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 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 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 和遐想。 •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 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 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 馀生。 •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 解脱的心境。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中 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发, 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现 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 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
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 , 借对 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 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要 以不避坎坷 , 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 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 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 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 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 的代表作。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如 《江城子》的热情浓烈、意气奋昂, 《念奴娇》的开阔动荡、雄壮勃发, 其风格可以用“豪放”和“高旷” 来形容,而苏轼写恋情、写伤感的 词,则又委婉而细密,如悼亡之作 《江城子》。
《临江仙》
苏轼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 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 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 上了同样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 (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 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 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 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 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 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 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 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 好了铺垫。
•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 哲思。 • “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 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 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 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蛰居于黄州 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长 江边上的临皋亭住宿。但夜已很深,家童鼻息 雷鸣,听不到词人的敲门声。于是词人依杖门 外,静听那滔滔不绝的江流声。就在这万籁俱 寂的瞬间,一种思想的火花突然闪现,他的心 灵似乎获得了顿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 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
•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 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 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 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 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 “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 表现出来了。 • 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 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 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 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 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 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 情。
(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仁宗景祐三年至神 宗熙宁二年),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时期。 (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神宗熙宁二年至 元丰八年亦即熙丰变法时期)。 (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神宗元丰八年至 哲宗元祐八年)。 • (4)远谪惠、儋时期(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 中靖国元年,即哲宗亲政时期)。 •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 党,他才北归,次年到达常州。 •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苏 轼逝世。
总之,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失意
时多,始终处在党争的夹缝中,他 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总结自己的 后半生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 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 惠州、儋州。”
苏轼文学艺术成就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 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 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 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 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 “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 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 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 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 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 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平行阅读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与练习 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 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 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 赋》等。 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总之,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 加以简单的概括。当然,在这方 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 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开创 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 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