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0九年级化学基础演练——专题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答案和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2020九年级化学基础演练——专题三:物质构成的奥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空气在物质的分类中属于()
A.混合物B.纯净物C.化合物D.单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银、铁水、纯净水都属于单质B.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C.生活中用洗涤剂将油脂溶解除去D.不同种微粒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3.下列各组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A.氯化钠B.铁C.水D.氢气
4.下列叙述符合化学史实的是()
A.最早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拉瓦锡
B.最早使用湿法治金的国家是中国
C.最早提出原子论的科学家是阿佛加德罗
D.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道尔顿
5.“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
A.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B.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C.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D.含有3个中子,没有质子
6.如图是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钙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B.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失去电子
C.核外电子总数为40
D.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7.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
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B.硒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g
D.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8.下图中“●”和“O”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B.
C.D.
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比原子质量大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所以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10.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C.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D.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11.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元素的原子中()
A.电子数不同B.电子层数不同C.中子数不同D.质子数不同
二、实验题
12.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探究粒子的运动。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已知: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 (1) 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_________。

(2) 如图2所示,烧杯C装入浓氨水,A、B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
间后烧杯A液体变红,说明分子_________,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__。

(3) 图3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

一会儿,观察到_________(填“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

(4)图3实验与图2实验对比,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13.课堂上教师按照图1装置进行分子运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某化学兴趣小组把原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
(1)图1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2)按图2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步骤1)向B、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人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步骤2)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导管的橡皮塞按图2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回答问题:①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_______;
②除了证明分子不断运动,由此实验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③这个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____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三、科学探究题
14.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气(NH3)的水溶液具有碱性。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是酚酞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现象是溶液变红色。

由实验Ⅰ说明______;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
(3)实验Ⅱ中有同学闻到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另一个小组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乙),在A、D试管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乙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

15.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试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甲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将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乙所示)。

观察几分钟,烧杯A、B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______,这一现象中B烧杯的作用是______。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丙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

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同间隔滴有无色酚酞试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此现象说明了______。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丁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______(填“高”“低”或“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____。

四、推断题
16.有A、B、C 三种原子,已知A 原子的核外第二层电子数等于第一层和第三层电子数之和;B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 4 个;C 原子的核电荷数比A 原子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少 6 个。

则:
(1)A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

(2)B 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

(3)C 原子的名称为_____。

17.已知A、B、C、D四种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为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
的元素,B的种单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的最外层电子数与C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C、D形成的化合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一种物质。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名称或元素符号:A_____、B_____;
(2)写出A、C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

(3)画出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从A的原子结构分析,A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可能为_____。

(4)B、D两种元素按质量比3:16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18.有A、B、C、D、E五种元素,A的单质是自然界中密度最小的气体;B、C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D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E元素的单质可在B元素形成的单质中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A:_____C:_____D:_____
(2)由B、C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

(3)请写出E的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五、计算题
19.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则一个质量为2.325×10﹣26kg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____________
20.如图是某牙膏商标上的部分文字,请根据上面的内容用化学用语填空:
品名:XX牙膏成分:硝酸钾、磷酸钠、二氧化硅…
①牙膏属于_________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②写出磷酸钠中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_______ 。

③写出硝酸钾中阴离子的离子符号:________ 。

④计算二氧化硅中各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的分类解答,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详解】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空气属于混合物。

故选:A。

【点睛】
掌握物质的分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B
【解析】
【详解】
A、水银是金属汞,属于单质;铁水是液态铁的俗称,属于单质,生活中的纯净水并不纯净,含有一些可溶性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不正确;
B、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故选项正确;
C、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生活中用洗涤剂将油脂乳化除去,故选项不正确;
D、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故选项不正确。

3.B
【详解】
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故A不符合题意;
B、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故B符合题意;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大部分气体、水、有机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金属、非金属固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4.B
【详解】
A、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最早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阿伏加德罗,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最早使用湿法冶金的国家是中国,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最早提出原子论的科学家是道尔顿,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拉瓦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5.B
【分析】
由题中信息“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可类比推知He-3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He-3中的数据3是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氦原子的质子数是2,所以中子数是1,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故核外电子数也为2;
故选:B。

6.D
【详解】
A. 由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此选项错误;
B. 在化学反应中钙原子易失去电子,此选项错误;
C. 核外电子总数为:2+8+8+2=20,此选项错误;
D. 钙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此选项正确。

故选D。

7.C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硒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硒元素位于第四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A
【解析】
【详解】
A、图示物质由多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B、图示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图示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图示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从宏观物质上看,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从微观看,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或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物质。

