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教学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博物馆》教学与反思
课型欣赏课授课对象高中学生课时 1课时
教材介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单元第十四课《走进博物馆》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博物馆的功能。
2、博物馆的使用方法。
3、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情况。
教参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目标:1、理解博物馆的功能,尤其是博物馆在保护人类历史、文化与艺术遗产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2、学会利用博物馆获取知识。
3、了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情况。
其中教参认为“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博物馆来获取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背景分析
课堂教学分析:美术鉴赏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了解美术知识和喜欢美术作品,从而达到提高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
社会环境分析:宁波是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城市,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杰出人物。
现代宁波文化中也涌现了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博物馆,这为课堂教学带来理想的社会环境。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于博物馆的概念模糊不清;对于成立博物馆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不是很在意;对于对博物馆也只知道为数不多的国际和国内知名的博物馆,宁波有几类博物馆和他们的名称更是知道甚少;对于走进博物馆对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更无多少意识。
然而多数学生对于类似求知的途径更趋向于选择网络搜索和书籍阅读。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认知:引导学生理解博物馆的功能,尤其是博物馆在保护人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遗产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了解参观博物馆与美术欣赏的关系。
2、提高学生技能:了解获取美术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课堂游戏,探讨博物馆的功能和参观方法;课后通过实地参观强化学习技能。
3、提升学生文化内涵: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文明、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观念,激发学生勇于实践、力求真知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审美观念: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欣赏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进行:审美体验、感受艺术、升华自己。
教学设计
本课的学习是从国内到国外、从国内到乡土文化;从宏观到微观;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从学生熟悉而又感神秘的圆明园建筑园林入手,引出博物馆的功能之一保护历史,客观再现历史。
进而通过介绍兵马俑和上海博物馆来学习博物馆的其他功能。
在介绍上海博物馆时,通过课堂游戏让学生来了解参观博物馆的方法和博物馆展厅布置的其中规律。
从中引出本课重要讨论课题之一,美术知识的获取和美术欣赏的关系。
期间介绍中国美术馆
以及卢浮宫等世界知名博物馆。
最后,通过对艺术作品案例分析和幽默小测试,增强学生对于参观博物馆重要性的认识,提议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在实践中验证博物馆的功能和认识到“亲密接触”是欣赏的最佳方法,了解民族、地方文化,进而认同本土文化。
教学准备
教师:课本、多媒体课件、博物馆参观记录卡、仿真“唐三彩”教具;
学生:课本、白纸、笔。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欣赏电影《圆明园》3D动画——乾隆年间的圆明园最具神话色彩的景观和最大欧式建筑复原视频。
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金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郎世宁设计建造的规模最大的欧式建筑
2、教师:中国古老文化之精华的圆明园建筑群实体已不再存在,我们看到的是电脑模拟再现的当时宏伟建筑群。
那么,再现这些精美的建筑是影片设计者的丰富想象还是历史的客观再现呢?答案是,动画设计师的这些3D建筑效果都是根据原始的圆明园设计图原稿设计制作的。
而这些保存完好、绘制精美的设计原稿(展示绘图图片),目前散落在国内、台湾、欧美各国的各个博物馆中。
正是因为这些保存完好的绘画资料的存在,才能使得电影《圆明园》3D动画效果做得如此生动逼真。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单凭目前圆明园遗迹能否恢复如此精美生动的建筑画面呢?【设计意图】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巨片《圆明园》3D动画片段在上课开始就进入学生眼帘,精美的画面能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上课激情和求知欲望。
同时,通过后面建筑设计图史料的展现,把第一项教学课题——博物馆的功能顺其自然地导出,为继续深入学习这个课题做好铺垫。
二、了解与探索
1、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介绍:人类文化与艺术的见证、在时
空与文明中穿梭。
通过对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介绍来进一
步说明以上两个功能。
例如兵马俑一号坑展现了秦始皇指挥
千军万马一统六国的战争场景以及展现秦国军队的英姿,将
军威武、士兵勇猛。
其中着重介绍将军站俑、蹲俑、弓箭射
手和铜车马。
【设计意图】陶俑是秦朝杰出的工艺美术成就之一,讲解中
联系学生生活中所看的影视作品中秦朝历史人物形象与真
实陶俑作对比。
使学生感官了解美术作品在客观再现历史的作用要比其他形式的历史记载方式更加深刻和形象。
而对上海博物馆四个楼层和建筑外观设计的提问,除了强调博物馆的历史功能以外,
还是为了导出下面博物馆参观技巧和展览布展游戏的课题内容;同时也
为后半段要讲到的“为什么要走进博物馆”课题内容做提前铺垫。
2、参观博物馆游览路线设计和布展游戏。
第一:老师给出间间相连的5个田字形房间图片,其中下方的两个
房间各有一个门分别是进口和出口。
提问:从其中一个门进,另外一个门出,不重复的走完这五个房间,应该是怎么样的一条合理参观路线。
此题目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统一地回答出最理想的参观路线——“M”线路。
第二:老师给出带有一定规律的15张人物画作品,请学生分别把作品布展在5个房间的墙上,每个房间只许挂三张作品。
分组进行讨论,并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当中,向学生就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步骤进行提示。
活动解答的方式和步骤:先给作品以三幅一组进行归类并选出同组中最知名的一幅作品;其次是每个房间选择三面悬挂作品的墙并选择其中一堵墙作主展墙;三是把五组分类的作品按一定规律排序(比如按年份、作者或画派等);最后把每组作品放置于相应的房间以及主画悬挂于主墙上。
提示后,学生就会明确思考方向,讨论也将会更加热烈,并给出不同的但都较为合理的答案。
【设计意图】主要通过展品布置活动,让学生从布展规律中寻找博物馆参观的技巧并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选择的作品也是对本套教材已学内容的一次随机温习。
同时为下面讲解为什么要走进博物馆的反面例子网络博物馆做一铺垫。
3、最便捷的参观——网络博物馆
教师:同学们,在上面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在这5个房间里直接欣赏到《伏尔加纤夫》而又不想漫无目的地寻找,那该怎么办?另外,在没有讲解员的情况下,我想更多更准确的了解有关这幅作品的相关信息,那又该如何解决呢?
