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
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
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
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
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

的确,
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

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
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第24 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

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C.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

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B.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
种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
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

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D.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弟子
聂鑫森
五十岁的梁林,再一次站在古建筑学家尚成先生的病榻前,已是枫红霜白的深秋。

三个月前,尚成因肝癌晚期而住院,他的一本二十年前的旧著《湘楚木构古建筑考订》,出版社拟重新付梓,但须补充一些平面图和剖面图。

古建筑系的领导,便安排梁林去做这项工作,因为尚成曾是梁林的博士生导师。

梁林高兴地答应了,放下手中为申报博导正在撰写的论文,来和先生告别。

尚成躺在病榻上,连连摇头说:“你不能去,你要埋头写好你的论文,这本旧著怎么能浪费你的时间!”
“先生,这书让许多人引颈期盼,我也正好在实地考察中重新温习,何乐而不为?”
一晃就是三个月,风餐露宿,日以继夜,梁林把该做的都做好了,他可以向先生做个交待了。

此刻,他发现先生消瘦得相当厉害,双眼微闭,脸色黄如蜂蜡。

“先生,我是梁林,我回来了。


尚成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然后把目光投向梁林的脸。

“梁林,你回来了,辛苦了。

你知道不?你一走就是三个月,把申请博导的时间错
过了,我心不安啊。


“先生,这不要紧,我还年轻,下次吧。


尚成叹了一口气,然后对护士说:“请你坐在外间的会客室里,别让任何人来打扰,我想和我的弟子说说话——我
大概没有多少日子了。


梁林的眼里忽然盈满了泪水。

“梁林,坐下吧,说一说你此行的经过。


梁林坐下来,轻声讲述他从湖南到湖北,对先生书中所涉及的二十余处木构古建筑的考察结果及心得体会。

末了,梁林说道:“先生二十年前所下的结论,现在看来是经得起推敲的……”
尚成笑了一下,但笑很快便在脸上消逝了。

他使劲地摇了摇头,说:“知吾徒者,莫若其师。

若只是画几张平面图
和剖面图,以你之能力,顶多四十天即可,但你用了九十天,此中一定有你反复勘查反复考证的地方!”
梁林的脸猛地红了,火辣辣的。

“我早就想再到实地一趟,然后认真修改这本书。

这些年总是忙,忙得抽不出身,可我的脑子里一直想着这本书,
怀疑有些结论当时下得过于仓促。

现在身染重疴,辗转病榻,追悔莫及!”说完,尚成便连连咳嗽。

梁林忙把病床的一端摇起来,让先生成一个半躺半倚的姿势。

“先生,安心养病要紧,这本书古建筑界早有定评的。


“不,因为我年长,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权威,大家也就不再去细究,我焉能不知?你是我的弟子,难道也为尊者讳?”
梁林低下头,嗫嚅着说:“先生,我不会的……”
尚成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说:“比如那座建于初唐的湘东大佛寺的‘释迦木塔’,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外观九层,可用空间实为五层,即‘明五暗四’,采用内外两层环状柱网,故能抵抗住各种外力的摇撼,历千年而不坍,我曾赞扬备至。

但有些构件因当时缺少科学计算方法,以致上部集中荷载将个别坐斗压偏或陷入梁枋内。

为防止梁枋折断,不得不在梁枋下边加支柱,这显然是应急措施,破坏了整体的结构理念,我却没有深入论及。

还有鄂西文庙中的大成殿,史料记载文庙建于明洪武年间,但大成殿的建筑风格极为简洁,其斗拱权衡十分硕大,现在想来,大成殿应是五代或宋初就有的,文庙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建的,我却笼统地说它是明时所建的。


