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 Max Weber,1864-1920 • 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 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 思想家,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 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 ( Karl Marx与Durkheim)。 • 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 深远。 • 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 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 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 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 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影响 • 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 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集大成者。 • 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 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 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2、魅力型统治
• 与传统型统治,尤其是家长制和世袭制截然相反的统治类型。 建立在对具有超凡品质和特殊魅力的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 之上 • 魅力型统治特点: • 领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认可取决于被统治者,且这种认可要 经受实际考验。先天具有魅力并不能成为统治合法化原因; • 领袖人物的魅力要经受持久的考验; • 魅力型统治的统治团体是一种感情共同体; • 魅力型统治是一种非经济性的典型政权,反对传统的或合理 的经济行为; • 在受传统约束的时代,魅力是巨大的革命力量 • 魅力型统治所确立的社会关系是短暂的,若要延续则必然走 向传统化和理性化,即“魅力的平凡化”。魅力平凡化的结 果是魅力型统治转向传统型统治或法理型统治,或者二者的 混合形式 。
二、社会行动的合理化
• 前述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可分为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两类, 理性行动又包括目的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任何现实 的行动既有理性成份,又有非理性成份。即理性行动和非理性 行动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现实行动,而是同一现实行动的两个不 同侧面。 • 目的合理性(形式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实质合理性)是韦 伯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对社会行动作的区分。 • 在研究竞技运动时,韦伯又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把经济行动 分为形势和理性行动和实质合理性行动。形式和理性行动的唯 一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它都是独立于其它价值的,即 价值中立。实质合理性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建立在“解 放全人类”等外在的道德理想上的。两者的对立在经济上表现 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对立,在社会型态上表现为资本主义 和非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价值追求上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因此现在为名的全部成就和问题都以归纳为目的和理性与价值 和理性的紧张对立 • 韦认为,目的和理性或形式合理形式社会历史的运动方向,是 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社会行动与理性化过程
• 社会行动的本质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 • 判定一行动是不是社会行动,要看这个行动是不是“针对他人” 有没有“主观意义” • 社会行动的分类(1)目的合理性行动:(工具和理性或目的工具和理性); (2)价值合理性行动: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就 是行动者的目的;(3)情感行动:受感情和情绪的支配,没 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4)传统行动:依据“习惯如此,历 来如此”,有稳定性,可预见性 • 工具和理性行动具有最高程度的和理性。因为行动者对行动的 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都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的选择。 •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 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 在社会行动的基础上,构建两种类型社会结构:“共同体化” (可以建立在任何方式的情绪或感情的基础之上,也可以建立 在传统基础之上)和“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 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 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没有客观可能性因果分析就没有着落社会学的研究也就没有意义韦伯通过对主观恰当性因果恰当性和客观可能性理论的构建在认识论上提倡因果多元论是社会科学摆脱线性单一的因果关系框架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区别开韦伯的价值中立乃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目标就是对个别社会现象蕴含的文化意义作出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第一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他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
本章小结
• 社会学应当是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这种解释对 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社会学; • 理解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体验)的;因果说明不是探 求事物的普遍规律而是揭示某一社会现象具体因果关系; • 韦伯提出了“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的方法论原则; • 理解社会学试图综合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 种不同方法; • 韦伯理论体系的缺陷:其研究是纯粹的理论逻辑探讨,经验 研究不够; • 自韦伯之后,社会学理论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行动理论。社 会行动是指向他人的,社会行动分为几种理想类型进行研究。 • 其后帕森斯大力扩展了行动理论并将其作为构建巨型理论的 基石。由此,行动理论就成为了社会学家的核心理论,而且 各种行动理论对社会行动做出了互不相同甚至是互相对抗的 基本假设,发展了不同理论传统的社会学,如理性行动理论 与符号互动论。 • 布迪厄的行动理论有着极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对日常实践 的关注,他因之称这种理论为实践理论 。
第一节 社会学的方法论
