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注入创新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注入创新思维
作者:王彩娥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2年第09期
创新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创新意识高、创新能力强的小学生能够在之后的学习和发展中有更大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借助问题,巧设悬念
问题教学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去挖掘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场思维运动,学生在这场运动过程当中扮演着探索者的角色。

学生通过阅读,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并且从中获得一定的收获和成长。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思维、学习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知识的消化、吸收情况参差不齐。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整体把握文章的重难点,设计相关的阅读问题,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立足于阅读核心问题,拓展对阅读内容探索的维度。

比如,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交流,提升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同学们,你们对恐龙有多少了解呢?在课前已经布置了查阅资料的任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通过搜集有关恐龙化石的资料,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解决对于这一篇文章题目的困惑:恐龙属于陆地动物,没有翅膀,为什么能够飞呢?学生通过相关资料的学习,结合这一疑问进行交流。

教师再引导学生将恐龙这种庞然大物与灵活的鸟儿进行有效联系,实现深度探讨,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的什么?恐龙与鸟类有什么样的联系?你们是如何知道的?通过提问的形式带给学生更多思维的启发和灵感,让学生在梳理问题的过程当中加强和同学之间的探讨、互动,同时也使得相关的阅读知识在对话当中生成。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多样性的启迪。

通过问题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探讨,他们能够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

同时,让学生在疑问当中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去反思、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这一系列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主动质疑
一定程度而言,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解答更为重要,有质疑才会有思考。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当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问,使得语文阅读课堂焕发出别样的生机和魅力。

随着信
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现了视频、音频、图片与文本内容的有机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有了更多的生命力,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带给学生更直观的学习体验。

同时,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也激发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激烈冲突,让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

另外,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展开思考,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老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课题,提出疑问:“想必很多同学都有看过《西游记》这部经典的电视剧,那么里面的哪个人物是你们喜欢的呢?为什么呢?”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給学生展示相关的人物,学生可以就自己喜欢的角色人物进行阐述和分享。

然后由教师进行课堂小结:《西游记》里面有很多的神奇人物,他们能够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一个喷嚏就是狂风阵阵,一滴眼泪就是大雨滂沱。

而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呼风唤雨的世纪》,在同学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题目之后,教师可以趁机询问学生:“同学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以就自己的疑惑在课堂上提出疑问:“老师,一个世纪有多少年,‘呼风唤雨的世纪’指的是哪个世纪?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他们真的会呼风唤雨吗?”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内容。

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便可得到有效锻炼,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更具有创新性,同时借助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高效阅读。

三、开展合作探究性活动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在清晰的教学目标指引之下,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性活动,让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人翁,奠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有效的发展,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启迪和灵感。

比如,在《草船借箭》一课中,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以音频的形式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渲染课堂氛围,给学生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更加轻松的情绪进行阅读学习。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由阅读,以加深对文章故事的理解,对故事线索的把握,深刻地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这一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人物的了解,担任相关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

比如,学生可以扮演周瑜,思考周瑜作为水军都督明明知道在三天之内无法铸造10万支弓箭,为什么还要要求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箭。

学生也可以扮演鲁肃这一角色,并思考他是周瑜的左膀右臂,是周瑜的爱将,但是为什么鲁肃在向周瑜报告的时候,没有提及诸葛亮借草船的事情。

学生也可以扮演曹操这一角色,曹丞相坐拥80万军队,为什么不敢派兵前来?学生可以扮演诸葛亮这一重要人物,换位思考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就会失去生命,掉入周瑜的阴谋诡计当中。

他是怎样做到万无一失?学生通过换位
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人物,在对人物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当中,能够获得不同的感受,同时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过程当中,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着手,有效提升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创新,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