梁林脊背后沁出汗来,先生所说的这些疑点,他都注意到了,并做了详细的考证笔记。

但他不想说,因为先生正在病中。

“梁林啊,你是不会疏忽这些的,我想,你也一定有了新的发现和求证。

这本书重版时,只增加你所绘的图就可以了。

你的考证,可另写成一本书,作为明年申报博导的材料。

记住了吗?”
梁林说:“记住了,先生。


“你回去吧。

不要老往这里跑,一心一意去做你的正事。


梁林站起来,给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满脸泪水地走了。

十天后,尚成魂归道山。

半年后,经过重新修订和配上新图的《湘楚木构古建筑考订》面世,梁林将他的考查和论证所得,不露痕迹地添加在各章各节,书的署名仍是“尚成”。

梁林在《后记》中写道:“先生于弥留之际,召弟子于病榻前,细说旧著中应当修订之处,目光炯炯,论说凿凿,我详细记之。

一代学人之风范,令人感铭不已。


申报博导的材料一直没有呈报上去,梁林毫无悔意……
【1】下列对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先生和弟子的对话为文章主体,语言平实,补充了很多梁林考察研究过程中的情节,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B.梁林“放下手中为申报博导正在撰写的论文”,并能高兴地答应了为导师旧著补充一些图表,其原因是这书让许
多人引颈期盼,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C.小说开篇写“五十岁的梁林,再一次站在古建筑学家尚成先生的病榻前”,从中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叙述顺序,写发生在一对师徒之间的故事。

D.小说以“弟子”为题,讴歌了我们民族古老而伟大的薪火相传的精神,赞美了薪火相传的过程中耸立着的风骨、标举着的气节和挺拔的人格。

E.梁林说“先生20年前所下的结论,现在看来是经得起推敲的”,表明梁林很虚伪,后文中“梁林的脸猛地红了,
火辣辣的”也证明了这一点。

【2】小说在刻画梁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小说中的先生尚成在为人和做学问上令人敬佩和感动,结合文本说说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旦宅传
八十初度,刘旦宅竟毫不留恋地飘然而逝,着实令人惘然。

他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岁那年小试锋芒,在家乡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

1951年,20岁的刘旦宅来到上海,不久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绘制了《屈原》《破釜沉舟》《杜甫》《李时珍》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刘旦宅又幸运地成为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

如今,随着这位曾经画出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历代诗人画传》《九歌》等诸多精品的人物画大师的远行,落寞的上海画坛又平添几分无力感。

王元化先生曾引《文心雕龙》“思表纤旨,文作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赞誉刘旦宅艺术高妙。

事实上,刘旦宅
的确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也颇爱惜羽毛,极少参与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以至常给人“傲气”之感。

可刘旦宅也
毫不讳言自己非常钦佩同为海派艺术大师的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等画家。

甚至还主动开口向程十发先生索画,扮演起“粉丝”的角色。

他与这三位大师都曾举办过联合画展,还曾多次随陆俨少先生外出写生。

90高龄的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先生与刘旦宅是多年老友。

一提到刘旦宅,贺友直泪湿眼眶:“老刘是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很好。

而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

”说起两人交往,贺友
直深情回忆。

1963年,贺友直与刘旦宅一起被邀请到北京。

此间,贺友直发现刘旦宅时常呆坐,右手伸指比划,
双目随指移动,他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刘旦宅是在空中作画。

贺友直觉得,刘旦宅用这种方法,能在动笔前先捕捉造型、布景及构图的感觉,因此戏称之为“内心视觉”。

“由此我得到一个认识:从事艺术务必入迷。

刘旦宅就是最好的榜样。

”令人唏嘘的是,“文革”后期,贺友直为求自身解脱,曾经伤害了刘旦宅。

对此,贺友直始终耿耿于怀,每每说及此事总是眼含泪花。

贺友直说,“老刘量大,反倒是他请我吃饭以示宽恕。

”而事实上,刘旦宅对这段不愉快的往事从来绝口不提,对贺
友直依然尊敬如故。

熟悉刘旦宅的人都知道,画画、饮酒、下棋,都是他的强项。

或许由于当年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诸如郭沫若、吴晗、周汝昌等人相继老去或远行,或许由于近年来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刘旦宅在晚年,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

正如他所说,“画的画没人欣赏,只是被买来卖去,没有意思”。

于是,爱好唯剩下读书。

古今中外,刘旦宅涉猎很广,思索也很深,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为什么成熟得那样早,从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为什么一出现都达到世界的顶峰?刘旦
宅虽为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甚至认为“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所有艺术门类中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
作的艺术,而其他艺术门类都是有外物对应的”。