• 一、理解与理解的社会学 • 韦伯的社会学也叫做“理解社会学”,他将人类 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韦伯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 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 • 韦伯认为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只有理解和说明 • 从操作类型看,韦伯把理解分为两类:对主观意 义的直接观察理解(“是什么”“干什么”)和 解释性理解(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 意义。“为什么”) • 韦伯认识到了解释性理解方法的局限性和因果分 析方法的重要性,并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
第三节 合法统治与科层制
• 韦采用理想类型者已分析工具对现实存在 的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 韦伯将实际存在的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 划分为三类型: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 和法理型统治
1、传统型统治
• 传统型统治是建立在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 基础上的(前现代社会) • 传统型统治特征 : • 缺乏按照事物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 • 缺乏固定的、合理的等级制度; • 没有自由的契约和相应的规定,用以确定官员的 任免与晋升; • 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 • 官员没有笃定的薪金和用货币支付的薪金 • 传统型统治的种类:老人政治—>原始家长制—> 世袭制—>封建制

二、因果多元论
• 韦伯思想脉络:社会是由行动者组成的系统—> 行动着的社会行 动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可以理解,但更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 才具有价值—>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的因果联系,而不 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规律 • 韦伯将主观解释和具体的验证概括为“主观恰当性”和“因果恰 当性”两个命题。主观恰当性是表示对行动着的主观精神状态及 其特定目的地认识程度。因果恰当性是指在从主观观点出发所作 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出发所作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 相符 • 韦伯的方法论观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蕴含着文化价值,具有 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社会科学中没有规律可言,只有具体的因 果关系,规律具有必然性,具体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可能性”。 • 韦伯认为,客观可能性和因果恰当性在理解的基础上是统一的, 因果恰当性是客观可能性中的因果恰当性。没有客观可能性,因 果分析就没有着落,社会学的研究也就没有意义 • 韦伯通过对主观恰当性、因果恰当性和客观可能性理论的构建, 在认识论上提倡因果多元论,是社会科学摆脱线性单一的因果关 系框架,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区别开
三、新教伦理职业观
• • • • • 路德职业观:由上帝安排的工作 加尔文恩宠论和预定论: 现世的成功是受上帝恩宠的标志。 上帝的选民 清教禁欲主义: 抛弃了基督教“出世的禁欲主义”(如苦行)而 主张“入世的禁欲主义”(劳动是增添上帝的荣 耀); • 新教共同特征:信奉天职观和入世禁欲主义伦理 观,体现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亲和性。 • 宗教让位于世俗的功利主义。
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为何近代形态的资本主义出现在西方,而非其他 文明中? • 理性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① 企业和家庭,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 离。②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 • 与自由劳动组织相关的理性资本主义。 • 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 • ①劳动者具备高度自觉性和责任感,劳动是天职。 • ②资本主义企业家具备理性,为事业而生存。
3、法理型统治
• 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是行政管理的现 代形式; • 现代资本主义借助于科层制所进行的统治是最纯粹的法理型 统治,也是他认为的人类组织的合理形式,而且是未来社会 和组织中统治形式的合理发展方向; • 法理型统治特点: • 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 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 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 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 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 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产生资源完全分开; • 在理想情况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的私人占 有; • 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
二、科层制
• 科层制已近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行 动之中,并对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不可避免 的产生影响 • 科层制意味着根据知识进行统治,这是它 所固有的特别合理的基本性质 • 科层制所具有的集权的特征,并不妨碍民 主精神的孕育
第四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一、近代资本主义与宗教伦理 • 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形态,二 是观念形态。 • 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分析的重点是观念形态及宗教伦理。 • 在论述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来把握资本主义精 神的。 • 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劳动者身上,其次表现在企业家身上; • 为何近代形态的资本主义出现在西方,而非其他文明中? • 理性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①企业和家 庭,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②合乎理性的 簿记方式 • 与自由劳动组织相关的理性资本主义。
三、价值中立
• 方法论之争 • 价值中立的对立面:价值判断 • 韦伯的价值中立乃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 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 •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目标就是对个 别社会现象蕴含的文化意义作出解释性理 解和因果性说明
四、理想类型
• 对理想类型的理解: • 第一,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他不是基于 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 理想提出来的。“理想”的意思是指现实中不存在 的,是价值中立的。因此才保证的社会学研究的客 观有效性。 • 第二,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但并不 是随心所欲的虚构,也不是一种概念游戏,它的建 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违反经验的因果关 系 • 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解释,理想类型也许不只一个, 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对具体社会想象的成功 理解和准确归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