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03单元小结(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推荐文章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卷最新热度:高中语文采薇知识点大全热度: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最新热度: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热度: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2021 热度: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议论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1《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1.生字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zhì 庠序:xiáng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头发花白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负戴:负担。

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寡人之于国: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以:请以战喻:用可以无饥矣:凭借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五亩之宅:“的”,助词6.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7.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

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

介词,让 介词,凭借 介词,按 介词,把 动词,为王,读wàng 名词,君王,读wáng
• 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 • 发 百发百中(发射) 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 者 不复挺者 语气词,表停顿 见者远 /闻者彰/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无可寄托者 助词,表判断 • 一 骐骥一跃 数词,一次 用心一也 专一 •及 非及向时之士 比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 到,等到,介词
……的人
• 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表转折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而见 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 表递进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表并列 知明而行无过/蟹六跪而二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表修饰 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则群聚而笑之 • 表承接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 / 择师而教之 • 表因果 而神明自得
• • • • • • • • • •
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 通“纵”,合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通“敝”,疲惫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通“呵”,呢 倔起阡陌之中 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 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矣 通“又”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通“亢”,高 威振四海 通“震”,震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
• 时: 不违农时 季节;名词 无失其时 机会、时机;名词 • 然: 河内凶亦然 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 地、…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连词 然而、但是 赵太后曰:“然” 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 • 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 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转接连词;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高语必修三基础知识(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等。

二、古代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朕”字用法首创者是秦始皇。

明清两代,“朕”成为皇帝唯一用词。

2、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罃(yīng)。

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魏惠王又叫梁惠王。

3、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南部。

5、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6、谷:粮食的统称。

《论语》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形容一个人缺乏知识,非常懒惰。

“五谷”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 /稻(dào)、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另一种是 /麻(m á)、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

这两种说法主要差别就是在一种有稻无麻,一种有麻无稻。

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较少,所以五谷中最初是没有稻的。

7、庠序: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弃甲曳.兵()生拉硬拽.()数罟..(cù gǔ)数.落()数.见()不鲜洿.池(wū)鱼鳖.()瘪.三()干瘪.()丧.死(sāng)颓丧.()帛.书()衣.帛()鸡豚.(tún)狗彘.()庠.序()孝悌.()畜.养(xù)牲畜.()饿莩.()饿殍.()四、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成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成语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五、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六、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劝学》荀子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篇一: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课文知识点大汇总!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中有很多重要知识点需要同学们掌握,今天爱智康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分享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课文知识点大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课文知识点大汇总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课文知识点大汇总【篇二: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1。

积累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

重点实词:发、加、绝、道、假、传。

重点虚词:而、于、以、焉、则、所。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学习并掌握阅读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基本方法。

4.识记本单元出现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目标1、2、3。

课时安排2课时一、文言实词(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 王无罪岁归咎,归罪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智慧3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崛,崛起4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影,影子,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5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敝—弊,弊政6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传授8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9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10 弃甲曳兵而走跑1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12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13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14 以为轮把……作为15 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16 养生丧死无憾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17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18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读“w ng”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19 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20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21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22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23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使……朝拜24 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25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26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7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28 惑而不从师有疑难问题29 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削弱30 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二)写出下列实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总结(重点)超详细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总结(重点)超详细

(名师选题)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总结(重点)超详细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瀛.洲(yíng)天姥.(mǔ)剡.溪(shàn)渌.水(lù)B.荡漾.(yàng)栖.隐(qī)倚.石(qǐ)已暝.(míng)C.澹.澹(dàn)天台.(tāi)觉.时(jué)訇.然(hōng)D.岩扉.(fēi)魂悸.(jì)青冥.(míng)长嗟.(jiē)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B项,“倚”应读yǐ,靠着的意思。

故选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墙橹舞榭佛狸巷陌B.纶巾寄奴烽火廉颇C.凄冷苍皇风情门槛D.憔萃凋谢次第寻觅答案:B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A项,墙——樯;C项,苍——仓;D项,萃——悴。

故选B。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D.“安份守己”的“份”应写作“分”。

故选D。

小提示: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杜康..杜康: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子衿:衣领。

C.鼓.瑟吹笙鼓:弹奏。

D.山不厌.高厌:厌恶。

答案:D本题考查诗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D项,厌,意思应为“满足”,而非“厌恶”。

诗句意思是:山不满足于自己的高,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等。

二、古代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朕”字用法首创者是秦始皇。

明清两代,“朕”成为皇帝唯一用词。

2、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罃(yīng)。

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魏惠王又叫梁惠王。

3、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南部。

5、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6、谷:粮食的统称。

《论语》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形容一个人缺乏知识,非常懒惰。

“五谷”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 /稻(dào)、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另一种是 /麻(m á)、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

