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填空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A)。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家思想D.墨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B)。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家思想D.墨家思想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A)。

A.意境说B.文气说C.兴趣说D.神韵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D)。

A.夏承焘B.王国维C.况周颐D.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D)。

A.金圣叹B.张竹坡C.朱彝尊D.刘辰翁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是(AC )。

A.教化说B.文气说C.教化说D.神韵说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ABC)。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
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
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6.先秦诸子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我国第一位自觉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31.“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A)。

A.儒家B.道家C.佛家D.墨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B )。

A.朱光潜B.朱自清C.王国维D.陈中凡
3.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是(C )。

A.《文赋》B.《尧典》C.《毛诗序》D.《楚辞章句序》4.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观点的批评家是(D)。

A.王逸B.班固C.王充D.扬雄
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的诗论主张是(C )。

A.发愤著书B.诗言志C.发愤抒情D.诗缘情
6.“发愤著书”说的提倡者是(B )。

A.陆机B.司马迁C.屈原D.韩愈
7.儒学成为钦定的官学是在( A )时代。

A.汉武帝B.汉成帝C.汉宣帝D.汉文帝
8.结束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学者是(A)。

A.郑玄B.董仲舒C.马融D.王充
9.“六义”之名最早见于(D)。

A.《毛诗序》B.《尚书尧典》C.《诗经》D.《周礼·春官》10.“六义”最初的顺序,排在第二位的是(A)。

A.赋B.雅C.比D.风
二、多项选择题
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AC )。

A.以意逆志B.品第高下C.知人论世D.神韵说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CDE )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征圣、A.自然B.文质C.明道D.征圣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ABCDE)。

A.《墨子》B.《庄子》C.《荀子》D.《尚书》E.《左传》4.扬雄提出的有关“赋”的主要观点有(ABCD)。

A.赋是“童子雕虫篆刻”B.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
C.“诗人之赋丽以则”D.“辞人之赋丽以淫”
E.赋的风格“文质彬彬”
5.《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主要方式是(CD)。

A.“诗言志”B.“劝百讽一”C.“上以风化下”
D.“下以风刺上”E.“文质彬彬”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处填写正确答案)
1.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_“文”2.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_《庄子》____。

3.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在_《史记·太史公自序》_中提出的。

4.“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_《周礼·春官》____。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基本知识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2.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

3.南北朝时,玄学与佛学合流。

4.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6.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

7.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司马迁。

8.汉代文学理论的作家论主要体现在对屈原的品评上。

9.《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0.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用的两种文学鉴赏方法是:味诗法和意象法。

13.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当时文学创作中的拟古风气密切相关。

1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

“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

17.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年轻时在洛阳得到文坛领袖张华的赏识。

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18.陆机《文赋》大约作于他40岁左右。

这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19.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20.陆机的审美理想是:应、和、悲、雅、艳。

21.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关系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22.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

23.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

这十种文体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32.最早提到声律说“八病”(部分)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

唐代的《文镜秘府论》才将“八病”完整列出。

33.所谓“八病”是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34.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东晋以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曾任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

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号慧地。

35.刘勰青年时期随僧祐在定林寺整理佛经,历十余年,期间撰成《文心雕龙》。

36.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37.鲁迅说:“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38.“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

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39.《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

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40.刘勰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

41.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

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

42.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

43.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

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44.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

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45.通指会通,变指适变。

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

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46.《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

47.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为《知音》篇。

48.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49.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50.钟嵘《诗品》原称《诗评》,明清以后才以《诗品》定名。

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51.《诗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

共品评了
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

52.钟嵘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

53.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

嵇康首先把滋味引入艺术理论。

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54.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国风》、《小雅》、《楚辞》。

55.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

一、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是(D)。

A.《毛诗序》B.《文赋》C.《尚书·尧典》D.《典论·论文》2.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B)。

A.《毛诗序》B.《文赋》C.《尚书·尧典》D.《典论·论文》3.“立言者贵于助教”主张的提出者是(A)。

A.葛洪B.班固C.王充D.扬雄
4.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是(D )。

A.陶渊明B.曹植C.谢灵运D.沈约
5.“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这一段话的作者是(C)。

A.王国维B.章太炎C.鲁迅D.梁启超
6.刘勰《文心雕龙》集中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专篇名(B)。

A.《时序》B.《情采》C.《神思》D.《宗经》
7.刘勰把风格归纳为八种类型,见于(C )。

A.《时序》B.《情采》C.《体性》D.《风骨》8.“《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

A.章太炎B.鲁迅C.章学诚D.梁启超
9.被钟嵘认为是“元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C )。