在如此发达的信息技术时代,学生将会在片刻思考后,很容易把答案集中在网络上面——网络博物馆。
教师介绍中国美术馆和简要演示如何在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欣赏美术作品和获取美术知识的网页查询操作步骤。
教师:同学们,既然有如此便捷的网络博物馆参观途径,我们为什么还要大兴土木建造各种博物馆并且提倡积极走进博物馆呢?
【设计意图】1是更多机会向学生介绍国内知名的博物馆;2是当今社会毕竟是网络信息时代,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网络也是非常必要的;3最主要的是导出“亲密接触”
是更好的实践审美行为这一教学观点。
4、为什么要走进博物馆
教师:同学们,博物馆是反映人类科学、文艺和自然历史实物的收藏和展示的地方,是我们欣赏高雅艺术的最理想场所之一。
艺术欣赏
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欣赏中进行:审美体验、
感受艺术、升华自己。
⑴环境——感受艺术的氛围。
博物馆的外观和室内展示设计体现博物馆的艺术特色。
⑵“亲密接触”是欣赏的最好方法
展示:A卢浮宫参观场景;
B仿真“唐三彩”图片
教师“骗”问学生这座“唐三彩”现收藏于宁波哪个博物馆。
在学生的讨论
声中,教师拿出藏起来的图片中的“唐三彩”实物。
【设计意图】呼应上面讲解的网络博物馆内容,强调审美活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
眼见为实、“亲密接触”。
试想,这样的“幽默”学生,肯定能加深学生印象。
至
少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不只依赖于网络搜索,达成
教学的有效目的。
⑶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
⑷终身体验。
三、结束语
同学们,在我国,由于国家意识到博物馆在保护民族优良传统、弘
扬民族文化与教育人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事业发展得
很快。
20多年来,我国新增加了2000多座博物馆,我们宁波现在保留
的和兴建的也有很多博物馆,比如:坐落于宁波市月湖景区的北岸的银
台第官宅、
市人行钱业会馆内宁波钱币博物馆、月湖周边的宁波服装博物馆和天一
阁等、鄞州中心区新建的宁波(鄞州)博物馆、宁波大学对面的宁波帮博物馆、老外滩的宁波美术馆等等。
我们家门口就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能走出网络、走出书本,走进我们家乡的博物馆,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欣赏家乡的艺术作品。
四、课后作业
课后,同学们参观一处宁波地区内的博物馆,填写一张博物馆艺术作品记录卡。
博物馆艺术作品记录卡
建筑物外观
室内环境布置
参观人数
作品名称
作者/年代
作品材料/大小
作品外观描述
作品观后感
教学反思
传统的美术鉴赏通常模式为课本到课堂再到课堂,换句话讲就是理论到理论,缺乏美术欣赏的实践性;而且课堂中更注重对美术知识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对于美术欣赏也是两种主要态度:1、觉得乏味无聊;2、觉得美术作品崇高和神圣,对自己来讲欣赏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本人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授其鱼,不如授其渔”的思想。
从知识容量讲,在课堂上学生哪怕再专心听讲、用心记忆,全学期在课堂上也了解不了多少艺术作品。
那么教会学生如何学会欣赏,对于学生来讲更加重要,这也是终生教育。
有效的利用博物馆这个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是非常有益的场所。
所以,让学生认识博物馆功能的重要意义、如何参观博物馆以及走进博物馆对提高自己审美修养的重要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内容与形式是美术作品的两大要素。
同样课堂教学上,好的教学理念必须有好的课堂设计去体现它。
营造自主、轻松体验的学习氛围。
学生都喜欢在愉悦的心情下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
给出的讨论答案不求精确但求合理,既保护学生的成就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创
造性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