9.D
【详解】
A、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故错误;
B、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含氧元素,但它是盐,故错误;
C、分子由原子构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质量大,分子只能是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错误;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所以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说法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
A、甲元素是溴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23﹣11=1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是溴化钠,溴化钠中钠元素化合价是+1,溴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溴化钠的化学式是NaBr,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D
【分析】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详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D。

12.分子之间有间隔做无规则的运动对照ba 环保,无污染
【详解】
(1)分子之间有间隔,故可以被压缩。

(2)烧杯A液体变红,说明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烧杯B的作用是对照。

(3)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故挥发后的氨气先与ba段的棉布条接触先变红。

(4)图3是在密闭体系中进行,故优点是环保,无污染。

13.甲中溶液变红色节约药品,更环保微粒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浓氨水【详解】
(1)图1大烧杯中,甲中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甲中,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①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节约药品,更环保;
②除了证明分子不断运动,C比B中溶液先变红色,由此实验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微粒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③这个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浓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14.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可使酚酞溶液变红酚酞溶液变红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水中形成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对照实验B、C中溶液变红,且C中变红更快浓氨水显碱性,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防止氨气
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

【详解】
(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是酚酞不变红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现象是溶液变红色,氨水显碱性,说明浓氨水可使酚酞变红;
(2)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中MH3会发出来后,在A中溶于水形成氨水,可使酚酞变红。

烧杯B的作用是形成对照实验;
(3)①实验中可观察到B、C中溶液变红,且C中变红更快;
②因为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在热水中氨气分子温度高,运动的快,比B中的氨气分子先进入酚酞溶液中,C中先变红。

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有点是实验在密闭容器内进行,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

15.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对比
滤纸条由试管口向试管底依次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分析】
分子质量小、体积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这是分子的三种特性,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实验一、实验二在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基础之上验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三通过糖的溶解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详解】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
(1)甲同学实验蒸馏水中滴入5~6滴酚酞试液,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图甲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颜色变红,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图乙所示将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C中的氨气进入A,不能进入B,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几分钟后观察会发现,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B烧杯起到对比的作用;
实验二:如图丙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同间隔滴有无色酚酞试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试管中看到滤纸条由试
管口向试管底依次变红的现象,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三:如图丁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低,这一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同时还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6.镁原子
【分析】
A、B、C 三种原子,已知A原子的核外第二层电子数等于第一层和第三层电子数之和,由于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所以第三层应有电子数=8﹣2=6,所以该原子的电子数=2+8+6=16,为硫原子,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4个,由于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所以该原子的次外层应是第一层,电子数是2,最外层有6个电子,所以该原子的电子数=6+2=8,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8,为氧原子,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C 原子的核电荷数比A原子的阴离子(电子数为18)的核外电子数少6个,所以C是镁原子,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B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3)C原子的名称为镁原子。

17.氢或H 碳或C H2O,H2O2+1 CS2
【解析】
【分析】
A、B、C、D四种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为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所以A 是氢元素;B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所以B是碳元素;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所以C是氧元素;D的最外层电子数与C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C、D形成的化合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一种物质,所以D是硫元素。

【详解】
(1)由分析可知,A为氢元素,其元素名称是氢,元素符号为H,故填氢或H;
B为碳元素,其元素名称是碳,元素符号为C,故填碳或C。

(2)由分析可知,A为氢元素,C为氧元素,则A、C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是水和过氧化氢,其化学式分别是H2O,H2O2,故填H2O,H2O2。

(3)A为氢元素,其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核外有1个电子,故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画为:;
从氢原子结构分析可,氢原子核外由1个电子,形成化合物时易失去1个电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1,故填+1。

(4)由分析可知,B为碳,D为硫,两种元素按质量比3:16形成化合物是二硫化碳,其化学式为CS2,故填CS2。

18.H Al Mg Al2O33Fe+2O2点燃
Fe3O4
【解析】
【分析】
A、B、C、D、E五种元素,A的单质是自然界中密度最小的气体,所以A是氢元素,B、C 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所以B是氧元素,C是铝元素,D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同时放出热量,所以D是镁元素,E元素的单质可在B元素形成的单质中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E是铁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A是H,C是Al,D是Mg;
(2)由B、C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l2O3;
(3)E的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是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
式为:3Fe+2O2点燃
Fe3O4。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9.14
【详解】
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则一个质量为2.325×10﹣26kg的某原子的相对原
子质量是
26
26
2.32510kg
14
1
1.99310kg
12
-
-


⨯⨯
答: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
20.混合物Na NO3-28:32或7:8
【详解】
(1)①XX牙膏成分:硝酸钾、磷酸钠、二氧化硅…,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②磷酸钠中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其元素符号为:Na.
③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硝酸根离子的离子符号为:NO3-.
④SiO2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28:16×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