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3)奚以知其然.也
(4)故.治国常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注一处)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___________(用乙文中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
但两文论述的角度
有不同,甲文强调要___________(原文中两字概括)乙文强调要_________(原文中两字概括)5.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这两个“道”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023·安徽淮南·统考三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③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为、替。
③尔:而已,罢了。
④圹(kuàng):旷野,原野。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
(4)兽之走.圹: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8.【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这个句子是:“_________。
”
9.【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
②馈饷:粮饷。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多助之至.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慢.而侮人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绝.粮道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助之.至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委而.去之项羽仁而.爱人
C.决胜于.千里之外多会于.此。
D.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
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1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内容,分析刘邦战胜项羽原因是什么?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
(2023·青海西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②: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③,所恶勿施尔也④。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⑤也。
”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道:方法。
③所欲与之聚之:人民想要的,为他们聚集起来。
与(yǔ),为、替。
④尔也:而已。
⑤圹(kuànɡ):原野。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委:
(2)亲戚畔.之畔: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桀、纣之.失天下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不义而.富且贵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皆以.美于徐公
D.故.君子有不战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8.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分析【甲】文画线句子的论述效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19.【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形象地描绘为“______”。
(2023·广东清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2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亲戚畔.之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立”。
(选自《论语》)2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足兵.
(2)民信.之矣
23.请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2023·广东揭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委.而去之()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一年租税之半。
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
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③廪庾④尽满,而府库余财。
(选自《汉书·食货志上》,有删改)【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
③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
④廪庾:粮仓。
2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直.百金()
(2)国家亡.事()
28.请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29.本文汉文帝采取了什么方法治国?成效如何?这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
(2023·广东深圳·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
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3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在德不在险.
C.若.君不修德/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顾.而谓吴起曰/元方入门不顾.
3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甲文体现了这一点。
C.从乙文可以看出,名将吴起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人物。
D.乙文画线部分的正确断句是: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
3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33.甲乙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的哪一观点?请写出具体语句(限一小句),并结合乙文的内容和思路进行分析。
(2022秋·辽宁沈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3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民之悦之.何陋之.有《陋室铭》
B.莫之能御.也虽乘奔御.风《三峡》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D.地未有过.千里者也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3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37.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甲】文重点强调了①是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同时【乙】文中的②现象体现了这一必要条件;【甲】文孟子得出③的结论;【乙】文中孟子的④观点也印证了【甲】文的结论。
(用原文的词语或短语回答)
(2022秋·河北沧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②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
”齐君曰:“何
以知之?”曰:“共载③皆白首④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⑤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⑥以济贫困,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
②既而:后来,不久。
③共载:同车。
载,坐车。
④白首:老年人。
⑤决之:决断政事。
⑥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
38.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之至.天子先驱至.(《周亚夫军细柳》)
B.故.君子有不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追者反.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D.何.以知之何.夜无月(《记承天寺夜游》)
3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4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库无兵,仓无粟。
41.请从乙文中找出形象印证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一道理的句子。
42.从乙文看,“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2秋·河北承德·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丙】《书》①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②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③盛也,举④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⑤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注】①《书》:指《尚书》。
②逸豫:安逸舒适。
③其:指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乐工、宦官。
④举:全、所有。
⑤伶人:宫廷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4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亲戚畔之畔:____________
(2)发于声发:____________
(3)及其衰也及:____________
(4)数十伶人困之之:____________
4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45.【丙】文中的后唐庄宗李存勖“身死国灭”,探究其根源,如果用【甲】文中的词语回答就是“___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就是“___________”
46.【甲】【乙】【丙】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2022秋·河南周口·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成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
齐王使①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②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注释】①使:派。
②岁:一年的收成,年景。
③说:同“悦”。
4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B.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地域
D.委.而去之委:放弃
48.把【甲】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9.【甲】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①_____”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讨论战争论述推行②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50.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文都阐释了①____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
【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__与③________句式,气势非凡;【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句式,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2022秋·河南平顶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晚世之兵,君虽无道,莫不设渠①,傅堞②而守,攻者非以禁暴除害也,欲以侵地广壤也。
是故伏尸流血,相支以日③,而霸王之功不世出者,自为之故也。
夫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身战者,不能立
其功。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
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抽,得道而工;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
(选自《淮南子·兵略训》,有删改)【注释】①渠,指护城河。
②傅堞:依靠城墙。
③相支以日:指旷日持久。
5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3.你对(一)文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如何理解的?
54.文本(二)传达的思想与文本(一)中哪种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