尽管今天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多如牛毛,可所有理论在刘旦宅看来都还没有抓住根本,尤其是“中华文明成就为什
么会那么早”这一问题,更是难以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为此,刘旦宅常感到苍凉落寞。

而一旦想到今后中国会不
会再出现这样的文化顶峰,刘旦宅又感到迷茫困惑。

虽感遗憾,但他仍然寄望于今天的学者,盼望看到一部能与中国书法相称的学术著作,也期待上海能有一个专业的、深入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学术机构。

年轻时代,刘旦宅就是个性格耿直、心直口快的人,为此曾得罪过不少人,更曾锒铛入狱多年。

尽管如此,那种有话必说的性情,并没有随着年华老去而改变。

有一次,友人们说起文化界的现状,刘旦宅突然一脸严肃,瞪大了眼睛,高声说道:“现在的文风、世道,什么都作为一个工程来对待,比如‘大师工作室’,大不成话了。

”他感激、钦
佩自己的启蒙老师,却也毫不讳言地感慨:“我刘旦宅的老师,都是倒霉的,鸿运高照的没有。

”面对外界对自己的
褒扬,刘旦宅坦言:“我们前一辈大师级的人多。

我这人平淡无奇,没什么了不起的。

我只是一个百姓,一个认认
真真画画的人。


(节选白《新民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旦宅是一位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对书法艺术有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书法是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

B.刘旦宅晚年,由于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相继老去或远行,以及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他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

C.作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刘旦宅先后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诸多人物画精品。

D.本文介绍了刘旦宅认真画画、坦荡做人的事迹,从艺术成就、精神品质、性格为人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的形象。

E.刘旦宅艺术高妙,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待人接物常有傲气;但在自己所钦佩的程十发等海派艺术大师面前却十分谦逊,甚至甘当“粉丝”。

【2】刘旦宅能成为国画大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刘旦宅老友贺友直称赞“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请说说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分别表现
在哪些地方。

【4】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文化顶峰?刘旦宅对此感到迷茫困惑,你对此是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

成化二年进士。

授工科给事中。

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

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

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

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

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

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

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

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

及帝即位,又复之。

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

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

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

所至,抑豪右,祛奸弊。

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

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

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

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其党密构于帝。

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

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

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

”帝慰留,乃拜命。

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徙逼开封 / 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 / 便遂寝。

B.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 / 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便 / 遂寝。

C.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王府 / 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D.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 / 王府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B.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

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

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事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

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

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2)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③贾谊曾经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1】王维的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体现出一种高瞻
远瞩的豪迈情怀。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五、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灿鸿”过后,杭州西湖迎来纯净的落日和透明的夜晚,苏堤、白堤,保俶塔、雷峰塔,沐浴在瑰丽的黄昏和迷离
的夜色中。

“人间天堂”果然!
②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才能成为的人民公仆。

③安徽宁国籍小伙官东此次当选“中国好人”,。

在“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中,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官东无私无畏让出自己的装备,把生还的机会给予遇难者。

A.名副其实实至名归名不虚传
B.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C.名不虚传实至名归名副其实
D.名不虚传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2.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A.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
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B.纪录片《牡丹》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日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欣赏到一场有关牡丹的视觉盛宴。

C.来自中俄两军以及我国地方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战场”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推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D.绿色印刷是指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少,节约资源和能源,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并循环利用,可自然降解,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①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②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③他们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④他们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⑤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
⑥“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古琴首先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A.②⑥⑤①③④
B.①③④②⑤⑥
C.①⑤④②③⑥
D.②③⑥①④⑤
六、语言表达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微博没有传统媒体“守门人”过滤、垄断信息的特权,而且门槛很低,①。

但是由于人们大多使用匿名,②,于是
微博从开始时,虚假信息就一直是一个被人诟病的方面。

与此同时,由于短小精悍,微博往往只有论点而缺少论证,似乎只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③,这就造成微博里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忽视或蔑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