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6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提示:引用了毛泽东诗《七律· 到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 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部分用什么叙述方法写袁隆平发 现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了袁隆平什么样的精神? 提示: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发现真理的 过程:发起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满怀希望)→试种特异 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表明了袁隆平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精神。 3.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提示: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有:一、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 无优势);二、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三、有些学者认为 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3.词语积累 (1)饥馑:饥荒。 (2)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也说 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3)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4)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5)分蘖:稻、麦、甘蔗等植物发育的时候,在幼苗靠近土壤的茎 节上生出分枝。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2)退化 蜕化 辨析两者的共同语素是“化”,都有“事物变旧、变坏”的意思。 前者一般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机能减退甚至 完全消失,也泛指事物由优变劣;后者指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 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 判断正误: ①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禁要在自己的内心打一个问号,这位32 岁的球星是不是已经到了全面退化的时候了?( √ ) ②王翠娟等人贪腐的蜕化过程,伴随着一条行政不作为的轨迹。 (√)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4.词义辨析 (1)探索 摸索 辨析两者都有“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通过探寻、使之明了”的意 思。“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侧重进行深入的探究,试图发 现、求得隐藏的事物,对象多为本质、根源、奥秘、规律等。书面 语言色彩更为浓厚。“摸索”,试探着(行进),指在不明方向、缺少经 验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多为方向、方法、经验等,有“试 探”的意思。 判断正误: ①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几十年当中,党带领着全国人民经历了一个 从“摸索”到“探索”的过程。( √ ) ②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借鉴,本报派多路记者采访了部分新闻出 版企业,摸索他们未来5年的发展重点。( × )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1.连线作者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高级记者、主任记者,科技 日报社副刊部主编。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 《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 断》《生存方式》,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 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20余部作品。
6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1.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2.(1)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2)学习本课选材和设计小 标题的特点。 3.学习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献身科学的高尚品质。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3)义无反顾 义不容辞 辨析两者都指为道义而行事。“义无反顾”指为正义而勇往直 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容推辞。 判断正误: ①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 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 顾地坚持研究。( √ ) ②王义夫曾作为第24棒火炬手参加广州亚运火炬的传递,出任中 国射击队总教练的他表示:“就像担任奥运火炬手一样,能出任亚 运火炬手,那是我的光荣,我义不容辞!”( √ )学习目标走近源自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2.写作背景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袁隆平获此殊荣当之无愧。他率先在世界上突破传统理论禁 区,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多年来,杂交水 稻累计增产3 500亿千克,每年增产的稻谷能养活6 000万人,相当于 一个大省的人口。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 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 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一位享誉全球的中国农业科学家!这个名字的价值超过1 000亿元人民币! 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记者为介绍 他的先进事迹所作的人物报道。
(2)多音字 (������ǎ)撒播 ①撒 (������ā)撒泼 (������ǒ������ɡ)笼罩 ③笼 (������ó������ɡ)蒸笼 (������á������ɡ)躲藏 ⑤藏 (������à������ɡ)宝藏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2.辨字组词 暑(暑天) 蘖(蘖枝) ① ② 署(署名) 孽(罪孽) 秆(烟秆) 聘(聘礼) ③ ④ 竿(百尺竿头) 骋(骋怀) 杆(旗杆) 埂(堤埂) ⑤ 鲠(鲠直) 梗(梗塞)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1.简要说明本文标题的作用。 提示:本文标题为“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得者袁隆平”,其中“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文章的正标题,出自毛泽 东诗《七律· 到韶山》,正标题有概括说明文章的主要事实和思想 内容的作用。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文章的副标题。副标 题放在正标题后,提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标题起着补充说明的 作用。 2.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串全文的中心 线索。 提示:叙事能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层层展开;线索清楚,衔接 自然;运用了多种叙述方法,详略得当。贯串这些事件的中心线索 是:袁隆平的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1.识字注音 (1)单音字 稻菽 (shū) 一蔸 (dōu) . . 花蕊 (ruǐ) 早籼 (xiān) . . 茎 秆(jīnɡ) . 授予 (yǔ) . 蕴 藏(yùn) . 挽 起(wǎn) .
饥馑 (jǐn) . 捍 卫(hàn) . 分蘖 (niè) . 撒 籽(sǎ) . ②种 ④屏 (������ℎǒ������ɡ)稻种 (������ℎò������ɡ)播种 (������ǐ������ɡ)屏气 (������í������ɡ)屏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