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防治对策
张淑华,张杰,肖忠新,吴惠慧,李变兰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北京 100069)
【摘要】文章从多个层面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实验室存在的污染现状。

并提出了实验室污染的防治对策和具体措施。

阐明实验室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必须加强对中心实验室的环境保护。

【关键词】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414 【文献标识码】J 【文章编号】09-205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随着教学科研的不断进行,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噪声、射线、高频、微波等污染,对环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尽快解决实验室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有利于改善实验室环境、校园环境、师生的生活环境,而且有利于中心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实验室的管理者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一、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实验教学科研中心成立于2004年底。

中心的前身为各个教研室所管的相对独立的实验室,实验教学从属于教学,实验室分散在不同区域与楼层,对实验室缺乏严格管理制度与措施;对实验室的污染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完善的实验室污染防治法规,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室环境污染成了监管盲区。

成立后的实验中心,实验室相对集中。

由于中心实验室使用空间有限,实验室既是学生实验场所,也是教师的科研场地。

实验室的管理面临严峻的考验,实验室的环境管理与治理不容忽视。

(一)教学科研中心成立之前,实验室现对独立,实验教学与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造成部分教师及实验室人员环保意识薄弱,对实验室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认识;实验教学与科研过程中,随意倾倒排放废液、乱丢废弃物等违规操作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实验室产生的“三废”缺乏完善的治理措施。

(二)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从属于教学,对实验室污染的防治没有纳入管理实验内容,加之实验设计和药品用量的不合理化,加重了实验室的污染。

(三)作为学院发展及学科建设需要,学院近一两年引进一批优秀人才。

中心实验室面临一场扑面而来的“生物热”实验现象。

生物学实验的b 全面展开,给中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改建和新建的生物学实验室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的技术与安全问题。

首先,生物学实验主要是教师、本科毕业实习生、研究生、博士生科研工作。

中心建立了二个生物学实验室,专管共用。

随着实验人员的增多,目前空间扩展到各个实验室、仪器室,实验室环境不容乐观。

对生物学产生的“三废”整治与管理的问题,迫在眉睫。

其次,实验中心针对突飞猛进,迅速发展起来的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的整个规划处于滞后,缺乏有章可询的规章制度。

第三,接触各类试剂和实验材料为有毒有害物质和病源物的传载体的实验器械与耗材,只是按照学校的规定要求实验者回放。

但由于没有硬性强制措施与监管机制,执行情况差强人意。

(四)学校实验室的管理和考核也多从成果能力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着眼,较少有对实验室环境管理方面的规范做出有力的要求,造成了实验环境管理既缺乏动力,又缺少必要的管理、技术规范做支撑。

教学中心对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考核依据。

造成了中心的部分人员环保意识薄弱,操作不规范、自我约束力不强,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充分暴露出实验室中心在这方面的管理漏洞。

(五)本科毕业实习生、研究生、博士生为了毕业而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缺乏公共安全、自我防范、环保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10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2009年)
(六)实验室缺乏完善的环保措施。

实验室在新建、改建和扩建过程中的经费预算,通常只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试剂、实验室装修等,缺乏对实验室污染控制经费的投入,造成实验室环保设施陈旧落后,有的实验室长期以来,甚至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措施。

(七)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恒定,污染物的排放具有间歇性和不可预见性,造成实验者对实验室环境污染不够重视,甚至被忽略。

二、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树立绿色实验室理念,增强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实验室环境污染问题的诸多因素中,行为主体的主观意识是最关键的因素。

实验室大量的污染环境的现象,其实都是使用者环保意识薄弱,缺乏自我约束力造成的。

因此,在师生中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绿色化实验理念,是保护环境、消除或减少实验室污染的前提和基础。

(二)完善实验室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环保岗位责任制度
实验室环境保护作为中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动态发展的理念制定适合中心发展的规章制度,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和责任落实。

确保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规范实验室“三废”防治措施,建设绿色实验室
11实验室“三废”防治措施:采取分类收集、存放,分别集中处理,尽可能采用废物回收,以废治废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实验室污染治理率。

(1)废液处理:一般废液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等处理后排放;有机实验废水一般采用生物降解法、氧化法和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

尤其对于生物废液、培养液等通过高压消毒灭菌处理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实验室设立单独污水处理后排放池。

对于浓度高、毒性大且无法回收的有机废水,按照学校定期统一回收。

(2)废气治理。

实验中凡涉及有毒有害或有异味气体产生的实验、研究,必须采用密闭式操作或在通风橱中进行,不得随意把污染气体排放到室内或楼道里。

对二氧化硫、氯化氢、氟化氢、氯气、硫化氢等都可以利用石灰溶液进行吸收。

同时设置废气监测仪器,包括对二氧化硫、NOX、一氧化碳、甲醛、VOCs等进行在线监测,有效控制排放量。

(3)固体废物治理。

对于固体生成物尽量做到综合利用,无利用价值的,要在回收后进行无毒化处理;对于生物类废物应根据其病源特性,分类收集进行消毒,放到学校固体垃圾回收站指定地点;对于有毒废渣、有毒废液处理生成的沉淀等且无法自行处置的,分类放置在收集容器中,定期交由学校统一回收。

