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养的“外在”方面是效法楷模所具备的属性——评价之心充分发挥作用,确立把“义”置于其他一切考虑之上的恒常态度,实行心所命令的某种社会行为。

德性的关键在于培养“义”领先的恒常态度,因为这一态度把作出评价与依据评价指导实际行为联系了起来。

被仿效的楷模有时是历史上的典范——业绩记录在册的圣贤。

荀子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实行修养就要学习描述圣王行为的著作。

有时楷模是活着的人,如教师、父亲、长官或君主。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中国的学习理论设想:人们天生具有学习榜样的能力,这种学习可能是对周围人无意识的仿效,因此,善择邻人就显得很重要。

学习也可能是自觉地试图模仿教师、士大夫或祖先的态度与行为。

尽管个人可能受到否定性榜样(如恶邻)的行为的影响,但多数人必定为道德楷模所吸引并自觉仿效。

对儒家来说,效法楷模不仅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途径,更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它能够通过树立正确榜样向人们反复灌输各种德行。

中国早期许多政治著作中都暗含这一设想。

它们经常描述有修养之人充当他人仿效楷模的责任,赞扬道德楷模在改变众人的行为方面的功效。

换句话说,当道德高尚的榜样存在时,社会的混乱就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根据《论语》的说法,如果当权者以正直来引导人民,那就没人敢于背其道而行之。

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整个中国历史充满了供人民效法而树立的楷模,从古代的
崇高人物如关羽(忠诚的楷模)和舜(孝顺的楷模),一直到活着的和邻近的楷模。

楷模理论中另一个信念是,人的行为目的不应是获取财富,而应是做一个模范之人,也就是使他的先天的评价之心和社会倾向得到实现。

“圣人”和“君子”是用来称呼这种榜样的,他们应当享有官职并充作别人效法的楷模。

这就是儒家所充当的榜样。

尽管受尊敬的地位、荣誉等是人的合理要求和天然向往,但对儒家来说,这些没有什么会重于“浮云”。

当官的受尊敬是因为他们被当作德性的榜样,理想上,谋求官职之人的目的应当是这种影响他人的机会,而不是物质利益。

在以后的很长时期中,有名的“清官”称号就是指居于高位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

楷模仿效不是儒家的专利。

在道家思想中,圣人以道为楷模,人民则效法圣人,效法的是楷模的“无为”。

比起其他学派,儒家思想中,楷模仿效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得更充分。

因此,不断出版的用于青年教育、赞扬楷模生平的文学作品,忠、孝等各种榜样几乎被推崇到了神明化身的地步。

从孔子的时代起,楷模仿效已成了儒家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楷模仿效的思想比孔子的思想更为古老,通过研究它的起源,我们就能确切地阐明修养过程的“外在”方面的涵义。

(节选自蒙罗《早期中国“人”的观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圣王,其业绩记录在册,学习相关描述他们行为的著作,是可以实行修养的。

B. 人们学习榜样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善择邻人比身边多个道德楷模更显重要。

C. 儒家楷模理论认为,当官不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成为德性的榜样影响他人。

D. 楷模仿效的思想,虽然不是孔子首创,但已经成为儒家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先阐述了楷模的属性,接着指出培养“‘义’领先的恒常态度”是德性的关键。

B. 文章从学习榜样的两种方式入手,论证了无论哪种方式都关系到楷模的重要性。

C. 文章第四段以儒家的榜样思想为例,阐明了人的行为目的就是成为模范之人的观点。

D. 文章将儒家与道家楷模理论对比,证明了楷模仿效理论在儒家思想中发展得更充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树立正确榜样,向人们反复灌输正确榜样各种德行是道德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B. 中国早期许多政治著作,通过赞扬道德楷模改变众人的行为的功效来实现社会稳定。

C. 孔子认为,要想让百姓不敢背道而驰,当权者应用正直来引导,胜于用法律来控制。

D. 儒家一些赞扬楷模甚至将楷模神化的文学作品的诞生,目的是让楷模具有圣人属性。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因此善择邻人比身边多个道德楷模更显重要”说法错误,原文“善择邻人就显得很重要”是对周围人无意识的仿效而言,因此这一说法无依据。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
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以及论证的方法。

