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9月)理综-物理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9月)
理综-物理试题
1.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核,产生了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X:。

X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分别为
A. 15和28
B. 15和30
C. 16和30
D. 17和3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核反应方程遵循的规律及其相关的知识点。

解析根据核反应遵循的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的电荷数为2+13=15,质量数为4+27-1=30,根据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可知X的原子序数为15,质量数为30,选项B正确。

点睛此题与2014年高考上海试题和2013年高考重庆试题类似,都是给出核反应方程,要求利用核反应同时遵循的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解答。

2.现有a、b、c三束单色光,其波长关系为λa>λb>λc,用b光束照射某种金属时,恰能发生光电效应。

若分别用a 光束和c光束照射该金属,则可以断定
A. a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B. c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C. a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数目最多
D. c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最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某种A属的极限波长是不变的,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可知,只有波长小于极限波长的光照射才会发生光电效应,再根据三种光的波长关系判断光电效应的产生。

某种A属的极限波长是不变的,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可知,只有波长小于极限波长的光照射才会发生光电效应,故若b光照射恰能发生光电效应则a光照射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A正确、C错。

c光的波长小于b光的波长,所以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B错。

且由ν=可知,c光频率高,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ω可知释放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D错。

故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光电效应的发生条件:只有光的频率大于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时才能产生光电效应,还要清楚频率、波长之间的关系:。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只要掌握住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照射光的波长小于极限波长,光电效应是瞬时发生的,一个光子只能激发出一个光电子。

3.如图是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

当氢原子从n=4的能级跃迁到n=3的能级时,辐射出光子a;从n=3的能级跃迁到
n=2的能级时,辐射出光子b。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在真空中光子a的波长大于光子b的波长
B. 光子b可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C. 光子a可能使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电离
D. 大量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辐射2种不同谱线
【答案】A
【解析】
氢原子从n=4的能级跃迁到n=3的能级的能极差小于从n=3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的能极差,根据E m-E n=hγ知,光子a的能量小于光子b的能量,所以a光的频率小于b光的频率,光子a的波长大于光子b的波长,故A正确;光子b的能量小于基态与任一激发态的能级差,所以不能被基态的原子吸收,故B错误;根据E m-E n=hγ可求光子a 的能量小于n=4能级的电离能,所以不能使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电离,C错误;大量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辐射3种不同谱线,故D错误。

4.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其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甲为直线,乙为折线,t2=2t1),若时刻甲、乙恰好位于同一位置,关于0-t2时间内甲、乙的运动,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 时刻,甲在乙前方
B. 时刻,甲在乙前方
C. 甲、乙的速度第一次相等时,甲、乙之间的距离最大
D. 甲的加速度始终大于乙的加速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t1-t2时间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大,而t=t2时刻甲、乙恰好位于同一位置,所以t=t1时刻,甲在乙后方,故A错误;根据速度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知0-t2时间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大,而t=t2时刻甲、乙恰好位于同一位置,所以t=0时刻,甲在乙后方,故B错误;t=0时刻,甲在乙后方,在0-t1时间内,甲的速度比乙的小,两者间距增大,则甲、乙的速度第一次相等时,甲、乙之间的距离最大,故C正确;根据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绝对值表示加速度大小,由图知,甲的加速度先大于乙的加速度,再小于乙的加速度,后大于乙的加速度,故D错误。

所以C正确,ABD错误。

5.一质点在连续的6s内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内位移为12m,最后一个2s内位移为36m,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2
B.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3
C. 第2s末的速度大小是12m/s
D. 第1s内的位移大小是4.5m
【答案】BD
【解析】
【详解】设第一个2s内的位移为x1,第三个2s内,即最后1个2s内的位移为x3,根据x3-x1=2aT2得
,故A错误,B正确;第1s末的速度等于第一个2s内的平均速度,则,则第2s末速度为v=v1+at=6+3×1m/s=9m/s,故C错误;在第1s内反向看为匀减速运动则
,故D正确。

