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泰顺县育才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泰顺县育才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 岁,武亦妹16 岁,陈更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单调乏味,出于内心对精神雨露的渴求,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中国诗词大
会”。
B. 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甚至得冠军的那一刻,武亦姝特别淡定平静的表情,展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
C. 诗词大会之所以是一个“接地气”节目,因为它消除了传统诗词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诗词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D. 语文老师刘百生认为诗词大会引发的热潮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恰恰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欠缺。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阐述传统诗词给现代生活带来诗意,材料三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B. 三则材料都注重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C. 三则材料都关注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问题,都充分肯定节目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
D. 三则材料都体现新闻讲求时效的特点,报道中少量抒情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3.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
我问她想去哪里。
“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她说。
这里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
它还能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
“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
她沉默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能闻闻她吗?”她问。
我只好
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
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屏幕中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热,热得像……地狱。
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
我在睡意朦胧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
”
第二天清晨,阴云布满了天空,我从眼睛中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声。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中,以上的经历很快就淡忘了。
但在我的意识深处,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
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
虽然是无意识的,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世界在我的眼中仍是灰色的,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在其中出现,并在增多。
有一天,上班时我走进航天中心高大的门厅,一幅见过无数次的巨大壁画把我吸引住了,壁画上是从太空中拍摄的蔚蓝色的地球。
那支飘浮的铅笔又在我的眼前出现了,同壁画叠印在一起,我又听到了她的声音:
“我怕封闭……”一道闪电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我发疯似地跑上楼去找主任,“是为了小姑娘来的吧。
”主任说。
“她到底在哪儿?!”我大声问。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
一切都明白了,我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
“落日工程”是潜入地球深处的一系列的探险航行,“落日工程”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地层航行,安全返回地面。
但“落日六号”飞船发生事故,误入了地核区域,就如同登月飞船偏离月球迷失于外太空,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
在“落日六号”上,航行组上的其他两名航员因事故相继去世,只剩下她一个人。
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今后,我会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
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
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在以后的岁月中,地球常常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在我下面6000多公里深处,我看到了停泊在地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听到了她吟唱的《月光》。
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前文多处设置伏笔,后文才交代小姑娘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叙述严谨,设计巧妙,引人入胜。
B. 作为科幻小说,本文所使用的专业科技术语较少,大量对白的使用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作品更加通俗易懂。
C. 小说情感婉转细腻却不失悲壮,小姑娘面对绝境时体现出的坚毅勇敢的品质、敬业奉献的精神,富有感染力。
D. 小说将“我”与小姑娘的科研态度进行了对比,以此彰显小说的主旨,讴歌了小姑娘突破生命局限的精神世界。
5.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标题“带上她的眼睛”的含意。
6. 科幻作家童恩正指出,科学幻想只是“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故事情节”的背景,结合这个观点,谈谈本文中科幻背景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前景蒙上前所未有的阴霾。
许多方面都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的中国,应该确立什么发展目标?为此,笔者提出把“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目标。
健康不仅是个体状态,更重要的是社会状态。
没有社会健康,个体健康就没有依托和意义。
“健康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升华。
健康是相对疾患而言的,人类罹病原因有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因素。
传统社会中,贫穷是罹病的主要社
会原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情况逐渐倒置。
现代社会高度融合,如果风气不正,便很难抵制国内外精神污染,体质健康也无法保证。
改革开放后蔓延的艾滋病等许多恶疾,如果主要归结于贫穷,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相反,普遍高发的心脑瘀塞、恶性肿瘤等致命疾患,不少就被称为“富贵病”。
青少年的衰弱,与呵护过头紧关。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揭露了游戏泛滥所带来的人生痴迷和沉沦,该病已经浸染到穷乡僻壤。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首先要保证物质文化的健康性质。
目前显性的生态破坏在道义上已无容身之地,而建设项目对原生自然的冲击却在上扬。
为了改善民生和增强国防,必须要力推技术开发,但即使是重大项目,也应当尽量减小代价。
坚决制止对城市规模的盲目追求,留下足够的自然空间。
高技术应按风险的可测、可控、可逆原则做应用选择,高风险技术以国家掌握为限。
应当警惕:在社会大面上过分采用智能技术,会导致体力脑力倒退!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其次要保证行为文化的健康性质。
《本草纲目》早有野生动物毒性的记载,现代野味食用不能归咎传统文化,而是与猎奇炫富心理被商家利用相关。
