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先秦“和”与古希腊“和谐”之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摘要:先秦之和乐与古希腊之和谐之音看似相似,但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因而造就了中西几千年来大相径庭的音乐文化。
本文将从宏观的历史源流、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出发并结合微观的和与和谐的社会、文化功能等进行层层分析,了解先秦和与古希腊和谐之异同以及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美学先秦古希腊和和谐音乐
一、和与和谐之起源
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前秦时期,和谐的产生之初,都处于战争和政权的频繁更替中。
古希腊在公元前499年到公元前323年,古希腊先后经历了希伯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城邦起义、高加米拉战役,最后以亚历山大病死帝国的分裂带来了希腊和谐化的时代。
同样,先秦从约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等阶段。
天下格局通常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频繁地分分合合带来的是令人痛苦不堪的斗争,即国家之间的斗争与人内心的斗争。
人们憧憬着与自然和协安宁的状态,于是和谐观便渐渐地在这种频繁更迭的变化中萌芽。
几千年前,在没有进行定义的和谐概念中,看似两个地区的和与和谐相似,但是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形态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农耕经济,物产丰富,自给自足,因而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社会形态。
而古希腊,因为耕地较少,他们的生活资源除了自产以外还依靠于外界,这迫使希腊人只能不断向外探索发展商业经济,最终形成了一个开放并包容的社会形态。
一个封闭,一个开放,最终导致和的观念迥异。
这就好比《晏子使楚》中晏子的辩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原本大意相似的文字,由于放在不同的地区,受不同经济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进而发展为的含义却大相径庭。
二、先秦、古希腊和与和谐之源流
(一)先秦音乐中和观的发展
从西周至春秋末年,和谐观处于萌芽阶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音乐的构成,认为构成和谐的音乐,应该异物相杂,不同实物的构成能够形成音乐的完美状态,如大小、长短、哀乐之类的对立因素构成,此完美状态就指和谐状态;二是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先秦时期的人们常常将音乐与自然之文气五行结合在一起,这便是受了农耕经济的影响,人们希望通过音乐来帮助他们预测风气,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因此先秦时期常有大型的祭祀乐舞如六代乐舞中的《云门大卷》《大夏》,这都体现了追求与自然间的和谐;三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强调音乐必须制于礼及礼所规定的德,一方面又认为音乐可以反作
用于政治、经济、军事、能平人心,成政,节制百事,便能上下和同、政治和顺,这一思想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下得到了发展;四是关于音乐的审美准则。
要求音乐能心平德和,乐从和,和从平,这里的和有两个含义,一方面还是指和谐即异物相杂,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二是平和,无过无不及,使各种因素都处于和乐如一的平和状态,任何一方都不过分突出自己。
因此既要和谐又要平和成了当时衡量音乐美丑的准则。
(二)古希腊音乐中和谐观的发展
处于古希腊和谐思想萌芽阶段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
一些关于音乐中和谐的思想观念。
一是和谐与音乐,他们认为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因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那些相像而有联系的实物并不需要和谐,但是,那些并不相像,没有联系和排列不均的事物,则必须通过这样的一种和谐而固定在一起,通过这种和谐,它们在宇宙中注定将持久存在;二数与音的观念。
他们寻求音之间数的关系,由表及里的深入研究,考察数如何合理排列能形成和谐的音乐,反之又如何排列形成不谐的音乐,他们还认为数的要素即万物的要素,因此认为全宇宙也是数,认为应该可以看作乐调或和谐;三是数与美,即比例与艺术,认为没有一门艺术的产生不与比例有关,而比例正存在与数之中,由于这种比例,它们达到了完满和和谐;四是秩序与混乱,希腊人认为只有能计算的、规则的、明的并且体现了秩序与规的事物才是可以被理解的,只有可以被理解的事物才是合理的,也
只有合理的事物才能被堪称是善与和美的。
先秦,音乐主要是为服务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而存在的,追求的和大多为人所向往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而感性至上。
而古希腊之音乐,便是数理比例研究之产物,通过计算达到感官上的和谐,因此理性至上。
因此,前秦时期的和与古希腊的和谐从意识形态上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三)者发展之异同
首先,先秦的时期由于和处于萌芽阶段。
模糊不清的概念,使得人们观察它并且神圣的看待它,虽不明白它的真实含义,但人们思寻着如何在和中获利。
因此他们的观念长期处于一种很笼统,模糊的感觉之中,在研究和的观念时,感性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而古希腊的人们则是跳出了和谐的套子,把它当一个实体来研究,他们力图看清和谐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它的发展规律如何。
于是他们运用了数来作理性的分析,得出了其本质发展的规律。
前者为仰视,后者为俯视并将其用其他思想来代替解读。
对和与和谐的研究视角就不同,其研究的结果,肯定会大相径庭。
其次,先秦的和先求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再求人内在的和,即以大和来平小和,而古希腊的观点则是和先从个体灵魂出发,到肉体中,到家庭中,到国家中,然后最后到宇宙。
他们是以小和求大和。
前者从群体出发缩小到个体,后者是由个体出发,发展到群体。
一开始他们同样都认为和与和谐是由不同事物组成的,
都是对立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形成的,但是之后因为研究角度的不同,以大平小,和以小求大的这种观念,使得和也观念出现了本质的区别。
中国先秦的思想逐步形成了无过无不及和乐如一的状态,他们强调的是如何调和矛盾各方,以维持旧部的统一。
因此这种和谐思想显得十分的保守。
而希腊则认为音乐的和谐统一,是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意思便是个体蕴含的东西越多,其对立也就越多,他们都相辅相成则导致统一。
而且正如亚里斯多德提出的音乐模仿,他认为音乐就是人对灵魂的模仿,而人的灵魂各有不同,这就形成了各种样式曲调的音乐。
这样,音乐的发展就变得越来越丰富。
从最后功能上来看,和与和谐的在社会中的用途却很相似。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音乐的这种和谐观,具有一定的美育作用,他们觉得音乐可以想体育完善骨骼和身体素质一样完善人们的心灵,因此他们用音乐来净化人们的心灵,将它置于教育中,来规范人的行为。
儒家的音乐思想以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
儒家学者认为拿音乐来辅佐政治的统治,可以使人性变恶为善,国家变乱为治。
所以先秦时期,常常将音乐纳入政治统治之中。
三、先秦的和与古希腊的和谐对其后音乐发展的影响
由于先秦时期对和的那种无过无不及和乐如一尽善尽
美的思想,导致了音乐的发展十分受限,因为他们始终都存在着一种想要将其保持的思想。
一旦有了这种思想,事物的发展就会
受到很多的局限,前进缓慢。
音乐也一样,单音音乐为主流发展,就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虽然音乐所借助的外部形态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音乐的本质特征确是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没有过改观,因此才会导致,建国后到现在西方音乐在中国有了如此宽阔的立足之地。
而古希腊从一开始就强调丰富,多样性与多样,并立足于实践,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音乐风格发展迅速,从单音到和声,从调式体系到无调式体系,并且还经历了几个大的风格阶段。
由此可见,思想观念的形成,跟自然环境,人的性格是有着很大的关系。
就是因为地域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才导致了古希腊和先秦的和谐思想有着如此多的不同。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宋祥瑞.西方音乐美学史教程[M].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9.
[3]符亚敏.情之和与思之美试论先秦与古希腊和谐意
识之异同[J].贵州社会科学,2001,(05).
【素材积累】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