所以BD正确,AC错误。

6. 如图所示,用一轻绳将小球P系于光滑墙壁上的O点,在墙壁和球P之间夹有一矩形物块Q,已知P、Q均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P受3个力
B. Q受到5个力
C. 若绳子略微变长,绳子的拉力将变小
D. 若绳子略微变短,Q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P受到重力、Q的支持力和静摩擦力,绳子的拉力,共4个力作用,故A错误;Q受到重力、墙壁的弹力、P的压力和静摩擦力,共4个力作用,故B错误;设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P的重力为G,绳子的拉力大小为F,则由平衡条件得:f=G Q,G P+f=Fcosα,则G P+G Q=Fcosα,G P与G Q不变,若绳子变长,α变小,cosα变大,则F 变小,故C正确;Q受到的静摩擦力竖直向上,与其重力平衡,与绳子长度无关,所以若绳子变短,Q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故D错误。

考点:共点力的平衡
【名师点睛】为了防止多力或少力,一般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顺序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先对小球P受力分析,然后对小方块Q受力分析,对P,由平衡条件研究绳子变长时,绳子的拉力如何变化。

7.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某时刻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从刹车开始汽车在第一个5s内发生的位移为60m,第二个5s内发生的位移为30m,则以下看法正确的
A. 汽车刹车前运动的速度大小为15m/s
B. 此后汽车再运动3.75m停止
C. 此后汽车再运动5s停止
D. 汽车在第一个5s末的速度大小为10m/s
【答案】AB
【解析】
【详解】根据逐差法,可得加速度为:,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可得:,故A 正确;汽车运动的总时间为:,所以此后汽车再运动2.5s停止,故C错误;汽车在第一个5s末的速度大小为:,故D错误;汽车运动的总位移为:,所以此后汽车再运动3.75m停止,故B正确。

所以AB正确,CD错误。

8.如图所示,形状和质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体a、b靠在一起,表面光滑,重力为G,其中b的下半部刚好固定在水平面MN的下方,上边露出另一半,a静止在平面上。

现过a的轴心施加一水平作用力F,可缓慢的将a拉离平面一直滑到b的顶端,对该过程分析,则应有( )
A. 拉力F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是G
B. 开始时拉力F最大为G,以后逐渐减小为0
C. a、b间的压力开始最大为2G,而后逐渐减小到G
D. a、b间的压力由0逐渐增大,最大为G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力的三角形定则可知,小球a处于初状态时,小球a受到的支持力N=G/sin30o=2G,拉力F=Ncos30o=G;当小球a缓慢滑动时,θ增大,拉力F=Gcotθ,所以F减小;当小球a滑到小球b的顶端时小球a还是平衡状态,此时它受到的拉力必定为0,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小球a受到的支持力由N= G/sinθ可知,θ增大而支持力减小,滑到b球的顶端时由于小球处于平衡状态,支持力N=G。

考点:本题考查力的动态平衡问题。

三、非选择题:共174分。

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9.“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0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和图(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示意图.
(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某次实验结果如图(丙),图中α和β分别是F1和F2与AO延长线所成的角度,且α+β<90°。

保持F1大小不变,逐渐增加α角直到90°,为保证O点位置不变,则在此过程中F2和β的大小应____
A.F2一直增大,β一直增大 B.F2先增大后减小,β一直增大
C.F2一直增大,β先增大后减小 D.F2先增大后减小,β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1). F/ (2). B (3). C
【解析】
【详解】(1)F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合力的理论值,而F′是通过一个弹簧称沿AO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O点,使得一个弹簧称的拉力与两个弹簧称的拉力效果相同,测量出的合力.故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

(2)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所以本实验采用的等效替代法,故选B。

(3)该题本质上考查了物体的动态平衡,由题意可知:保持O点位置不动,即合力大小方向不变,弹簧测力计F1的读数不变,因此根据要求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受力分析图如下:
所以由图可知α角逐渐变大时,F2的示数变大,同时β角先变大后变小,故C正确,ABD错误。

10.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因数。

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两端分别与木块和弹簧秤相连,滑轮和木块之间的细线保持水平,在木块上放置砝码。

缓慢向左拉动水平放置的木板,当木块和砝码相对桌面静止且木板仍在继续滑动时,弹簧秤的示数即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某次实验所得数据在下表中给出,其中的值从图(b)中弹簧秤的示数读出。

