白银市崛吴山白银市平川区3751 森林生态省级2002.1
43 沙枣园子金塔县150000 森林生态省级2002.1
44 玉门南山玉门市152900 野生动物省级2002.1
45 岷县双燕岷县64000 森林生态省级2002.1
46 武都县裕河金丝猴武都县18400 野生动物省级2002.1
47 安西县疏勒河中下游安西县324200 森林生态省级2002.1
48 多儿迭部县55275 野生动物省级2005
49 白龙江阿夏迭部县135536 野生动物省级2005
50 合水子午岭华池县242106 野生动植物省级2005
51 博峪河文县91712 野生动物省级2006
52 太子山临夏回族自治州84700 森林生态省级2005
53 插岗梁舟曲县114361 野生动物省级2005
54 郭扎沟卓尼2687 森林生态省级1978.3
55 文县大鲵文县13579 野生动物省级2004.5
56 竹林沟永登县6306 森林生态地市级
57 沙生植物武威市850 荒漠生态县级1986
58 南泉湿地玉门市111400 荒漠动物县级1999
59 龙神沟康县100 野生动物县级1985.7 1 甘肃省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优越条件
1.1 丰富的珍惜濒危物种及自然资源
甘肃省境内自然景观多样、生态类型繁多,孕育和生存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据统计,全省境内有野生植物有4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33种,其中一级保护的7种,有药用价值的1270种,兰科植物72种,46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约有90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野生陆生脊椎动物822种和亚种,占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的30.08%。

其中两栖类32种、爬行类63种、鸟类572种、哺乳动物163种。

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0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30种,国家Ⅱ级保护的75种。

112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82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35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保护种类。

特别是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雪豹、野骆驼、白唇鹿、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在甘肃省均有分布。

兴隆山保护区的马麝仍然保持全国分布密度最大种群。

近年我省还将每年4月定为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4月的最后一周为爱鸟周,把美丽的红腹锦鸡定为甘肃省省鸟。

1.2 多样而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

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在复杂多样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甘肃境内多样而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在我国一级行政区划中,甘肃省是我国唯一兼有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各一部分的省份。

甘肃西部从阿尔金山、祁连山、甘南高原到岷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弧形带,其西南部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个台阶,青藏高原;其东北属于第二个台阶,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

第二个台阶的高度差变化剧烈,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也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差异。

甘肃以山地高原占优势的地形、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内外流域兼有的水文特征以及巨大的地域跨度,形成了多样的资源组合类型,生态系统的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

在甘肃广阔的地域空间上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六大类。

1.3 类型丰富数量繁多的自然土地资源
量为4544.02万公顷,人均占有量2公顷,居全国第5位;除沙漠、戈壁、沼泽、石山裸岩、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尚有2731.41万公
顷土地可用于生产建设,占土地总面积的60.11%。

各种林地资源面积396.65万公顷,有白龙江、洮河、祁连山脉、大夏河等地的成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其中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透骨草、五福花等珍贵植物;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稀有珍贵动物的达54个种或亚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野马、野骆驼、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等。

各类草地资源面积1575.29万公顷,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64.8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

1.4 丰富多样的地貌资源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北山山地。

2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
2.1 甘肃省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
2.1.1 自然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
自然资源不仅仅是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而且还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源泉,这种状况不可避免使自然资源的保护与资源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一方面,由于我省的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偏远贫困地区,落后的文化、经济、习俗和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使得当地居民多以传统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甚至采伐林木、挖掘药材和猎捕野生动物为生,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大。

如此强烈的依赖性,给保护区的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区及其周边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加剧了保护区保护的难度。

所以当自然保护区成立以后,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就与当地居民对于资源的利用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性。

2.1.2 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由于自然保护区内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不但可以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困难,而且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自然保护区条例》中规定:严格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这些规定意味着,保护区的建立切断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同时又没有替代性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因此,传统的自然保护模式严格限制了对矿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了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

2.1.3 社区居民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矛盾与冲突
自从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自上而下的管理限制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但是为了生存农民只有向自然保护区索取,因而砍伐、狩猎等行为经常发生,反过来社区的这种不得已的非理性的行为又进一步加大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同时,随着自然保护区成立,大大的改善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某些野生动物种群繁殖恢复了其演替常态,在保护区内频频发生野生动物损害庄稼及伤人事件。

野生动物
对居民庄稼的损害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困难,而且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农民的这部分损失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与冲突。

2.2 甘肃省自然资源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2.2.1 自然保护模式落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危及自然保护区的安全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模式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管理,其特点是管理目标明确,但是管理成本高,其实这种适合于数量不多的重点保护区和人口压力不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国情条件。

在这种保护模式中,国家和行政管理部门把重点都放在保护上。

国家以法律或法规形式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禁止人为对其进行采伐或狩猎并依靠科技力量来保护其中的物种以取得生态效益。

这种自然保护模式认为人的存在使野生动物被赶尽杀绝,植被遭到破坏,因此传统的自然保护政策的核心理念就是限制人的活动,希望通过一种行政界限割断人与自然的联系,从而达到自然保护的目的。

这种保护模式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保护主体定位失误;二是无视当地居民的利益。

所以说这种传统的保护模式是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

2.2.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中,国家已经制定了各方面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是我国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现行立法位阶低,约束力差。