这两种说法主要差别就是在一种有稻无麻,一种有麻无稻。

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较少,所以五谷中最初是没有稻的。

7、庠序: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弃甲曳.兵()生拉硬拽.()数罟..(cù gǔ)数.落()数.见()不鲜洿.池(wū)鱼鳖.()瘪.三()干瘪.()丧.死(sāng)颓丧.()帛.书()衣.帛()鸡豚.(tún)狗彘.()庠.序()孝悌.()畜.养(xù)牲畜.()饿莩.()饿殍.()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成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成语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解释该字。

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汇总一、读准字音曳兵数罟洿池鸡豚狗彘饿殍槁暴跂望舆马驽马跬步锲而不舍崤函囊括膏腴亡矢遗镞逡巡鞭笞藩篱黔首隳名城锋镝劲弩瓮牖绳枢氓隶锄耰棘矜铦于长铩谪戍度长絜大句读近谀贻之二、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6、以致天下之士7、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8、铸以为金人十二9、才能不及中人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古之学者必有师1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4、圣人之所以为圣15、小学而大遗1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17、年十七,好古文18、吾从而师之三、判断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填然鼓之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8、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9、履至尊而制六合10、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1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12、序八州而朝同列1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4、或师焉,或不焉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7、内立法度,务耕织18、外连衡而斗诸侯19、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20、南取百越之地2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2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4、追亡逐北,伏尸百万25、秦孝公据崤函之固26、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27、履至尊而制六合2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29、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0、因利乘便3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3、尊贤而重士3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35、外连衡而斗诸侯3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37、约从离衡38、伏尸百万,流血漂橹39、吞二周而亡诸侯40、却匈奴七百余里41、以愚黔首42、以弱天下之民。

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通“呵”
• 倔起阡陌之中
通“崛”,崛起
• 赢粮而景从
通“影”,像影子一样
• 百有余年矣
通“又”
• 威振四海
通“震”,震动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
• 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 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 选择连词
• 5.吾从而师之 • 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今义:连词。 • 6.今之众人 •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 7.小学而大遗 •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寡人之于国也
•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击鼓
树之以桑
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上
王无罪岁
归罪
然而不王者
称王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兵器
今义:战士,士兵;
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
• 5.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
• 6.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 7.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 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劝学
•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在国内,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高语必修三基础知识(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等。

二、古代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朕”字用法首创者是秦始皇。

明清两代,“朕”成为皇帝唯一用词。

2、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罃(yīng)。

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魏惠王又叫梁惠王。

3、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南部。

5、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6、谷:粮食的统称。

《论语》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形容一个人缺乏知识,非常懒惰。

“五谷”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 /稻(dào)、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另一种是 /麻(m á)、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

这两种说法主要差别就是在一种有稻无麻,一种有麻无稻。

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较少,所以五谷中最初是没有稻的。

7、庠序: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弃甲曳.兵()生拉硬拽.()数罟..(cù gǔ)数.落()数.见()不鲜洿.池(wū)鱼鳖.()瘪.三()干瘪.()丧.死(sāng)颓丧.()帛.书()衣.帛()鸡豚.(tún)狗彘.()庠.序()孝悌.()畜.养(xù)牲畜.()饿莩.()饿殍.()四、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成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成语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五、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六、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劝学》荀子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声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的能力。

A.“突出”:古义,突然冲出;“突出”,今义,超出一般,很特别、很醒目。

B.“冷落”:古今意义相同,冷清,不热闹。

C.“整顿”:古义,整理,用在小方面;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用在大的方面。

D.“向前”:古义,以前;今义,向前进,往前走。

故选B。

2、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四季循环更替,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在天地荫庇哺...育下,与草木鸟兽和谐共生。

我喜欢徜徉在田埂阡陌..之间,踏着朝.露或披着晚霞,极目郁郁葱葱的田野和山林,留下红霞满天或夕照青山的甜蜜记忆。

A.yīn bìbǔqiān mòcháoB.yīn bìpǔjiān mòzhāoC.yìn bìbǔqiān mòzhāoD.yìn bìpǔjiān mòcháo答案:C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

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yìn bì、bǔ、qiān mò、zhāo。

故选C。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说,在对酒当歌的欢宴时刻,感到人生犹如易逝的朝露转瞬即消,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C.“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两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小结(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小结(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小结晨读晚记一、熟记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洗涤(dí)惮(dàn)攒射(cuán)尸骸(hái)噩耗(è)羽翼(yì)屠戮(lù)浸渍(zì)菲薄(fěi)作揖(yī)租赁(lìn )篱笆(lí bɑ)解剖(pōu)堕入(duò)拍摄(shè)创伤(chuānɡ)纤巧(xiān)忏悔(chàn )琐事(suǒ)堕入(duò)呢帽(ní)熙攘(xī)莅临(lì)步履(lǚ)谦逊(xùn)屏息(bǐng)激亢(kàng)同胞(bāo)澎湃(pài)披沙拣金一、分析语段的作用。