D项,文中并没有通过“对比”来证明楷模,而是指出两者都有楷模仿效理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文中是讲效法楷模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C项,错在“胜于用法律来控制”无中生有;D项,目的是让楷模具有圣人属性”说法错误,应是目的是“教育青年仿效楷模”。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知乎、得到等一众知识付费产品的相继推出,知识付费大量兴起,用户总量井喷式爆发。

艾媒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

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

下图是市场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大的几款产品(知乎、得到、在行、百度知道)的横向对比分析。

(摘编自《知识付费类产品竞品分析》
材料二:
中国经济时报:怎样看待知识付费的本质?
陆峰:知识付费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可以市场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知识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知识信息配置的一种知识交易形式。

知识付费有利于通过市场交易手段和激励机制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有利于人们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海洋中更加高效地筛选和利用信息,在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更多人参与优质内容的生产。

郭全中:知识付费的本质是有效满足用户获取知识的刚需,在前互联网时代,重点在于如何组织和生产知识,而在互联网时代,核心是如何在严重过载的信息中找到适合用户需求的知识。

董一鸣:知识付费的本质,我认为是一种“咨询、培训服务的延伸”,也是一种“花钱买别人的时间”的行为。

过去我们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会找到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士请教,经常费时费力还需要搭人情,而知识付费平台的产生和近三年来的蓬勃发展,我认为其实提供的是一种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令我们解决问题变得更便捷了。

(摘编自中国经济新闻网)
材料三:
数据显示,随着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过程中,对于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内容方的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也仅为30%。

企鹅智酷的数据也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28%表示体验满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

业界指出,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

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

(摘编自《“知识付费”行业走向理性》)
材料四:
实际上,知识付费作为一种互联网产品,必然会遵循互联网的法则,当然也免不了染上互联网的恶习。

这个光速的时代,已经不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去真正深入了解我们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情,浮躁、表浅、速成是从“知识付费”产生之初就携带的基因,而我们强加给知识付费上的任何大的抱负,比如我指望通过听某一门大师课而获得我对不了解的领域的一个系统认知,这几乎是不可
实现的。

产品本身无论多精致也都是一个互联网的短、快、浅的通俗产品,音频这种方式本身抵达我们的时候就极容易流失,比如讲述内容的人可能讲不清楚、嘈杂环境的消磨,听的时候人的注意力会分散。

那么知识付费可以给我们什么?知识付费给我们一种“我在学习的路上”和“时间没有虚度”的自我暗示和安慰。

毕竟比起通勤路上和睡前的发呆和胡思乱想,有人在耳边谆谆善诱,我们多少还是会拾取一些到脑子里的。

还有就是当我们迫切地需要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找到某一个知识付费产品,去粗取精后的知识的确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

至于批评家们所指出的希望以知识付费去应对时代焦虑,那也是对知识付费的苛求。

(摘编自澎湃新闻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目前市场上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较大的几款产品中,得到、在行在内容的质量、动机纯粹性和购买的成本上都处在比较高区域。

B. 董一鸣认为,知识付费相较于过去找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更便捷了,它提供的是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

C.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知识付费体验的评价总体不高,只有28%的人表示满意,更多的人认为一般,还有人认为完全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相关知识。

D. “知识付费”先天带有浮躁、表浅、速成等基因,其产品具有短、快、浅的特点,“知识付费”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某种自我暗示和安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知识付费产业的兴起,不仅得益于知乎、得到等一系列知识付费产品的相继推出,也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B. 陆峰认为知识付费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参与优质内容的生产,有利于人们更高效地筛选利用信息。

C. 从整体产业上看,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受到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的制约。

D. 知识付费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去粗取精后的知识,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从而增长知识,实现我们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

6. 你认为知识付费的前景如何?请结合材料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4. A 5. D
6. 示例一:发展前景良好。

①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

②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知识付费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平台。

