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老子》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五、《老子》四章
2、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 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 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 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 思想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 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 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 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 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 先秦时期的文章,通假现象较为普遍,词不达意问题也比较突出, 因此,解读先秦时期的文章要根据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切 不可望文生义和凭空臆断。
有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甚至战国末期,但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其实离开了《老子》这部书,老子的思想也就不存在了。有人说《老子》 是老子的弟子记录整理的他的言论,这也没有什么根据。《老子》全书 不用一处“子曰”、“老聃曰”,也不像是别人整理的语录。相反, 《老子》全书不但基本思想是一贯的,各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还紧密, 大体上可以肯定是老子的原著。
与政治和人生有关。②完全否定了宗教宇宙观。在老子的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鬼神的话。
二十五、《老子》四章
2、“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 老子在为人处世上,主张柔弱,反对刚强。道的作用之所以无穷无 尽,正因为它的柔弱空虚。万物因为柔弱而充满活力,因为刚强而颓败。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还主张“处下”、“不争”、反 对“为天下先”。“夫唯不争,故无忧”,“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 长”。但在人格修养上讲求谨严的态度,与庄子所说的胸襟宽广、舒畅 自适的“真人”迥然不同。 老子甚至主张“绝学”、“弃智”,抛弃一切伦理道德。“大道废, 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二十五、《老子》四章
那末,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这决定着他的哲 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老子》一书提出了七、八十对相互矛盾而又互为依存、相互转化的概念,以此能说 明他具有辩证法思想吗?还是恰恰可以说明他的形而上学?
老子的“静观”、“玄览”的认识论,有多少正确,多少错误? 老子的“致虚”、“守静”的人生哲学,有多少积极意义,多少消极影响? 老子以“无为”作为基本原则的政治社会观点,是彻头彻尾的反动,还是也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 老子描画的“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是开历史倒车,还是代表被压迫者改造社会的 幻想? 以上涉及的六个内容,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六个组成部分。怎么理解上面提出的问题, 最好的办法是认真从读原文中寻找答案。但是不管持何种观点,总不能不承认两千多年前 的老子,竟能提出这么深刻又这么全面系统的思想体系,那是多么令人叹服!所以这里先 要介绍一下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973年12月,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两种《老子》抄写本,分别称帛书《老子》 甲、乙本。甲、乙本都是《德经》部分在前,《道经》部分在后。帛书本发现后,不少人 据以校订汉以后的通行本,在解释上提出了大量新的问题,并有人怀疑有些注本(如通行 的王弼注本)是为了证明自家观点(指玄学观点)而作了有意篡改;但也有人认为,帛书 《老子》具备了错字、文字脱漏、误增、颠倒等各种错误,可以说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古 的本子,却不是最好的本子。
二十五、《老子》四章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1、作为哲学范畴的“道” 《老子》一书中经常提到“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精神性的宇宙 本体;②规律性。 作为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 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真,其中有信。”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在存在着的。道是空虚,却 能够生育万物,“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兼具“有”和“无”两种性质,“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 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没有世界万物之前,道就已经存在;通 过道的作用,万物得以产生,而道继续发挥作用。 道又是规律性。“反者道之动”。“反”是道的总规律,包含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的含义。“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贡献:①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老子以前的人提到的“道”只
二十五、《老子》四章
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绝笔,不通方其显晦。 (隋•薛道衡《老子庙碑》)
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相,看不见事物的里层。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 慧是,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活动。他认为: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 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二、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 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下面的内涵。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它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现根底的关系。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 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老子则晓喻人们,要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的繁盛,同时 也应注视根底的牢固。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丰盛的叶来。由于事物的这种依存关系,所 以老子认为: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敝”里面存在着“新”的道理。因 而在“曲”和“全”、“枉”和“直”、“窪”和“盈”的两端中,把握了其中之底层的 一面,自然可以得着显相的另一面。
常人总喜欢追逐事物的显相,芸芸众生莫不汲汲于求“全”求“盈”,或急急于张扬 显溢,因而引起无数纷争。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 “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本章开头所说的“曲”、“枉”、“窪”、 “敝”,也都具有“不争”的内涵。(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
二十五、《老子》四章
