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

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

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

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

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

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

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

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

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

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

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

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

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个人应该懂得畏惧。

B.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畏惧。

C.人应该至少有两“怕”:一“怕”法律,二“怕”道德。

D.国家也要学会知道“怕”。

(2)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B.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3)下面这则材料如果作为选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里合适?请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材料】1956年,我国开始了原子武器的研究。

邓稼先奉命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两弹”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爆炸成功,我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A.④段
B.⑤段
C.③段
D.②段
【答案】(1)B
(2)D
(3)A
【解析】【分析】⑴这篇文章开头用朋友的例子以及作者的评价引出中心论点,引用孔子的话论证观点,接着阐述了一个人应该知“怕”,然后阐述了民族和国家应该知“怕”,最后总结知“怕”的意义,总结全文。

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

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二段: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故选B。

⑵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

结合第四段内容可知,列举爱尔兰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将有的国家不知“怕”的心理和有的国家知“怕”的心理作对比,属于对比论证,故选D。

⑶这个材料说的是我国研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知怕的表现;由此阅读文章可知,应该放在第四段,因为第四段论述的是“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故选A。

故答案为:⑴B;⑵D;⑶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答题时应注意,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

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找到作者概括性句子。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⑶本道题考查分析论据的使用。

的同时也,准确把握全文中心论点、论证思路、文章结构,需要首先明确这个材料的内容,结合全文判断作答。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爆款文章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①“爆款文章”是近几年兴起的名词,但若要追溯源头,我首先想到的是“洛阳纸贵”的典故。

左思一篇《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与“不转不是中国人”的热度颇有几分相似。

就在一百年前,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学和以鸳蝴派为代表的旧派小说齐头并进,各
自在读者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

②但我们并不会用“爆款文章”去形容上述作品,为什么?
③“爆款”一词原指商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景,强调的是其人气之高。

当用“爆款文章”时,已经默认了文章的商品属性,但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文章的价值不局限于此。

曹丕曾豪情万丈地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

古有忧国忧民的屈原、杜甫,今有以笔为武器的鲁迅。

这些熠熠生辉的文人,定义了国人对“文章”的印象。

但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如若文化产业以利益为导向,就势必要遵循商业市场的原则。

作为爆款商品,某种程度上营销推广销售数量比产品质量、售后反馈更重要。

爆款文章中也不乏内容有深度的作品,但即便再深刻,也无法掩盖其商品的本质。

反观屈原、杜甫和鲁迅的创作,与当今争夺阅读量和广告位的爆款文章一对比,差异显而易见。

④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申请一个微博或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发文章。

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使“写”的门槛已经低到几无筛选功能。

而二十世纪初执笔为文的作家们,要么经过严格的旧学训练,要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鲁迅曾自嘲,其母亲对张恨水小说的偏爱甚至超过了自家儿子的文章,但即使是作为旧派文学代表的张氏小说,其实也是非常漂亮严谨的章回体,在今人看来依然有其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夺人眼球的标题、标新立异的观点、反主流的态度,也成了爆款文章的创作原则。

它挑战的是读者价值观的极限,这种“挑战”也正是其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⑤常有人问:如何才能写出10W+的爆款文章?似乎没见过谁问如何才能成为乔布斯、马云或莫言。

难道爆款文章真的门槛很低,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选自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有删改)(1)本文讨论的是“爆款文章”,作者为什么却先从《三都赋》等文章说起?
(2)“爆款文章”诞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爆款文章”特质的论述;与当今所谓的“爆款文章”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真正的好文章应该不仅仅在当时有着超高的人气,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扬名于后世。

(2)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导致爆款文章的门槛很低。

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

(3)举例论证。

列举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

(4)首先提出“爆款文章”这一话题,列举左思等人的作品,指出这些作品虽然人人传诵但
人们不会用爆款形容它们这一事实,引发读者思考;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指出了爆款文章的特征——具有商品属性;接着从时代与读者两方面着手分析爆款文章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爆款文章的态度。

【解析】【分析】(1)首先明确这一开头段写了什么——《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新文学和旧派小说齐头并进。

然后思考该段与下文内容(论述“爆款文章”特质)、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观点(真正的好文章应该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什么关系。

最后组织语言简洁作答。

(2)统观全文,可知答案在第④段。

首先提出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观点,然后从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读者的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相关语句并整合出答案即可。

(3)这段话在提出一个“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后,接着列举了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确定为举例论证。

分析作用要采用“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这样的模式。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4)回顾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一类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提出论题和论点的,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故答案为: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爆款文章”特质的论述;与当今所谓的“爆款文章”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真正的好文章应该不仅仅在当时有着超高的人气,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扬名于后世。

⑵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导致爆款文章的门槛很低。

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

⑶举例论证。

列举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

⑷首先提出“爆款文章”这一话题,列举左思等人的作品,指出这些作品虽然人人传诵但人们不会用爆款形容它们这一事实,引发读者思考;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指出了爆款文章的特征——具有商品属性;接着从时代与读者两方面着手分析爆款文章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爆款文章的态度。

这篇文章第①段提出论题“爆款文章”,用的是举例的手法,②③段论证什么叫爆款文章,第④段论证爆款文章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
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

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

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此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3.议论性文体阅读
学生的精神
叶圣陶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

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

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

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

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

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

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

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

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 。

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

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

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

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

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

改造社会也是一样。

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

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

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

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

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中国民众的不能团结,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
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

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选自《叶圣陶集》)(1)文章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述的?
(2)请说出选文第①段句子中划线词语“这”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3)下面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做合适?为什么?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

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迫方先生一笔锥。

(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

(意思对即可。

(3)放在第⑤段最合适。

因为方孝孺的事例体现了读书人具有的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首先,由中国学生及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点。

文章的标题是一个短语,不可能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但它却表明了全文论述的话题。

文章是从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很容易自满的通病开始谈起的,综合整个文章特别是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

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考虑,在“学生的精神”前加上主语“学生及一般教员”,即是选文的论点。

(2)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意义。

“这”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仔细阅读“这”前面的文字,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

(3)本题考查论据的分析与运用。

先确定材料中事实论据表明的观点,这则有关方孝孺的材料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

然后对比,阅读原文每个段落,找到文中不同段落的分论点,总结所给的基本内容,确定材料可以作为哪一个段落的论据。

本文中只有第⑤段的论点与材料表明的观点有关。

最后,验证,将所给材料代入确定的段落,验证与该段观点是否相符。

(4)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文章开端由“通病”引出论题,然后围绕观点论述了“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最后,重申了论点。

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运用“先”“再”“接着”等表示起承转合的词语组织语言。

故答案为:⑴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⑵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

(意思对即可);
⑶放在第⑤段最合适。

因为方孝孺的事例体现了读书人具有的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⑷首先,由中国学生及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则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⑵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⑶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⑷本题主要考查了论证思路的问题,本段首先突出分论点,然后引用名言,举出事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段。

据此解答即可。

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孤独与幸福
①英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

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

”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②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

“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

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 的苏轼的清高。

③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④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

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

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

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

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

⑤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⑥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 。

”古人这睿智的语言体现的就是自我反省。

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

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⑦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

⑧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

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

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 的孤独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