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八)新人教版必修3(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评估检测(八)
必修3 第1、2章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包括12个小题,每个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
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二氧化碳、血浆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来降低体温
2.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具有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能力
B.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
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有关
3.(2014·六安模拟)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4.下列有关人体内稳态维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维持体温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机体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C.消耗葡萄糖增多使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无明显变化
5.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人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C.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降低
D.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通过裂解靶细胞将病原体清除掉
6.(2014·宿州模拟)下图表示一个感染HIV的人在细胞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病毒的数量、T细胞的数量、抗体的浓度
B.病毒的数量、抗体的浓度、T细胞的数量
C.抗体的浓度、病毒的数量、T细胞的数量
D.抗体的浓度、T细胞的数量、病毒的数量
7.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

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8.(2014·阜阳模拟)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

下列各项所示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B.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C.过度饥饿——胰岛素
D.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9.(2014·通化模拟)斯坦曼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而分享了诺贝尔奖。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是目前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激发T细胞应答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树突状细胞激发T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C.树突状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
D.树突状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侵入机体的抗原
10.(2014·宣城模拟)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接种卡介苗可激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显著降低肺结核的发病率。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浆细胞并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结核杆菌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或被T细胞吞噬消化
11.(2014·黄山模拟)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和高尔基体等参与
B.由图中①⑤④构成一个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突触后膜上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12.(能力挑战题)图中A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一种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图B表示这种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中的信号分子①是神经递质,它通过③血液的运输,与②受体结合,作用于靶细胞
B.若①是胰岛素,则靶细胞有可能是肝细胞,激酶激活细胞的功能是肝糖原分解
C.若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①是甲状腺激素
二、非选择题(包括2个小题,共40分)
13.(24分)(2014·太原模拟)研究发现,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可引起收缩;作用于心肌细胞,可降低收缩频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酰胆碱经神经元的突触前膜释放,进入,随后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细胞膜电位转变为,骨骼肌细胞发生兴奋而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

临床上可采用切除胸腺的方法来治疗重度肌无力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胸腺能抑制T细胞的发育,使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从而减少免疫活性物质的产生,阻碍患者免疫的应答。

(3)为了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产生不同反应是否与两种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研究人员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步骤:
①利用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作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

②将上述抗体分别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③一段时间后,用分别作用于这两种肌细胞,观察它们收缩反应变化的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骨骼肌细胞不收缩,心肌细胞,则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与心肌细胞的不同,表明乙酰胆碱作用特点与两种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

14.(16分)(2013·广东高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

(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随即通过调节,增加、减少,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若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此免疫过程。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血糖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相应的激素。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糖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外界温度过低时,机体通过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来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主要通过排汗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一般维持在正常水平。

2.【解析】选A。

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它通过脊髓等低级中枢间接控制四肢的反射活动,故A错误;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的是神经递质,故B正确;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故C正确;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D正确。

3.【解析】选D。

a点受刺激时,由于Na+内流导致该点膜外电位由正变负;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由于刺激a点后,电表①②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4.【解析】选A。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另外还需要相关神经、激素共同参与完成,故A项正确;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机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进行调节,故B项错误;消耗葡萄糖增多使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故C项错误;人体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故D项错误。

5.【解析】选B。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使血糖含量降低,故A错误;人体大量失水,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加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使排尿量减少,从而调节血浆渗透压,故B正确;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升高,以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量,故C错误;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通过与病原体结合将病原体清除掉,故D错误。

6.【解析】选B。

HIV主要侵染人体的T细胞,当人体刚感染HIV时,机体的免疫力仍发挥作用,病毒的数量短期内上升后会下降,抗体的数量增加,T细胞数量较高;当后期T细胞死亡较多时,机体的免疫力下降,抗体含量最终将降低,患病程度加重,病毒大量增殖。

7.【解析】选A。

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A项的一极在膜内,另一极在膜外,会产生电位差,形成电流,仪器指针偏转。

B、C、D三项的两极同时在膜内或同时在膜外,测不到静息电位。

【方法技巧】检测神经纤维膜电位大小的方法
(1)当检测是否发生兴奋时,电表的两个电极都应该放在神经纤维膜外或都放在膜内。

(2)当检测静息电位的大小时,需将一个电极放在膜内,另一个电极放在膜外。

(3)当检测动作电位的大小时,需将一个电极放在膜内,另一个放在膜外。

8.【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本题选项中前面的为自变量,如食物缺碘,后面的为因变量,如生长激素。

【解析】选B。

食物缺碘,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故A错误;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故B正确;过度饥饿,胰岛素分泌减少,故C错误;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基本不变,主要靠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故D错误。

9.【解析】选B。

A项正确,从图示过程看,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通过化学信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项错误,T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不能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C项正确,树突状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D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树突状细胞是目前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侵入机体的抗原。

10.【解析】选B。

卡介苗是灭活的菌体,不是小分子物质;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浆细胞并释放抗体;入侵的结核杆菌与抗体结合成沉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而非被T细胞吞噬消化。

11.【解析】选C。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③)中,它的释放是通过胞吐实现的,需要线粒体(②)、高尔基体等参与;图中①⑤④分别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完成的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12.【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神经递质存在于内环境中,但是其运输不依靠血液,只是经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

(2)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以降低血糖浓度。

【解析】选C。

图A表示激素调节,信号分子①是激素,故A错误;若①是胰岛素,则靶细胞有可能是肝细胞,激酶激活细胞的特殊功能是合成肝糖原,故B错误;若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①可能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故C正确;若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①是促甲状腺激素,故D错误。

13.【解析】(1)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膜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骨骼肌细胞发生收缩;(2)由题干可知,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

切除胸腺后,T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从而使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产生减少,阻碍患者的体液免疫应答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3)根据题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酰胆碱受体的不同。

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利用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作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分别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一段时间后再用乙酰胆碱分别作用于这两种细胞,观察这两种细胞的收缩反应,从而探究相关问题。

答案:(1)突触间隙外负内正
(2)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答“抗体”也可) 体液
(3)实验步骤:①乙酰胆碱受体③乙酰胆碱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收缩频率降低
14.【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即点S的左侧,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

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增加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减少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使体温恢复正常;另一方面通过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也增加,加快细胞代谢,使产热量增加。

(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体温升高的现象,体温的升高势必使人体内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3)当流感病毒(抗原)突破第一、二道防线后,吞噬细胞将摄取处理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与少量相应的流感病毒共同作用于B细胞,此时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与相应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相应的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同时,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并将处理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接触相应的流感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后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出入侵的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与抗体进一步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并被清除。

答案:(1)高于神经与体液产热量散热量
(2)失调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