③在现代这样一个“光速时代”,人们需要更高效、更精准地获取知识,而知识付费产品正符合这一要求。

示例二:未来不容乐观。

①作为依附于互联网的一种产业,浮躁、表浅、速成等特点,不能使人真正获得想要的效果。

②知识付费产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③人们对知识付费的评价并不高,或许不就得将来会被另外一种产业所取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A项,“得到、在行在内容的质量、动机纯粹性和购买的成本上都处在比较高区域”错,据材料一图表可知,“得到”动机纯粹性较低。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D 项,“实现我们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错,材料四“而我们强
加给知识付费上的任何大的抱负,比如我指望通过听某一门大师课而获得我对不了解的领域的一个系统认知,这几乎是不可实现的”可知,不可能实现“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能力层级C。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可以认为发展前景良好,理由:材料一“艾媒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

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据材料二“知识付费……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知识信息配置的一种知识交易形式”,可总结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知识付费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平台”;据材料二“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海洋中更加高效地筛选和利用信息”,可总结出“在现代这样一个“光速时代”,人们需要更高效、更精准地获取知识,而知识付费产品正符合这一要求”。

也可以认为未来不容乐观。

据材料四“这个光速的时代,已经不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去真正深入了解我们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情,浮躁、表浅、速成是从‘知识付费’产生之初就携带的基因”,可总结出“作为依附于互联网的一种产业,浮躁、表浅、速成等特点,不能使人真正获得想要的效果”;据材料三“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可总结出“知识付费产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限制了产业的发展”;据材料三“企鹅智酷的数据也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28%表示体验满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可总结出“人们对知识付费的评价并不高,或许不就得将来会被另外一种产业所取代”。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
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看座
相裕亭
盐河入海口的河汊子里,随处可见那样一块块貌似水中浮萍一样的荒岛。

它是上游洪峰携带泥沙在此堆积而成。

有的岛屿,是因为河水改道后,所裸露出的河床自然形成的。

它们凸显在淌淌的河水或潺潺的溪流当中,上面长满了翠生生的蒲草与芦苇。

远看,恰如一块块碧玉镶嵌在白茫茫的河面上。

偶尔,还可以看到那些岛屿上,长出一两棵不知名的小树,孤芳自赏地矗立在小岛的芦苇丛里,给盐河里觅食鱼虾的水鸟,营造出难得的栖息场所。

某一年,小麦扬花、青杏挂枝的时候,盐河口捕鱼的汪福,正在大盐东沈万吉沈老爷家秫子地边的河心岛上扳罾捉鱼,河对岸,一辆马车“吁——”的一声,停下了。

当时,汪福认为是过路的商客,停下来观看他如何捉鱼呢。

所以,他没去搭理对方,只顾忙于扳罾、收鱼。

可等他看清楚河对岸那个身着长袍的老人,是沈家的老太爷沈万吉时,汪福立马慌了手脚,他赶忙扔下手中的罾网,抱起刚刚捕捉到的一对大白萝卜似的鲢花鱼,蹚水跑到河对岸来,硬将那一对尚在拧滚、打挺儿的鲢花鱼,塞到沈老爷的马车上。

汪福下意识地给沈老爷作揖、求饶说:“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


沈老爷支吾了一声,好像没当回事。

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越发紧张了,误认为沈老爷要拿他是问。

汪福当即表示收网走人。

哪知,沈老爷看汪福那副惊慌失措的样子,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
说完,沈老爷登上马车,走了。

汪福却愣在那儿,瞬间不知所措。

马夫看汪福半天没醒过神来,便回头大声告诉他:“沈老爷发话,那个小岛送给你啦!”
这以后,汪福的日子愈发充实了,他拆掉岛上那个临时搭建的小草棚,板板整整地盖起两间门窗敞亮的小茅屋。

