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食物网的基本组成成分、结构特征、时空动态、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淡水食物网动态的因素
2、外部因素 (1)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相对于其他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稳定 性较差,其物化环境经常发生变化,如河流水位波动和溪流季节性干枯等 (2)湖泊富营养化对淡水食物网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富营养化使湖泊 能流路径从以底栖路径为主转移到以浮游路径为主,并破坏了底栖能流路 径与浮游路径间的连接,使底栖路径在湖泊中几乎消失 (3)外来种入侵亦可对食物网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影响食物链长度的因素有群落组织结构的历史、系统大小、资源可得 性及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等
淡水食物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构特征
3、链节率 淡水食物网的链节率值一般在0.05-0.20之间
恒定链节率模型:链节数随种类数变化,但链节率保持恒定,不随种 类数变化的影响
淡水食物网的结构特征
4、杂食者 过多的杂食者导致系统不稳定,因而网络中杂食者应很少 发育时期食性转换是导致食物网中杂食度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淡水食物网的调控机理
1、下行效应(top-down effect) 淡水生态系统边界较明显,具有较高的封闭性,系统中多是高营养级 的生物类群对系统起控制作用,即为下行效应。
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 生物操纵是基于食物网中的营养串联效应而提出的,其理论是:通过 放养凶猛鱼类或直接捕除或毒杀的方式来控制食浮游生物鱼类,借此壮大 浮游动物种群来遏制藻类,达到控制藻类水华的目的
淡水食物网的基本组成成分、 结构特征、时空动态、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向
呆笨朝夕
淡水食物网的基本组成成分
(1)大型脊椎动物捕食者,淡水食物网中的顶位种,处于食物网的最 高层
(2)小型脊椎动物捕食者,如鲤等 (3)大型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如蜻蜓目稚虫和半翅目若虫 (4)小型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如摇蚊亚科的一些幼虫 (5)植食性动物,如草鱼 (6)食碎屑者,如大部分的寡毛类 (7)基础食物资源种类,包括水草、藻类和有机碎屑及其附着微型生 物群落等
淡水食物网的时空动态
食物网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研究时空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 组织结构及功能
淡水食物网的时空动态显著。淡水生态系统中,种类组成、食物网结 构特征值及种间相互作用的时空动态显著
引起淡水食物网动态的因素
1、内部因素 群落结构变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水生昆虫的生活史变化) 不同发育时期食性转换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是引起食物网 动态的原因
淡水食物网的调控机理
2、上行效应 强调物理化学环境与低营养级生物对高营养级生物的决定作用 对淡水无脊椎动物群落食物网研究表明,该类食物网属于供体控制, 上行效应对食物网产生较大影响
尚待研究
1、食物网经验研究数据不足 2、食物网数据质量较差 3、对食物网数据处理没有统一标准 4、对食物网的复杂性较难处理
淡水食物网的结构特征
1、顶位种、中位种和基位种比例 淡水食物网络中种类比例存在较大差异,顶位种比例一般在0.20-0.40, 中位种比例一般在0.20-0.80,基位种的比例一般在0.30-0.60
淡水食物网的结构特征
2、食物链长度 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较短,平均食物链长度一般在1.5-3.0 静水水体(如湖泊)食物链一般较流水水体(如溪流长),主要是因 为溪流中的脊椎动物捕食者很少,甚至没有
淡水食物网研究的发展方向
1、对各类淡水食物网进行详尽的研究(比如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的淡 水生态系统类型)
2、研究食物网基本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 3、食物网内的相互作用。食物网内相互作用强度的格局是影响网络结 构与动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4、能流食物网与功能食物网 5、影响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