A.陶渊明B.曹植C.谢灵运D.沈约
10.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B)。

A.陶渊明B.曹植C.谢灵运D.陆机
二、多项选择题
1.陆机的审美理想是(ABCE)。

A.应B.和C.悲D.俗E.艳2.以下与声律论有关的选项有(ABCD)。

A.声律论的建立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关。

B.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这是陈寅恪在《四声三问》一文中提出的。

C.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

D.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

E.完整列出声律说“八病”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

3.以下与刘勰有关的选项有(ABE)。

A.字彦和B.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C.东晋以后世居建康(今江苏南京)D.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号慧震。

E.青年时期随僧祐在定林寺整理佛经,期间撰成《文心雕龙》。

4.下列篇章中属于刘勰“文之枢纽”的有(CD )。

A.《明道》B.《原圣》C.《辨骚》D.《宗经》E.《序志》5.钟嵘认为五言诗的源头有(ACE)。

A.《楚辞》B.《大雅》C.《小雅》D.汉乐府E.《国风》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处填写正确答案)
1.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_司马迁_。

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_《文心雕龙·知音》。

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_作品的风格_。

4.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_风格_的总称。

5.刘勰《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_兴废系乎时序_”的规律。

第三章唐宋金元文学理论基本知识
4.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代表了唐代天宝至大历年间的诗学水平。

他明确提出诗歌的“意境”概念,成为审美意境论的先声。

5.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构思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8、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论及诗境,权德舆提出“意与境会”,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的观点。

9、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10、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说,这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重要发挥。

11、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古文运动理论。

12、传为司空图作的《二十四诗品》堪称是唐代诗歌美学的总结。

13、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美学命题,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主张。

15、宋代诗话的代表作有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17、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穷而后工”的理论。

他的《六一诗话》首创“诗话”这种理论批评形式。

18、宋代道学家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

程颐、程颢兄弟更提出“作文害道”之说。

朱熹则认为“文从道出”。

19、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创“风水相遭”说以论文。

20、黄庭坚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开创江西诗派。

22、严羽《沧浪诗话》是对唐宋诗学的总结性著作。

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后附《答临安出继叔吴景仙书》。

23、《诗辨》是严羽的论诗总纲,提出“别材别趣”说与“妙悟”说,而且“以禅喻诗”的批评方法,也是相当独特的。

28、宋代提倡婉约派的词论主要有李清照的《词论》和张炎的《词源》。

29、李清照的《词论》作于北宋末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这既是我国有组织有条理的第一篇词论,也是我国妇女所作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30、张炎的《词源》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婉约词派的理论。

上卷论乐律,下卷重欣赏与作法。

31、张炎《词源》提出的三个评词标准是:雅正,意趣高远,清空。

3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在中国古代,唐代“始有意为小说”。

36、韩愈在《答张籍书》中提出“以文为戏”之说,柳宗元也认为以古文作小说,有益于世。

陈寅恪因而认为:唐代优秀的小说作者往往同时也是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

40、皎然俗姓谢,湖州(今属浙江)人,谢灵运十世孙,主要活动在中唐大历、贞元时期。

他的论诗著作主要是《诗式》五卷。

41、皎然认为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是作者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和媒介。

42、皎然认为,意境的两个要素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界物象。

情思是铸成诗境的主导力量。

43、皎然标举的诗歌审美标准是自然。

44、韩愈“文以明道”的观点最早是在《争臣论》中提出的。

他所谓“道”是指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

45、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说。

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又提出“穷苦之言易好”的主张。

46、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同时又启发了欧阳修“穷而后工”说的产生。

47、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言宜”的主张。

韩愈所谓“气”首先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其次指行文的气势。

韩愈的这一理论是对孟子“养气”理论和曹丕“文以气为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48、韩愈既提倡“务去陈言”,又提倡“文从自顺”。

49、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读张籍古乐府序》、《寄唐生》等。

50、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

51、白居易在《寄唐生》中提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主张。

52、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关系问题上,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53、司空图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他的论诗著作主要有:《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序》,《诗赋赞》,《诗品》。

55、司空图认为“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

56、司空图的诗论特别是《诗品》的主要思想是佛老哲学。

57、司空图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并把辨识这种属性提到诗歌创作与评论的首位,其“韵味”说就是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58、司空图认为,要具备诗歌的韵味,就必须在诗歌的形象和意境上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在诗歌意境创造方面,司空图又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要求,这一观点主要是受到戴容州的启发。

59、司空图《诗品》的“品”字,偏于审美品味的意思。

60、司空图《诗品》的美学特征是:借实喻虚,以有形表现无形,以外在景物象征内在精神。

61、《诗品》中的意境和风格体现老庄精神的有冲淡、自然、高古、疏野、超诣、旷达、飘逸等。

62、韵味说的艺术原则有五点:直致所得,思与境偕,万取一收,离形得似,妙造自然。

63、“直致所得”出自《与李生论诗书》,“思与境偕”出自《与王驾评诗书》,“万取一收”出自《诗品·含蓄》,“离形得似”出自《诗品·形容》,“妙造自然”出自《诗品·精神》。