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__N
(2)在图(c)的坐标纸上补齐未画出的数据点并绘出f-m图线______________;
(3)f与m、木块质量M、木板和木块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及重力加速度大小g之间的关系式f=__________,f-m 图线(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k=____________;
(4)取g=9.80 m/,由绘出的f-m图线求得__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
【答案】 (1). 2.75 (2). (3). μ(M+m)g (4). μg (5). 0.40
【解析】
(1)由图可以看出,弹簧秤的指针在2.70和2.80之间,读数为2.75N。

(2)图中确定m=0.05kg和m=0.20kg时的点,通过描点后,画图如图所示:
(3)f与m、木块质量M、木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及重力加速度大小g之间的关系式为f=μ(M+m)g,k 的表达式为k=μg。

(4)由图象可以得出斜率为,可得:。

11.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160m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
以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10m/s,取求:
(1)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2)离开飞机后,经过多长时间运动员才能到达地面.
【答案】(1) (2)
【解析】
【分析】
运动员打开伞后做匀减速运动,对匀减速过程运用速度位移关系公式列式求解初速度,然后再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公式列式求解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得到总高度;根据速时间关系公式求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再同样计算减速时间,最后得到总时间。

【详解】(1)运动员打开伞后做匀减速运动,由
运动员打开伞时的速度为:v0=70 m/s
运动员自由下落距离为:
解得:
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高度为h=h1+h2=245+160=405m
(2)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为:
打开伞后运动的时间为:
离开飞机后运动的时间为:t=t1+t2=11s
【点睛】本题关键是明确运动员的运动性质,抓住每个过程之间的关系,如位移关系、速度关系,然后分段根据运动学公式进行研究。

12.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一木板B正向右运动,当其速度为时,将一小木块A无初速度地放在其右端,从此时开始计时,A、B的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重力加速
度,木块始终没有离开木板.求:
(1)木板的初速度;
(2)木板的最小长度.
【答案】(1) (2)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象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摩擦因数,再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初速度;根据位移公式即可求出最小长度。

【详解】设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5-3s,由运动学公式:
由牛顿第二定律,对A有:
对B有:
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
0-1.5s时间内: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解得:
根据速度时间公式:
解得:
(2)0-1.5s时间内位移为:,
则有:
故木板的最小长度
【点睛】分析清楚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抓住图象的有效信息,读出时间和速度是解题的关键。

13.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

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x与弹簧产生的弹力F大小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力增加量与对应的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不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E.如果没有测出弹簧原长,用弹簧长度L代替x,F-L不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答案】CDE
【解析】
【详解】根据胡克定律可知:F=k(l-l0)=kx,即弹簧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与弹簧长度不成正比,故A错误;根据胡克定律知,△F=k△x,则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弹力增加量成正比,故B正确;在弹力与弹簧形变量图象上,图象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由此可知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故C正确;由于图象斜率不变,因此由实验可知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故D正确;如果没有测出弹簧原长,用弹簧长度L代替x,F-L不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故E正确。

所以CDE正确,AB错误。

14.如图所示,有一个重的小物体放在斜面上,斜面底边长,高,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物体在一沿斜面向上的力的作用下刚好能与斜面保持相对静止.现将力顺时针转动至水平向右并保持其大小不变,求此时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
【答案】,方向沿斜面向下;,方向沿斜面向上
【解析】
【分析】
物体在一沿斜面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刚好处于静止状态,对物体受力分析,受拉力、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可以平行斜面向上,也可能平行斜面向下,根据平衡条件列式求解拉力的大小;改为水平力后,再次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并结合正交分解法列式求解。

【详解】当力F沿斜面向上,物体恰好不向上滑动时对物体受力分析,有F=Gsin θ+μGcos θ,
由几何关系得:sin θ=0.6,cos θ=0.8,F=20 N;
力F顺时针转动至水平向右时物体受力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得,Fcos θ+f-Gsin θ=0,
解得:f=Gsin θ-Fcos θ=20×0.6 N-20×0.8 N=-4 N,负号表示方向沿斜面向下。

当力F沿斜面向上,物体恰好不向下滑动时,对物体受力分析,有F=Gsin θ-μGcos θ=4 N;力F顺时针转动至水平向右时,有Fcos θ+f-Gsin θ=0
解得:f=8.8 N,方向沿斜面向上。

【点睛】本题是力平衡问题,关键是多次受力分析并结合正交分解法列式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