一、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对立统一等哲学思想。 二、1.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2.助词,相当于“的”。 3.第三人称代词,他。 4.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三、1.不善于自我表现,所以才更加地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博得了 好名声。 2. 双手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大的;九层高的巍峨 楼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漫漫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起步的。
二十五、《老子》四章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分上、下篇,前37章为上篇,第38章以后为下篇。 有的版本上篇题名《道经》,下篇题名《德经》。全书的中心是论述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道”即宇宙的起源及其普遍规律的,但和政治、社会、生产、人生的实际结合很紧。书 的作者充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来论述问题,并且大量引用了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格言警句, 可能是吸取了当时不少民间谚语的精华。短短五千言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不敢为天下先飞”,“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及“出生入死”,“大器晚成”等等,不但世代传诵,有的至 今仍有生命力,当然有些话今天已经是借作另外的意思来用了。
短短五千言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不敢为天下先飞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及出生入死大器晚成等等不但世代传诵有的至今仍有生命力当然有些话今天已经是借作另外的意思来用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二十五、《老子》四章
二十五、《老子》四章
《老子》──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诗
《老子》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书。它并不神秘。 《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宝库中重要著作之一。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我 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能够始终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它对 后世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思想、兵法等各领域,都有深刻影响。 《老子》文字简约,辞义精蕴,只有五千多字,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被公认 为是一部哲理诗。 《老子》其书并不枯燥。老子其人也不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掘若槁木”(《庄子•田子 方》)。他是哲人,又是诗人。他贵真疾伪,忧国忧民。爱发牢骚,好说“反话”。善用 比喻,雅俗并举。他还好作惊人之笔,有时也不免出圈走火。“治大国”这么严肃的主题, 他只用了“若烹小鲜”几个字轻轻带过。这轻轻一笔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却发生了深远影响。 多少人重覆过烹鱼频用刀铲搅动就会碎,治民,政令烦苛则民心会散的道理。为了极言 “真朴”的生命力,他用了“未知牝牡之合”的“赤子”,竟然有时也会“脧作”(幼小 的生殖器勃勃欲举)的不雅的比喻。他直呼当世的统治者为“盗夸”(强盗头子)。他自 称为“愚人”,并且“顽”而且“鄙”。《老子》的不少章句,需要细加咀嚼。一得其昧, 真是饶有风趣。
二十五、《老子》四章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老子》在艺术性方面独具特色。首先, 善用对比方法,辩证阐明事理。其次,语 言精炼而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第三, 文句骈散结合,用韵疏密相间,堪称古代 的散文诗。
二十五、《老子》四章
《老子》四章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 有与无互相依存,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 与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现象。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 扼制,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业成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因此它的功业 不会被埋没。(第二章) 弯曲才能保全,受的了委屈才能最终挺直腰杆,低洼才能盈满,立足于破旧才能创新,少取才 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 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是最大的聪明;不自以为是,美名才能彰显; 不自我炫耀,才能有大功业;不自我骄傲,因此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天下的人没有谁能与他争。古代所谓“弯曲才能保全”的话,难道是空话吗? 确实能够让他保全。(第二十二章) 伟大的成就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不衰敝;盈满的杯子好像中间有虚空,但它的作用无穷 无尽。最刚直的东西似乎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人仿佛手脚笨拙,最雄辩的人好像不能言。 躁动能抵御寒冷,安静能解除烦热。清静无为可以作天下的准则。(第四十五章) 人心安定的时候,容易保持平稳,没有显露出不稳定迹象的时候,容易设法预防。脆弱的东西 容易破取,微小的苗头容易化解。当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要去操持,当动乱尚未出现的时候, 就要去治理。 双手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大的;九层高的巍峨楼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漫 漫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起步的。(第六十四章)
1.了解老子的哲学思 想及其影响。
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 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结合本文掌握先秦 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
二十五、《老子》四章
一、课文的相关知识
1、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将他尊奉 为祖师。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 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 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 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 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 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 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 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 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二十五、《老子》四章
据专家考察,帛书《老子》甲本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不避“邦” (汉高祖名)字讳,可能是秦汉之际的抄本;乙本是隶书,独避“邦” 字而不避“盈”(汉惠帝名)“恒”(汉文帝名),因此推断抄写年代 可能在汉高祖时期,文景之前。所以帛书《老子》的出土,可以证明 《老子》在秦汉之际是流传很广,很受重视的。》、《尹文子》、《列子》、《吕氏春秋》、 《战国策》都有引述《老子》的地方,所以《老子》成书于春秋末期, 战国时已很流行,是可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