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吴玢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妹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①,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

玢大叹服。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②,课③将士注坡跳壕④,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庥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

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注】①宵旰:天未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

②休舍:休息。

③课:督促。

④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

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

跳壕,跃过壕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飞事亲至孝________
②饰名姝遗之________
③皆重铠以习之________
④秋毫无犯________
(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②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4)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删改)【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

②钳口:闭口不言。

③可:岂,哪。

④福祚(zuó):福禄,福分。

⑤降年:上天赐予的年龄,寿命。

⑥颜、阔: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子骞,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若主纳忠谏________
②寻亦诛死________
③无为后所嗤________
④以匹夫比之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②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
②悉以咨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诵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作者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间:________
②小惠未遍遍:________
③必以信信:________
④必以情断之之:________
⑤智虽弗及及: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__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轸去楚之秦。

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


对曰:“臣愿之楚。

”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

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

楚人有两妻者,人誂①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

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

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曰‘取长者。

’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②贤相也。

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

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

’寡人遂无奈何也。

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

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③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选自《战国策》)【注】①誂:逗引,诱惑。

②昭阳:人名,楚怀王时相国。

③孝己:商朝高京武丁之子。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去楚之秦去:离开
B.请为子约车约:大约
C.则欲其为我詈人也詈:骂
D.孰视寡人曰孰:仔细地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B.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C.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D.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

②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

③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
B.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C.留二万钱/与渊明
D.渊明/不解音律
(2)解释下面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延之临去(________)
②渊明悉遣送酒家(________)
③忽值弘送酒至(________)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②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4)陶渊明对王弘的态度如何?从哪些方面可知,请概括。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家,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1)与“以中有足乐者”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
B.不以千里称也
C.不以臣卑鄙
D.自康乐以来
(2)下列画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受益匪浅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
C.非宁静无以致远无从致书以观
D.主人日再食一食或尽栗一石
(3)翻译文中三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我站在他的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理解:宋濂能成为大学问家,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请教,而且请教时非常的恭敬。

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过分放纵自己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理解:阐释了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修身养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C.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翻译:当我跟随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皮肤冻裂却不知道。

理解:写出宋濂成年之后艰难的求学之路,天气恶劣,长途跋涉,道路险阻,困难重重。

(4)《论语·学而》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教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请结合甲乙两文从治学或修身的角度谈谈对此的理解。

8.(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光.先帝遗德仿佛若有光.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悉以咨之.已而之.细柳军
D.每与.臣论此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参照示例,分析“诚”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示例:“诚宜开张圣听”中,“诚”是确实、的确的意思,强调了广开言路的必要性,引起刘禅重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诚”是确实、的确的意思,强调了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9.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宣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宣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韩、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鬼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常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乙)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英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②?今吾以美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③之可乎?贤士大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④下相国,相国酂候⑤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暑行义年⑥。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汉书》)(注)①伯:称霸,②由进:被进用。

③安利:享受太平。

④昌:人名,指周昌。

⑤酂(zàn)候:指萧何。

⑥署行义年,登记被举荐者的品行、容就和年龄。

⑦癃(lóng)身体衰弱,病情严重。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________
②性行淑均:________
③世世奉宗庙亡绝也:________
④患在人主不交故也: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两条建议。

(每空限4字)
(4)甲、乙两文在选用人才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

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

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

家贫,蓄古琴①,行吟醉卧以自娱。

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

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

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②,先生犹灌园。

”咸通末卒。

门人相与论德谋迹。

谥曰玄英先生。

古黔娄先生死③,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曰:“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

”参曰:“先生存时,食不充遏,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

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

”妻曰:“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

君馈粟三十钟④,辞不纳,是有余富也。

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

”方子,韦布之士⑤,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辛文房《唐才子传·方干》有删改)【注】①蓄:保存。

②比喻科举及第。

③黔娄:春秋时齐国的贤士。

④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⑤指平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一见干器之
②辄造主人
③门人相与论德谋迹
④不汲汲于富贵
(2)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2处)
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

②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

君馈粟三十钟,辞不纳,是有余富也。

(4)结合文章分析,方干是个怎样的人?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

”文帝曰:“法不可违。

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②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③法?”卒不许。

【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

②兆人:兆民,万民。

③亏:使……受损害。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陛下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若如公意若听茶声然(《核舟
C. 我安能亏法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 卒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4)本文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治国思想?
12.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宮中之事,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别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徳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优心如焚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临表涕零/涕泪交流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理解:请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干突出,深得刘备赞誉。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

理解: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