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初一初中生物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初一初中生物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最多的生物是
A.狼B.禾本科植物C.羊D.老鼠
2.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说明农作物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空气B.阳光C.水分D.营养
3.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的是
A.青蛙捕食昆虫B.黄鼠狼吃鸡
C.松鼠吃蘑菇D.长颈鹿吃树叶
4.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B.动物和植物组成的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D.所有生物组成的
5.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
A.浮游植物B.肉食鱼类C.浮游动物D.大型鱼类
6.下列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A.动物B.病毒C.植物D.细菌
7.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D.生物圈
8.下面那项不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基本特征
A.能生长B.能繁殖后代C.能快速运动D.需要营养
9.“光对鼠妇的影响”中的变量是
A.湿度B.空气C.光照D.温度
10.夏季,草原上雨量充沛时草很茂盛,野兔数量会增加,草被吃掉过多,但过一段时间,野兔数量又会下降,草又多起来。
因为
A.草太少,野兔跑掉了B.草大量减少,野兔被饿死
C.草比原来长的快D.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
11.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B.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进行呼吸D.生长和繁殖
12.探究过程中需要
A.实验法B.观察法
C.调查法和测量法D.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13.狮子捕食斑马,其生理意义在于
A.获取营养B.强者欺凌弱者
C.游戏D.将它驱除出领地
14.完成下列活动不需要使用调查方法
A.全国人口普查B.人物外貌的描写
C.某一保健品的市场销售预测D.中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看法
15.下列叙述中,能说明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A.具有细胞结构B.能使动物和植物致病
C.能够繁殖后代D.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
16.金鱼按其形态结构特点,应归为
A.植物B.动物C.其它生物D.宠物17.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A.植物B.蝗虫C.真菌D.细菌18.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最好是
A.一只B.两只C.三只D.十只19.在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是
A.鱼类的季节性洄游B.仙人掌叶变成针刺状
C.蛾类的夜间活动D.养在小瓶中的鱼都浮向水面
20.南方的柑橘移栽到北方不易成活,主要影响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分21.在一块高粱地里直接影响高梁生长的生物因素有
A.水、空气、阳光、土壤B.蚜虫、杂草、鼠、蝗虫、鸟
C.鸟、鼠、蛇、杂草D.杂草、兔子、蚯蚓、阳光、空气、水等22.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主要是
A.骆驼刺喜欢沙土B.骆驼刺怕被风刮走
C.骆驼刺需要营养物质D.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23.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狐狸→狼→兔→草B.阳光→草→兔→细菌
C.鹰→蛇→青蛙→昆虫→草D.草→昆虫→青蛙→蛇→鹰
24.“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这句俗语揭示了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
A.合作B.竞争C.捕食D.共生
25.下列成语中,指生物能影响环境的一项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二、填空题
1.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_______,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_______。
2.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营养,这说明生物能;蚯蚓的活动过程又使得土壤空隙增多,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
3.我们通过调查一个生态系统的活动,了解到生态系统由两种成分组成:分别是:
成分,例如阳光、空气等;成分,例如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叫
做,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叫做,而像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能够把动植物的复杂有机
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它是。
4.在一定的地域内,和所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三、综合题
1.北美的凯巴森林主要由松树、冷杉和云杉构成,森林的底层还生长着多种草本植物。
森林中大约有4000多只黑尾鹿吃树叶或草本植物。
狼以黑尾鹿为食,凶狠的美洲狮常常捕猎狼和黑尾鹿。
枯枝落叶和动物残骸能被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种细菌和真菌所分解。
森林中阳光普照、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温度适宜……印第安人与各种生物在这片森林中和谐地生活着,森林里到处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1)仔细阅读上文,认真分析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填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每一成分写两项以上,必须用上文中的例子)。
(2)你能列出凯巴森林中的食物链吗?(三条以上)
a、
b、
c、
2.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湖水中的DDT相对浓度为0.5×10-6,现发现各生物体内均有不同浓度的DDT,检测结果如下:
检测的生物对象A B C D E
(1)5种生物的食物链关系可能是。
(2)从表中可以看出,生物体中DDT浓度的积累是通过这条途径来实现的,受害最严重的生物是。
四、探究题
探究(每小题2分,共10分)
回答有关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的问题: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植物类型和分布对有影响,在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空气湿度最大。
(3)为什么测量在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
响?