之后,他一边打鱼,一边铲除岛上的杂草、芦柴,开垦出一垄垄的地块儿,种上了辣椒、茄子、韭菜、洋芋,入秋以后,又种了几畦翠莹莹的荽芫、菠菜和过冬的小麦。

期间,随着秋后河水变小,水面变瘦,大片的滩涂裸露出来,汪福又把小岛周边的泥土挖起来,堆积到小岛上,使小岛的面积不断肥大。

汪福守着小岛,打鱼、种菜、卖菜。

后期,又喂养了一大群水上凫游的白鹅、花鸭,小日子日见红火起来。

此时,汪福没忘沈老爷的恩德。

开春的头刀韭、挂花的脆黄瓜乃至市面上尚无出售的紫茄子、青辣椒,以及鸭舍里那些白生生的鸭蛋、鹅蛋,他自个都舍不得上口,总要抢个头水,给沈家送去。

印象中,汪福头一回到沈家去时,是个清晨。

汪福手提一篮子圆溜溜的鸭蛋、鹅蛋,肩挑两筐碧绿的青菜来到沈家。

当时,大太太正在小餐厅里等候沈老爷一起用餐。

汪福去见大太太时,他看人家窗明几净,尤其是大太太那身宽软的绸缎,在他眼前一闪一闪,汪福忽而感觉自己身上的鱼腥味、鸭屎味太重了,他没敢踏入大太太就餐的门槛儿。

大太太身边的小丫环,礼节性地搬把亮锃锃的小椅子放在他跟前。

汪福担心自己身上太脏了,没敢坐,他就那么蹲在门口,听大太太问话。

后来,汪福再到沈家去时,他先把所送的青菜、鱼虾啥的送到后厨去,再到大太太这边来道安,以讨沈老爷、大太太的欢喜。

当然,汪福也想利用那个时机,讨得沈老爷、大太太的赏赐。

大太太赏过他岭南的花生、羊儿洼的稻米。

有一回,大太太高兴了,还赏了他一撂哗铃铃的钢洋。

尽管如此,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他还是卑卑嗦嗦地不敢靠得太近。

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他始终蹲在门外,不好意思去碰沈家那油光锃亮的小椅子。

那时候,汪福与沈家人已经混熟了。

他到沈家去时,无须下人通报,便可挑着箩筐,直奔后院去见大太太。

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小椅子,坐上了。

当时,大太太就觉得汪福气度不凡呢。

回头,汪福走后,大太太好像忽然间想起什么事似的,喊来管家,说:“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


就此,汪福断了财路。

但,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又自然地引出下文情节。

B. 小说正面刻画沈万吉的笔墨不多,但“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一句展现了他对底层人物的同情。

C. 小说结尾“但,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一句似问非问,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 小说语言平实,没有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但将极具时代特色的各色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8. 小说主人公汪福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三次写到了那把“小椅子”,“小椅子”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地位卑微。

在初次见到沈家的老太爷沈万吉的时候一系列的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中生动的体现了人物的这一特点,如“立马慌了手脚”“下意识地给沈老爷作揖、求饶”“心里越发紧张了”等。

②勤劳善良。

用自己的劳动将小岛打理的红红火火,每次有了收获总要抢个头水,给沈家送去。

③小心谨慎。

“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他还是卑卑嗦嗦地不敢靠得太近。

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他始终蹲在门外”。

9. ①“椅子”在小说中是身份的象征,生动地展现了小说中人物关系。

小丫环搬来椅子,只是出于礼节,汪福不坐这把椅子是出于自己的身份;②“椅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通过看座不敢坐到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小椅子坐上了,展现出作者对社会人性的思考。

③“椅子”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椅子”生动地表现出了社会底层人的卑微与屈辱的命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体B项,“展现了他对底层人物的同情”错,“如同说笑一般”,可见沈老爷并不是真正关心穷苦人。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确定人物的身份,再找出人物所做的事,勾画出相关描写,分析概括人物特征。

“汪福立马慌了手脚,他赶忙扔下手中的罾网,抱起刚刚捕捉到的一对大白萝卜似的鲢花鱼,蹚水跑到河对岸来,硬将那一对尚在拧滚、打挺儿的鲢花鱼,塞到沈老爷的马车上。

”“汪福下意识地给沈老爷作揖、求饶说:‘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

’”“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越发紧张了,误认为沈老爷要拿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