64、司空图的韵味说主要总结了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经验,对严羽的兴趣说,苏轼的传神论,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产生了影响。

72、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

73、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认为“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74、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点铁成金”的观点,而“夺胎换骨”说则出自于惠洪的《冷斋夜话》。

77、“文道合一”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也是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

79、严羽,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省)人,有诗集《沧浪吟》和诗论专著《沧浪诗话》。

80、《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

全书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后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诗辨”是全书的核心。

81、别材别趣说是严羽提出的审美特征论,此说主要是针对宋诗特别是江西诗
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风而言的。

82、严羽认为诗歌欣赏和创作的思维方式就是“妙悟”。

而“熟参”则是妙悟的重要条件。

83、严羽把“悟”分为不假悟、透彻之悟、一知半解之悟三类。

84、严羽认为如果能以盛唐诗歌为法,就是有“识”和“入门正”的表现。

85、严羽《诗辨》从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五个方面评价诗歌。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近体诗是在沈佺期和(D)手中完成格律化的定型。

A.陈子昂B.骆宾王C.杜甫D.宋之问
2.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明确提出(B)。

A.不平则鸣B.文以明道C.气盛言宜D.发愤著书
3.在《答庄充书》中提出“以意为主”文学观的文学家是(A )。

A.杜牧B.杜甫C.韩愈D.柳宗元
4.下列诸说中属于苏轼提出的理论是(D )。

A.点铁成金说B.功夫在诗外说C.夺胎换骨说D.风水相遭说5.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的理论家是( A )。

A.方回B.王若虚C.吕本中D.黄庭坚
6.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在(C)中提出的。

A.《寄唐生》B.《新乐府序》C.《与元九书》D.《读张籍古乐府序》7.司空图“思与境偕”出自(A )。

A.《与王驾评诗书》B.《诗品·含蓄》C.《诗品·形容》D.《诗品·精神》9.严羽的籍贯是(A)。

A.福建邵武B.福建福州C.福建莆田D.浙江金华10.《沧浪诗话》的理论核心是(A)。

A.诗辨B.诗法C.诗体D.诗评
二、多项选择题
1.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构思境界有(ABC)。

A.意境B.情境C.物境D.情景E.思境2.唐代提出与意境相关理论的批评家有(ACE )。

A.皎然B.杜甫C.权德舆D.韩愈E.刘禹锡3.下列属于司空图提出的理论主张有(AB )。

A.象外之象B.味外之旨C.以意为主D.气盛言宜E.不平则鸣4.以下与司空图有关的选项有(ABCE)。

A.字表圣B今山西永济人C著有《与极浦书》D曾隐居庐山E自号知非子5.严羽把“悟”分为(ACD)几类。

A.一知半解之悟B.顿悟C.透彻之悟D.不假悟E.渐悟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处填写正确答案)
2. 韩愈在_《送孟东野序》_中提出“不平则鸣”说。

3._欧阳修_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穷而后工”的理论。

4.司空图《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要求,主要是受到_戴容州_的启发。

5.李清照的《词论》作于北宋末年,提出词_“别是一家”_之说。

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基本知识
1、清代前期是中国诗文理论的总结时期。

3、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承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余绪,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对明代文坛影响很大。

8、明代万历时期文学的代表是李贽和公安派。

李贽提倡“童心说”,重视戏曲小说,是明代最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明代后期文学解放思潮的主要理论代表。

9、竟陵派以锺惺和谭元春为代表,他们合作编辑了《古唐诗归》,在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1、明末清初三大家是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2、王士祯是继钱谦益、吴伟业而起的诗界领袖,以标举“神韵说”著名。

并编选了《唐贤三昧集》。

13、清初对我国诗学贡献最大的是叶燮的《原诗》,《原诗》用理、事、情来概括客观世界的事物,用才、胆、识、力来说明诗人从事创作的主观条件。

14、清代乾隆年间主盟诗坛的是沈德潜,他以格调说风靡一时。

格调说源出严羽,发端于李东阳,大倡于前后七子。

15、翁方纲的“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

他代表了多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形成了一派“学人之诗”。

16、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相对立。

性灵就是真情实感、真性情。

20、清代散文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其得名是由于它的三位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21、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讲究神气音节,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说。

25、清代词学:清初有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崇尚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后有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宗奉姜夔与张炎的词风;嘉庆以后有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之说。

26、“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是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

31、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宗道、弟中道。

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习称公安三袁。

他们对明代文坛的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