另外,由于自然保护区间的特殊性,全国统一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法规只能给予原则性的指导,不能适用所有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然而随着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保护区类型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保护的对象也无法完全穷尽。

所以,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应该需要不同内容的法律调整,才能实现法律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作用。

但是目前,“一区一法”的程度还很低,使得许多自然保护区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其特有的问题而无从管理,在法律上也找不出相关依据,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大障碍。

目前全省还有一定数量的自然保护区(多为县级)尚未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或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有的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不能够有效地对资源和环境加以保护。


2.2.3 管理资金紧缺
自然保护区大多数处于比较贫困的地区,目前很多自然保护区经费主要来源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引进投资和国外组织及个人捐赠,资金相对较少。

森林防火、珍稀动物救护、公安装备、科研经费、巡护检测等专项经费都没有固定来源,设备陈旧落后,自然保护难以得到基本保障。

同时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

迫于自养,保护区机构趋于重经营轻管理,管理滞后,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行。

自然保护区只有人头经费列入省市财政预算,但仍严重不足。

基本建设与发展所需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日常开展资源保护、综合考察、科研监测等所需业务经费也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经费使用捉襟见肘,严重制约和阻碍了甘肃省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3 关于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3.1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公营
在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中,要加强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的理念,在保护资源的过程中,关注林缘社区居民的生存利益。

保护自然资源不是意味着将资源的价
值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自然资源再珍贵也不能否认人的价值。

所以为了解决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这一矛盾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因保护自然资源及野生动物,将当地居民利益与自然保护对立起来的做法,应该在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公众自然保护的认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大力提倡逐步实施自然资源社区共管。

一方面使社区在发展中能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帮助社区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减少由于保护工作给社区发展带来的限制和约束,使社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相协调,并使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到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来。

3.2 增加资金投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对外发展援助的机会,争取更多的保护管理资金,发展我们的自然保护事业,这不但可以使我国受益还可以使全世界其他国家受益。

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资金,完全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是不太可能的,为了维持林缘社区居民的生活,促进保护事业的发展,必须多方位全面的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可以通过合理开发资源的税收以及碳汇交易来增加资金,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外国政府、金融机构、民间组织、环保社团及国际组织的基金,融资渠道越多,自然保护发展的路子就越宽。

在即将出台的自然保护区法当中应该明确多样化融资的合法地位。

3.3 帮助发展保护区周围社区经济,建立自然资源合理和持续利用模式
许多保护区周围的社区发展缺乏经费,因而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加剧,许多保护区存在严重的侵占、蚕食(毁林、开垦等) 、偷猎、非法贸易等活动[13 ] 。

研究并解决保护区周围居民生活需求与保护区管理之间的矛盾,发展替代性经济,设法使当地社区人民从保护区的建设中得到利益,并建立弥补村民因野生动物引起的庄稼或家畜损失的补偿系统已是当务之急。

3.4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应重视质量的提高
完善各个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自然景观、保护区设计、动植物种类和区系,濒危物种的现状、生境、分布、数量动态及濒危原因,物候观察、保护区的地理和历史、社会基本情况、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的专题研究;建立生态和物种监测和信息网络;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在内的科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使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监督科学化、指标化。

今后对待建自然保护区点应合理规划,对已建自然保护区点应不断改善其形态结构,使区点大小、形状、边界科学合理,并加强区内、区际的连通性,以扩大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与基因交流。

另外,还要不断壮大科研、管理队伍,努力提高保护区管理、科研水平,使保护区的质量及保护区的保护级别逐渐提高。

3.5健全相关法律,使保护区管理机制规范化、科学化
为了解决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自然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必须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立法,制定统一的《自然保护区法》,提高我国相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立法的整体效力。

同时还要加强完善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合理运用在自然保护区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体制运行顺畅,相关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和协作关系,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展开。

3.6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今后在对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应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不仅充实保护与管理经费,并带动周边人们脱贫致富,使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人民关系和睦融洽,
减少人为破坏。

在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中,要把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分区管治,杜绝竞相开发现象,严禁干扰保护区核心地带,使保护区旅游开发合理有序。

对个别处于敏感地带的自然保护区,应逐渐加大开放力度,增强保护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以达到争取外部资金和有效管理的目的。

3.7 加强宣传教育,明确保护责任
在传统的自然保护中,居民认为自己祖祖代代都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内,他们觉得利用资源也是正常的合法的。

所以只有加强宣传教育,让居民认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引导居民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参与到自然资源保护中,达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加强社区居民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责任和管理。

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一整套的自然保护管理机制,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力,以此保证各项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保证保护资金及时到位及保护政策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甘肃省自然保护区[Z]
【2】何爱红,王亦龙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综合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 25(3):211~219
【3】邢东兴,孙虎,王继夏等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评析[J]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6(6):1018~1022
【4】朱建国,何远辉,季维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分析和探讨[J]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保护生物学中心生物多样性:1996,4(3):175~182
【5】马乃喜,中国西北的自然保护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128~129
【6】贾亚娟,王葆进浅析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 32(5):6~8
【7】牛叔文,李永华,马利邦等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中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 19(3):119~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