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学考浙江课件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 (1)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 轻 率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返回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 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 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返回
解析: “逐步的和平转变”指通过和平的方式对农业、 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答案:DBiblioteka 返回2.(2018· 绍兴学考诊断)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毛泽东曾说:“一个 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说 这话最有可能是在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C.“大跃进”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
返回
四、“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重大 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 破坏 通运输等陷入混乱 出现 1971 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要求恢复被 起色 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复苏 发展 再度 混乱 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返回
2.过渡时期总路线
时间 目的 内容 特点 1953 年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返回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 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是指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 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 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返回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
时间、地点 1956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主要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 内容 矛盾 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 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 任务 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探索
返回
[知考纲· 明考情]
返回
考点 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1.国营企业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 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 营企业,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 了基础。
返回
4.三大改造 (1)内容: 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 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返回
[知识链接]
返回
③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 按比例协调发展, 搞好综合平衡, 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④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⑤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 起来。
返回
1.(2017· 浙江 4 月学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 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 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 “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返回
3.1949 年 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指出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 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 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 国家。为此,新中国在过渡时期的实践有 ①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②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劳动竞赛 ③办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④普及人民公社提高公有化的程度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 )
返回
3.影响 (1)“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1959~1961 年,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 经济困难。 4.“八字方针” (1)1960 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1962 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 年调整任务 基本完成。
返回
2.“十年动乱”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 严重混乱。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 机遇。
返回
1956~1976 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 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 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 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 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解析:根据材料“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体现了当时 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急于求成的思想。“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 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 要产品的产量成倍、 几倍、 甚至几十倍地增长, 粮食和钢铁在“大 跃进”时期成为重要指标,这与题中描述相符,故选 C 项。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