语段作用的题目,一般考核语段的作用,语段从类型上分有中间语段(或插入语段)开头的语段和结尾的语段,回答这类题目注意先回答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中心的角度回答作用。

插入语段,主要是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开头有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等,结尾有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

《纪念刘和珍君》文章第三部分插入和刘和珍的几次交往的描写突出刘和珍的温柔、不屈、有责任感的性格特征,和下文写统治者的暴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人却遭受如此的残害,揭露统治者的暴行,突出了作者的愤怒的情感。

二、理解句子含义。

分析句子含义首先要明确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功用。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信息的作用;“结尾句”或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的抒发感情;“中心句”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有着重要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转承句”承上启下,转换话题;“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感情句”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这些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的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高中语文第02单元小结(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02单元小结(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

第02单元小结晨读晚记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高中语文 第03单元 小结(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03单元 小结(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第03单元小结晨读晚记《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假设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那么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4〕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中语文 第04单元 小结(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04单元 小结(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第04单元小结晨读晚记嬉闹〔xī〕聒噪〔guō〕默契〔qì〕汲取〔jí〕嚼烂〔jiáo〕反馈〔kuì〕晕眩.〔xuàn〕尘埃.〔āi〕崭.〔zhǎn〕新脚趾.〔zhǐ〕踝.〔huái〕节召.〔zhào〕唤夙.〔sù〕望辽阔无垠.〔yín〕广袤.〔mào〕纤.〔xiān〕细徘.〔pái〕徊.〔huái〕嵌.〔qiàn〕着旋.〔xuán〕涡.〔wō〕椭.〔tuǒ〕圆束.〔shù〕缚.〔fù〕即.〔jí〕使璀.〔cuǐ〕璨.〔càn〕夺目匀称.〔chèn〕戎.〔róng〕装奄奄.〔yǎn〕一息人才济济.〔jǐ〕五彩斑斓..〔bānlán〕遐.〔xiá〕想杜撰.〔zhuàn〕惊诧.〔chà〕怪诞.〔dàn〕撒手人寰.〔huán〕刨.〔páo〕根问底浩瀚.〔hàn〕湮.〔yān〕没畏葸.〔xǐ〕不前披沙拣金1.信息筛选与中心的提炼。

提取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动物游戏之谜》围绕“谜〞这个中心展开的。

主要内容解说“谜〞在哪里。

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同时给出“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假说有“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相应的根据为“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的夏季游戏〞结论分别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平衡,自我安抚,自我保护〞“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小结(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小结(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小结晨读晚记熟记字音、字形癸丑guǐ会稽kuàijī修禊x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xián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tuān 流觞曲水shāng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品类游目骋怀chěng 放浪形骸hái 崇山峻岭chóngjùn情随事迁感慨kǎi系之嗟悼jiē虚诞dàn 属客zhǔ横江héng一苇wěi 万顷qǐng 冯虚píng 遗世独立yí羽化扣舷xián 桂棹zhào 回溯sù洞箫xiāo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 不绝如缕lǚ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 正襟危坐jīn 山川相缭liáo 舳舻zhúlú酾酒shī横槊赋诗héngshuò渔樵qiáo 江渚zhǔ麋鹿mí扁舟piān匏樽páozūn 蜉蝣fúyóu 沧海一粟cāngsù须臾yú遨游áo无尽藏zàng 洗盏更酌zhǎnzhuó肴核yáo 杯盘狼藉jí枕藉jiè褒禅bāochán 庐冢zhǒng 仆道pū音谬miù窈然yǎo既往不咎jiù匪夷所思yí吉人天相xiàng 胜道shēng文言知识兰亭集序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列坐其次今义:居于次一等的古义:________________(2)俯察品类之盛今义:物品的种类古义:________________(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今义:低头抬头古义:________________(4)所以游目骋怀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________________(5)信可乐也今义:指书信古义:________________(6)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带答案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带答案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带答案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拾取,采取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存在,保存C.契阔谈.,心念旧恩:同“宴”,宴饮D.去.日苦多去:过去的2、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的故事,反衬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从而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

C.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感到痛惜。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3、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曲中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4、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C.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5、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B.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于是D.恍.惊起而长嗟恍:猛然惊醒的样子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7、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3单元小结晨读晚记《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4)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

”(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劝学》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2)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4)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5)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1)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4)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1)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过秦论》一、实词1.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合纵)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通“又”)威震四海(通震,震慑)始皇既没(通殁,死)2.古今异义(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今:指划船的工具)(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今:获胜,获得)(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②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③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④动词的使动用法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流血漂橹(漂,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⑤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⑥形容词作动词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⑦形容词使动用法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以愚黔首(愚:使……愚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⑧形容词作动词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4.一词多义(1)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2)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4)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5)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使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6)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平心而度之,无果无一失乎(揣度)文言句式:1.判断句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