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教案+练习)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

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

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

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

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

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放录音)
板书设计:
兵车行
杜甫
1 送别场面——
2 征夫控诉——天怒人怨——“行人但云点行贫”、“武皇开边意未已”
3 悲惨生活——
《兵车行》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诗人激越、深沉的感情;
2、领会诗的结构艺术和运用细节的技巧。

二、学习重点难点
严密的章法;生动的描写
三、学习过程
1、引读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

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

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参考资料]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自读感知
(1)基础知识
①给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归来头白还戍.边千村万落生荆杞.
禾生陇.亩无东西信知生男恶.生男埋没.随百草天阴雨湿声啾啾.
②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车辚辚
..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或.从十五北防河..,马萧萧
..耶.娘妻子
禾生陇亩无东西
..新鬼烦冤
..旧鬼哭...信知
..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
③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字,号,唐代伟大诗人。

他于安史之乱中写下了组诗“三吏”(《》、《》、《》)、“三别”(《》、《》、《》)等名篇。

他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诗集名为《》。

(2)整体把握
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细读全诗,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③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

3、研读探究
(1)、章法严密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在形式上,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 14句,并四次换韵。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在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前后呼应、层层递进。

熟读全诗,找出前后呼应的语句,体会层层递进的特点。

(2)、找出诗中场景描写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3)、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
4、品读鉴赏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鉴赏: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柬发年龄还不怎
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鉴赏: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颗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5、扩读迁移
[课外阅读] 古风·其三十四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阅读提示]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这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

四、学习反思: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兵车行.(出发)B.武皇开边
..意未已(用武力扩张领土)
B.禾生陇亩
..无东西(耕地。

陇,同“垄”)D.信.知生男恶(确实)
2、下列每组诗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哭声直上干.云霄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家
B.行人
..
..弓箭各在腰道旁过者问行人
C.或.从十五北防河所守或.匪亲
D.耶娘妻子
..愁何在
..走相送却看妻子
3、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弓箭各在腰——“弓箭”不专指弓箭,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代武器。

B.尘埃不见咸阳桥——车马扬起的灰尘,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用了夸张的手法。

C.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原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

D.被驱不异犬与鸡——“犬与鸡”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役夫。

4、对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但云点行频”,“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一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句中,“汉家”是影射唐朝,“山东”即现在的山东省。

C.“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句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

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句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这首《兵车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B.这首诗构思巧妙,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诗中的“道旁过者”即一个过路的老人,不是杜甫自己。

C.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D.本诗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
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6、对杜甫《咏怀古迹》(之五)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肅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蕭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鵉凤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赞扬诸葛亮有与伊尹、吕尚、蕭何、曹参不相上下的军事才能。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7、下列名句中全出自杜甫诗作的一项是()
①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感时花濺泪,恨别鸟惊心。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⑧挥手自兹去,蕭蕭斑马鸣。

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A.①⑦⑧⑨⑩ B.②④⑥⑧⑨ C.①④⑤⑥⑩ D.②④⑤⑦⑨
8、按要求默写
①默写出描绘战争中震人心弦送别情景的诗句:
②《兵车行》“行人”的叙述中有一个用对比方法表明征人一辈子守边不能回家的诗句,它们是:,。

③《兵车行》诗末描写了守边将士死后的凄惨情景,请默写出来:,。

阅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下列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给下列字注音。

①号()②重()③罥()④坳()⑤衾()
⑥恶()⑦见()⑧厦()⑨庇()⑩兀()
10、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者飘转沉.塘坳沉.舟侧畔千帆过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言志,歌.永言
C.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曲突.徙薪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长夜沾湿何由彻.
E.忍能.对面为盗贼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F.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春暖草生,葵亦俱.生
11、首段用“号”、“卷”、“飞”、“洒”、“挂”、“飘”、“转”等动词,极写秋风势威力狂,茅屋受害之重,透出诗人情状。

一个“怒”字把秋风化,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第二段写顽童“抱茅入竹”,用“欺”、“”、“”活现村童戏谑顽态,用“呼不得”、“倚杖”、“叹息”等词语,刻划出诗人的形象。

第三段选取典型事例,写布衾铁冷,、夜不成寐,描写生活痛苦难熬情状,并点出安史之乱是灾难之由。

末段在写实基础上,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呐喊”,展现忧国忧民的人道主义理想。

16、《兵车行》参考答案
2、自读感知
(1)基础知识
①lín gān shù qǐ lǒng è muò jiū
②辚辚:车轮转动声。

萧萧:马嘶叫声。

耶:同“爷”,父亲。

妻子:妻子儿女。

干:冲。

或:有的人。

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信知:确实知道。

比邻:同乡。

烦冤:烦躁愤懑。

③文学常识子美少陵野老现实主义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工部集
(2)整体把握
①内容:表面写生离死别之情,实质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作用: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②主体部分即课文第二、三两段。

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作用,其中“点行频”一语为叙事总纲。

以下分五层:先言超期服役情况严重,死于边庭者极众;次说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再用“况复”二句转而单叙“关西卒”之苦;更由此说到社会心理的变化;最后用青海战场惨象作结。

3、研读探究
(1)、前后呼应:“未休关西卒”照应“武皇开边意未已”,“租税从何出”照应“千村万落生荆妃”,“生女犹得嫁比邻”照应“纵有健妇把锄犁”,“古来白骨无人收”照应“边庭流血成海水”。

层层递进:“行人”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证,又以“武皇开进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

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

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

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渲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2)、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

前两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为“宾”,写出征士兵。

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

“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

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

5、扩读迁移
(1)、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

第二层(“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

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

(2)、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行,日月无光。

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3)、内容上: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

风格上: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随堂练习
1A 2C 3D 4B 5B 6C 7D 8、默写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②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③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9、háo chóng juàn ào qīn è xiàn sh à bì
wù 10D 11焦急苦痛拟人“忍”“公然”自我苍老无力、痛苦无奈的娇儿恶卧床头屋漏抒怀
《兵车行》同步测试
基础演练
1.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兵车行(x0ng)声啾啾(ji&)边庭(t0ng)
B.车辚辚(l0n)生荆杞(q!)戍边(sh))
C.干云霄(g1n)生男恶(w))村落(lu^)
D.马萧萧(xi1o)急索租(su%)陇亩(l%ng)
2.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洲,千村万落生荆杞
C.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

D.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3.括号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冲)云霄。

B.纵有健妇把(介词,将)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C.县官(天子、朝廷)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D.君不闻汉家山东(山东省,古称鲁)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4.解说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父母和老婆都迈着沉重的步子走来送别他。

B.行人但云点行频——路上经过的人都说是频繁地按户籍册征调壮丁。

C.信知生男恶——确实知道生的男孩很凶狠。

D.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用武力开拓疆土的欲望还没有完结。

5.对诗文中的数量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准确反映数量。

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准确反映数量。

C.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夸张数量。

D.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大致估计
6.对诗句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对偶
B.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对比
C.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夸张
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顶真、设问
课内纵横
阅读《兵车行》,完成7—13题。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第一段开头的三句话,怎样诵读它们才能正确表达诗人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全诗,“点行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怎样控诉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