生态文明已成国本,用它可以规范全部消费行为。
文明是从知耻开始的。
如果为寻求刺激而不懂收敛,是向动物倒退。
倒退的危害可能超过动物,以致山河暴殓与灾祸横生。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再次要保证制度文化的健康性质。
制度的优势,在疫病抗击中已得到再次显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凡人只要经历过这场瘟疫都会明白:一个凝心聚力的中央政权,对全体国民的安危存亡是何等关键!但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体制只能在前进中完善。
完善制度文化,需要重视系统的负反馈机制,建设性意见属于负反馈信息,它有助消减信息输出偏差,促使系统稳定。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最后要保证精神文化的健康性质。
健康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本质力量价值,本质力量的价值在自觉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所当为而不是为所欲为。
现代国家的魅力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大学的灵魂在于一个朝气蓬勃的学术氛围。
历史经验证明,缺乏内生动力,制度约束只能化为创新思想的桎梏。
史上“科学救国”主张虽有局限,但的确造就了几代品学兼优的学术脊梁。
总之,把“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有开创意义。
(摘编自欧阳志远《健康发展目标论》2020.09.08)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应当把“健康”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目标。
B.根据健康的内涵,个体状态和社会状态健康,两者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C.改革开放后的艾滋病等许多恶疾,同国内外精神污染和某些地区的社会贫穷因素有关。
D.《娱乐至死》书中揭露的游戏泛滥所带来的人生痴迷和沉沦,造成了青少年身体的衰弱。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两本书的相关内容,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在第四段段末,作者通过假设,用文学性语言描绘了不文明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C.文末列举评述史上“科学救国”的主张,委婉提出希望我国高等教育要健康发展的建议。
D.文章具体论证“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时,从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有所侧重,思路清晰。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有致命隐患的“富贵病”,提醒着个人和社会,保持社会健康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B.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我国应抓住这个技术革新浪潮,在社会各个领域都需大力推广。
C.食野味与猎奇炫富心理、商家炒作等不文明行为有关,不要轻易把责任推给传统文化。
D.只要经历过这场瘟疫的人都会明白社会体制的优越,也能认识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必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頍,字景文,齐州刺史颁之弟也。
年数岁,值江陵陷,随诸兄入关。
少好游侠,年二十,尚不知书。
为其兄题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
遂读《左传》、《礼》、《易》、《诗》、《书》,乃叹曰:“书无不可读者!”勤学累载,遂遍通五经,究其旨趣,大为儒者所称。
解缀文,善谈论。
年二十二,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
每有疑决,多頍所为。
而頍性识甄明,精力不倦,好读诸子,偏记异书,当代称为博物。
又晓兵法,益有纵横之志,每叹不逢时,常以将相自许。
开皇五年,授著作佐郎。
寻令于国子讲授。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太奇之超授国子博士后坐事解职,配防岭南。
数载,授汉王谅府谘议参军,王甚礼之。
时谅见房陵及泰、蜀二王相次废黜,潜有异志。
頍遂阴劝谅缮治兵甲。
及高祖崩,谅遂举兵反,多頍之计也。
顿后数进奇策,谅不能用。
杨素至蒿泽,将战,頍谓其子曰:“气候殊不佳,兵必败。
汝可随从我。
”既而兵败,頍将归突厥,至山中,径路断绝,知必不免,谓其子曰:“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
不能坐受擒执,以成竖子名也。
吾死之后,汝慎勿过亲故。
”于是自杀,瘗之石窟中。
其子数日不得食,遂过故人,竟为所擒。
杨素求頍尸,得之,斩首,枭于太原。
时年五十四。
撰《五经大义》三十卷,有集十卷,并因兵乱,无复存者。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B.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C.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D.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一般指儒家广为流传的五本经典,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 国子,此处指国子学,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始设于晋武帝,与太学并立。
C. 配,指“配流”,在罪犯脸上刺字后,将之押解、发配、流放到荒僻、偏远处,以示惩戒。
D. 竖子,意为“小子”,是对人的蔑称,《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中的“竖子”均是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頍少不读书,成年发奋。
王頍二十岁前都没有认真读书,被兄长责骂后幡然醒悟,昼夜苦读数年,终于取得了一定的儒学成就。
B. 王頍博览群书,辩才出众。
王頍遍读儒家经典和兵法等各类书籍,被称为“博物”,在与国子祭酒辩论时常能使对方哑口无言。
C. 王頍智计出众,料事如神。
王頍看出时机不当、气数不佳,估计会战败,战败后他又告知儿子保全之法,儿子违背,果然被捕。
D. 王頍自负才华,下场凄凉。
汉王杨谅想反叛,于是王頍暗中为他出主意,整顿军备,又多次出奇谋,却因被杨素打败而被捕遇害。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
(2)其子数日不得食,遂过故人,竟为所擒。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 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 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
违背规矩的。
(2)《阿房宫赋》最能表现“秦人”对珍宝的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某中学将举行高三年级辩论赛决赛。
以下是团委、学生会向语文老师发出的邀请函。
其中有五处不当(包括标点符号),请指出并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老师:
高三年级《才辩无双》辩论赛决赛将于1月10日16:00在国际报告厅举行,我们谨代表本年级全体同学诚邀您光顾现场,并担任本场比赛评委。
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
请您务必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团委、学生会
2020 年1月8 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祭扫时。
缅怀先辈、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了深入推进文明祭扫,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孝感高级中学向广大学生发出了“争做文明使者,播撒时代新风”的倡议,也制作了相关宣传图片。
请结合宣传图片拟写一则宣传语。
要求:不超过15 个字,前后对称,必须凸显“文明祭扫”的主题。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当今,点外卖已经成为普通民众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2020年9月8日,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迅速刷屏,外卖系统的算法催逼着外卖员疯狂地奔波在路上,外卖员疲于奔命,与死神赛跑。
这篇文章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有人认为外卖系统的优化管理提高了效率,让外卖员获得更多的回报; 有人认为外卖员不是“系统里的一个点,而是生活中的一个人”,不能为了赚钱, 置生命安全于不顾;还有人认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