(4)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数据,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
这样做的理由
是:;
(5)该探究实验的结论是:。
山西初一初中生物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最多的生物是
A.狼B.禾本科植物C.羊D.老鼠
【答案】B
【解析】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植物,所以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最多的生物是禾本科植物。
2.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说明农作物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空气B.阳光C.水分D.营养
【答案】C
【解析】干旱减产,是因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水是植物生存必需的条件之一。
3.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的是
A.青蛙捕食昆虫B.黄鼠狼吃鸡
C.松鼠吃蘑菇D.长颈鹿吃树叶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答案选D。
4.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B.动物和植物组成的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D.所有生物组成的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湿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5.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
A.浮游植物B.肉食鱼类C.浮游动物D.大型鱼类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海洋中数量最多的生物,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植物,所以是浮游植物。
6.下列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A.动物B.病毒C.植物D.细菌
【答案】B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里面包裹的一小段遗传物质组成。
7.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D.生物圈
【答案】D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惟一家园。
8.下面那项不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基本特征
A.能生长B.能繁殖后代C.能快速运动D.需要营养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9.“光对鼠妇的影响”中的变量是
A.湿度B.空气C.光照D.温度
【答案】C
【解析】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的影响”,那么实验变量就为光照,应该设置两种环境,有光和无光的环境。
10.夏季,草原上雨量充沛时草很茂盛,野兔数量会增加,草被吃掉过多,但过一段时间,野兔数量又会下降,草
又多起来。
因为
A.草太少,野兔跑掉了B.草大量减少,野兔被饿死
C.草比原来长的快D.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指的是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
11.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B.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进行呼吸D.生长和繁殖
【答案】B
【解析】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因为光的刺激。
12.探究过程中需要
A.实验法B.观察法
C.调查法和测量法D.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有观察、实验、测量和调查。
13.狮子捕食斑马,其生理意义在于
A.获取营养B.强者欺凌弱者
C.游戏D.将它驱除出领地
【答案】A
【解析】狮子捕食斑马,属于取食行为,该行为的生理意义是为了获取食物。
14.完成下列活动不需要使用调查方法
A.全国人口普查B.人物外貌的描写
C.某一保健品的市场销售预测D.中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看法
【解析】人物外貌的描写不需要调查,使用的是观察。
15.下列叙述中,能说明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A.具有细胞结构B.能使动物和植物致病
C.能够繁殖后代D.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
【答案】C
【解析】因为病毒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繁殖后代,所以属于生物。
16.金鱼按其形态结构特点,应归为
A.植物B.动物C.其它生物D.宠物
【答案】B
【解析】生物根据形态结构特点,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金鱼属于动物。
17.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A.植物B.蝗虫C.真菌D.细菌
【答案】B
【解析】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18.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最好是
A.一只B.两只C.三只D.十只
【答案】D
【解析】参与实验的鼠妇数量不能太少,否则实验结果会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误差大。
19.在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是
A.鱼类的季节性洄游B.仙人掌叶变成针刺状
C.蛾类的夜间活动D.养在小瓶中的鱼都浮向水面
【答案】A
【解析】仙人掌叶变成针刺状是为了适应缺水的环境,蛾类的夜间活动是对光的适应,养在小瓶中的鱼都浮向水面是与氧气有关,鱼类的季节性洄游是与温度变化相适应。
20.南方的柑橘移栽到北方不易成活,主要影响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分
【答案】C
【解析】南方的温度适宜,而北方的温度低,所以南方的柑橘移栽到北方不易成活,说明了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21.在一块高粱地里直接影响高梁生长的生物因素有
A.水、空气、阳光、土壤B.蚜虫、杂草、鼠、蝗虫、鸟
C.鸟、鼠、蛇、杂草D.杂草、兔子、蚯蚓、阳光、空气、水等
【答案】B
【解析】水、空气、阳光、土壤等属于非生物因素,所以说影响高梁生长的生物因素有蚜虫、杂草、鼠、蝗虫、鸟。
22.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主要是
A.骆驼刺喜欢沙土B.骆驼刺怕被风刮走
