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_诗词赏析_唐_杜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
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 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 怀念遥想。杜牧和韩绰经常在二十四桥处游赏,所以 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此处也 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 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 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 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 “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鉴赏
“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 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 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 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 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 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 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 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 。判官:
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 官。
2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3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4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一说有一座桥名 叫二十四桥。
5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 说指扬州歌舞女。教:使,令。
鉴赏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
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 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 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 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 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 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 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 情。
鉴赏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 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 夜在何处教歌女吹箫。这样,不但韩绰风流 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 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 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 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 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 薄。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
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 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 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 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 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 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 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深 秋时分,江南草木还未调零。
明月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 在某处教人吹箫?
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
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 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 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 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 的深情怀念。本文大意是指你在江北扬州, 当值深秋,在哪里教没人吹箫呢?全诗意境 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遥遥,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 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827— 835)年间登进士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 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 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 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 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 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 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 《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 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 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 诗八卷。
鉴赏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
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 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 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 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 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 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 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 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