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凸显五大成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平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凸显五大成效
昌平区发改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所固有的产权不清、所有者职能错位等弊端,日益突出地显现出来。

经济管理权高度集中,少数村干部随意支配集体资产,侵害农民利益,引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是农民群众上访、农村干部违纪、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为了从根本上化解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种矛盾,破除制约发展、影响稳定的体制性障碍,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真正落到实处,昌平区委、区政府在北七家镇白坊、狮子营等18个村开展了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此项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历史性革命。

它从根本上破除了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对于改革试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完成改革的18个村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有力地推动了改革试点村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赢得了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改革试点村所有的集体资产变成了股权,农民变成了股东,建立起了股份合作制企业,村里在市场风浪中长期闯荡、懂经营、会管理的经济精英被选进了董事会、监事会,走上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岗位。

他们的脱颖而出使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能量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使他们有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形成了村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占地拆迁中的商业房、商品房回购及出租、出售;土地、房产等经济资源运营策略的调整;利用地域优势建市场、搞仓储的宏伟规划等经营活动已全面展开,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内在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改革试点村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二、创新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昌平区改革试点村建立了机构制衡或机构加职务制衡的机制,使党支部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实现了由支配人、财,物到服务、参与、监督的转变,党支部围绕着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进行服务、参与、监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改革试点村建立了党支部统一领导,政企分开,企业依法自主经营,村委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民主决策的新型村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新的体制下,党支部、村委会、董事会、监事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成员交叉任职,各机构按照自己的组织章程开展工作:党支部——抓党建、统全局、谋长远、保稳定;村委会——抓村务、创环境、促文明;董事会——抓经济、谋发展、搞经营;监事会——对董事会及其成员以及企业经理等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集体资产管理委员——对集体资产收益进行民主管理。

这一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改革试点村党支部直接支配人、财、物的领导方式,使党支部摆脱了具体事务和矛盾的困扰,站到了一个更加公正的位置和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统揽其他几套班子的工作,通过服务、参与、监督,在服务中参与,在参与中监督,真正实现对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领导。

同时,村党支部领导方式的改变也使其他几套班子有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空间和环境。

目前,新体制在加强和改善党支部领导、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优势已经在改革试点村开始显现。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农村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
改革建立了既相互配合又有制衡监督的民主管理体制,建立起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制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原来少数村干部手中的集体资产支配权转移到了按股拥有企业股权的股东手中,使干部处在企业股东、监事会等的监督之下,使权力真正掌握在农民群众的手中,把干部的绝对权力变为相对权力、有
限权力,使其在各种有效的监督之下只能将权力用来为股东服务,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少数人违背多数所有者意愿随意处置资产的条件,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在改革过程中,由于群众的积极参与,共追回各种拖欠流失款项64万元,一些损害农民利益的不合理经济合同和行为也积极地进行了调整和纠正,化解了干群矛盾,减少了群众上访。

对于消除农村因腐败和贫困引发的不安定因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组织保障,增强了村民加快发展本村经济的积极性,形成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改革试点村设立了由村党支部、村委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共同组成实行民主化管理的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村民主动参与,几套班子各司其职,形成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农民变成股东后更加关心村里的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为村经济发展献言献策,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改革试点村改革后的集体净资产全部量化到村集体和农民个人。

其中一部分作为本村劳动群众集体共同共有资产,作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份所获得的集体资产收益,由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主要用于村级事务管理费用支出和本村公益性事业开支等。

改革后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股东大会决策实行按一股一票的制度。

股东代表由各户推举,原则上每户一名。

董事、董事长、监事、监事长分别在自荐或联名推荐的基础上报镇党委、政府进行资格审查后,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同时设立动态的经营管理风险股,由企业经营管理者(董事长、监事长)与企业签订协议出资认购。

经营管理风险股纳入企业净资产,实行动态管理,使对企业经营者任职期间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有了组织上和经济上的保证。

五、改革保证了失地农民和农转非人员对原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权、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推动了改革试点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应有的资产收益权真正落到了实处,使缺乏现代劳动技能的农民和那些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农村低保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各级政府在推动试点工作中对广大农民群众想在改革中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良好愿望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但对于那些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提出了“暂时搁置,推进改革,待改革建立起新的体制后,用新的更加民主的决策机制逐步解决”的思想。

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和解释工作,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接受了政府的意见,解除了思想顾虑。

各村在改革试点中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积极的处理,使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如狮子营村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清理对外租赁合同时,发现苗圃地租赁合同为60亩,年租金每亩300元,期限30年。

但经多次测量核实,实际占用的是107亩,村里收回了多占用的47亩土地,挽回经济损失84万元,同时在原合同的基础上,租金提高一倍,年增收1.8万元。

产权制度改革还有力地推动了改革试点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的经历及改革后建立起来的新体制、新机制极大地强化了改革试点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平等、竞争、参与、民主、法制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唤起了他们对全村未来发展的理想和信心,使他们重新树立起了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

与此同时,老人有了股份和股权收益;独生子女得到了奖励股,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摒弃了养儿防老的旧观念,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此外,党支部、村委会不再直接管理具体经济事务,有了更多的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对村民的思想教育、优化社区环境、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