C.骆驼刺需要营养物质D.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解析】荒漠中缺水,骆驼刺的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深入地下吸收水分,这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23.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狐狸→狼→兔→草B.阳光→草→兔→细菌
C.鹰→蛇→青蛙→昆虫→草D.草→昆虫→青蛙→蛇→鹰
【答案】D
【解析】食物链是以绿色植物开始的,所以本题答案选D。
24.“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这句俗语揭示了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
A.合作B.竞争C.捕食D.共生
【答案】C
【解析】大鱼以小鱼为食,小鱼以虾米为食,说明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25.下列成语中,指生物能影响环境的一项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答案】A
【解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蚂蚁能够破坏大坝,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填空题
1.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_______,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_______。
【答案】问题假设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有关知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具有较高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问题,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假设可以是正、反两个方面的,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
2.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营养,这说明生物能;蚯蚓的活动过程又使得土壤空隙增多,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
【答案】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也会适应和影响环境。
3.我们通过调查一个生态系统的活动,了解到生态系统由两种成分组成:分别是:
成分,例如阳光、空气等;成分,例如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叫
做,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叫做,而像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能够把动植物的复杂有机
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它是。
【答案】非生物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分解者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湿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部分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4.在一定的地域内,和所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答案】生物环境
【解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
三、综合题
1.北美的凯巴森林主要由松树、冷杉和云杉构成,森林的底层还生长着多种草本植物。
森林中大约有4000多只黑
尾鹿吃树叶或草本植物。
狼以黑尾鹿为食,凶狠的美洲狮常常捕猎狼和黑尾鹿。
枯枝落叶和动物残骸能被生活在
土壤中的各种细菌和真菌所分解。
森林中阳光普照、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温度适宜……印第安人与
各种生物在这片森林中和谐地生活着,森林里到处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1)仔细阅读上文,认真分析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填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每一成分写两项以上,必须
用上文中的例子)。
(2)你能列出凯巴森林中的食物链吗?(三条以上)
a、
b、
c、
【答案】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②生物部分③松树冷杉云杉草本植物④黑尾鹿美洲狮狼⑤细菌真菌
a 草本植物→黑尾鹿→狼→美洲狮
b草本植物→ 黑尾鹿→ 美洲狮
c 树→黑尾鹿→ 狼→美洲狮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湿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部分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食物链要按照“吃和被吃”的关系将被吃的生物排在前面,吃它的动
物排在后面,并在它们之间画上箭头,箭头必须指向后面的动物。
2.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湖水中的DDT相对浓度为0.5×10-6,现发现各生物体内均有不同浓度的DDT,检测结果如下:
(1)5种生物的食物链关系可能是。
(2)从表中可以看出,生物体中DDT浓度的积累是通过这条途径来实现的,受害最严重的生物
是。
【答案】(1)A→E→C→B→D(2)食物链 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食物链的有关知识,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有害物质越多的排在食物链越后面,有害物质越是的排在食物链的越前面,所以可写出食物链A→E→C→B→D。
四、探究题
探究(每小题2分,共10分)
回答有关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的问题: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植物类型和分布对有影响,在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空气湿度最大。
(3)为什么测量在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
响?
(4)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数据,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
这样做的理由
是:;
(5)该探究实验的结论是:。
【答案】(1)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吗?(2)空气湿度茂密的灌木丛裸地
(3)这三处的植物密度不同(4)减小误差,避免结果具有偶然性(5)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
实验常常要重复多次,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