21建设绿色实验室
(1)建立绿色化学的思想观念
实验室的绿色化问题,不仅关系到师生健康与环境,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环保意识和社会伦理观念的培养。

实验教学过程中,以身作责,培养学生建立绿色实验思想,指导学生用“3R”原则(拒用、减量使用、再利用)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1]。

积极开展绿色实验教学、倡导绿色实验。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有毒的固体垃圾,不仅产生环境污染,而且影响师生的健康安全。

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应该朝着绿色教学为目标:实验应尽量选用无毒试剂、实验设计按照以减少或完全不产生污染为原则、实验尽可能选用微型实验,一方面可节约实验药品,另一方面又可减少污染,是实施绿色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2)合理使用实验设备,有效控制污染
在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下,合理选择实验设备,也能达到控制环境污染。

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衍化、酯化等应选择密闭可循环装置;固体、半固体、浊液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定前处理过程,可采用微波消解技术,所用消化液比经典湿氏消化法减少,有数量级的差异。

三、医学“三废”实验室污染防治的意义
(一)加强实验室污染防治,保证良好的教学、科研良好环境
高校实验室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以及科教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提高科教人员业务能力的主阵地。

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势必会影响实验室的教学和工作环境,损害实验室科教人员和
(下转第307页)
203
教育教学研究
供必要资助的社会责任。

疾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大家应该携起手来,善待生命,共创未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
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R]1
[2]唐晓平1直面中学生艾滋病教育[J]1生命世界,
2008,21
[3]郭文1极端耐药性结核牵动全球神经1医药经济报
[N],2007-03-231
[4]彭期华,李盛,王红1控制结核1人人有责[J]1湘
潮,2008,81
[5]http://www121food1cn/html/news/35/2864471htm
[6]Sharma SK,Mohan A,K adhiravan T1HIV-TBco-
infection: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1 Indian J Med Res,2005,121:550-5671
[7]Corbett EL,Watt C J,Walker N,et al1The growing
burden of tuberculosis:global trends and interactions with
the HIV epidemic[J]1Arch Intern Med,2003,163
(9):1009-10211
[8]卫生部关于印发《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
防治规划》的通知[Z]120061
[9]季成叶1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
2005[M]1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 [10]孙媛媛1携手儿童青少年,携手抗击艾滋病[EB/
OL]1中青网,2006-04-081
[11]爱在中国-春暖2007青艾工程大型国际慈善晚会,
2007-09-021
[12]许珊丹,朱长才,曾婧1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
晓率的调查[J]1社区医学杂志,2007,5:651 [13]吴奕晗1在性观念阵痛中学习爱[N]1中国青年报,
2007-07-261
【作者简介】贾忠伟(1968年———)女,山东省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染病流行病学。

(上接第302页)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会给社会环境造成危害。

(二)提高环保意识,加强防护能力
加强实验室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些高校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生态校园,净化地球的有益贡献。

一些教师和学生环保意识淡泊,自身防护、保护意识薄弱,对实验室的有毒、有害物对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伤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实验室污染治理,提高实验室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责任感,加强防护能力。

(三)实验室污染和放置是一个不容忽视全球化的问题。

国外一流大学非常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和相应的专业人员,负责制定实验室安全、危险性和限制性物品及其废弃物管理,实验室污染状况列入实验室考评之列,是实验室存亡的关键因素。

可见实验室污染和放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化问题。

(四)医学实验室“三废”有效防治与治理,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医学实验室“三废”有别其他污染,处理不当或疏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后果不堪设想。

分子生物学实验废品、废液含有大量治病菌、致癌物、神经性毒物等等。

总之,作为实验室的管理者,必须把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首位的任务,是建设规范化教学科研实验中心的必要条件。

高校实验室作为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把绿色概念融入实验教学中,倡导开展绿色实验:采用无毒或低毒试剂、尽量使实验微型化,不仅可以节省试剂、减少污染、提高安全性,而且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使学校教学、科研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并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人和环境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张群等1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创建[J]1荆门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2,17(6):63-651
[2]舒麒麟等1实验室环境污染与防治对策[J]1实验研
究与探索,2003,22(3):129-1301
[3]方林等1高校实验室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J]1化
学工程师,2008,149(2):47-491
[4]潘勋等1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几点建
议[J]1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4):115-1161【作者简介】张淑华(1963年———),女,本科,高级实验室,实验中心副主任。

70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2009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