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望族——崔氏家族七代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泉望族——崔氏家族七代考
崔氏家族,从明洪武九年(1379年)到酒泉,经历了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朝代,620年历史。

繁衍子孙21代,唯生活在明代的七代人功名显赫令人景仰,特别是二世纪到六世五代忠烈功德昭著。

内中有为国捐躯的百户长;有几名肃州卫指挥佥事;有百户长升迁的游击将军;有百户长升迁的肃州参将;有由试百户升迁的总兵;有两名被朝廷追赠的大将军;有四名追赠的太夫人;一名骠骑将军、荣禄大夫。

为此,自明代始,崔氏即为酒泉望族。

一、崔氏家族的始祖崔升
崔升,“原籍青州府(今山东省)乐安县”。

“洪武九年谪戍肃州入籍,娶妻王氏,生一子逵”(见《家谱》)。

从中看出,崔升本人因过失被贬到了边关肃州。

明、清军政职官因过失被降职流放边远郡州的,史书中屡见不鲜。

可以断定,崔升被贬前在青州成任职的地方,官职至少在千户长之上。

二、崔升居住地和后代散居地
崔升娶妻生子,住在酒泉西洞滚坝村崔家庄。

崔家二世至五世均系单传,到六世纪兄弟三人。

长房崔廷威生六子;二房崔廷武生二子;三房崔廷振生九子。

依此可知,文殊乡塔尔湾村崔家南庄、金佛寺镇
红寺村崔家庄和上二截村崔家上庄、总寨镇西店村崔家庄居住的崔氏后代均系崔门六世以后的子孙。

他们居住的地点均与当时的军事要地塔尔湾堡、三奇堡(乱古堆堡)、总寨堡(永定堡)、金佛寺堡、红寺堡不无关系。

明弘治年间(1496年),在肃州境内加固的十大军事要塞是嘉峪关堡、新地堡、下古城堡、临水堡、三奇堡、总寨堡、清水堡、下河清堡、金佛寺堡、塔尔湾堡。

因为五世崔麒曾任肃州卫守备、参将,其次子崔廷武曾任肃州卫指挥佥事,所以他们有财力、权力选择较好的地方安排后代居住。

三、崔氏茔地建扎的时间
据《家谱》记载,崔家坟茔地在酒泉“城东一里清泉寺”旁(清泉寺也称清龙寺,因傍清水河、邻古酒泉而得名,后毁于战乱),现酒泉公园大门东南三百米处即是其址。

主坟茔地碑文曰:“崔门堂中三代亲父母之神位”。

依此推论,崔家坟是四世崔堂主持建扎的。

崔堂本人“袭授指挥佥事”。

明代肃州卫不设州、县,由甘肃行省按察使司(治张掖)、甘肃道委派副使分巡,称之为肃州分巡道副使(一般由参将兼任),设道台衙门。

肃州卫不领州县,军政合署,甘肃道还委派指挥使司一名,指挥佥事一名,全称为“指挥佥书判官厅公事”,崔堂即任此职。

设有边境防务的州佥事叫州判,职掌协理州政,总管文牍,属军政三把手。

参将、游击等武官只负责边防军务。

崔堂在嘉靖初年还健在,所以崔家坟建扎的时间应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或更早几年。

至于解放前崔家坟中所立的石碑“大明护国大将军崔堂”、“大明骠骑在将军崔麒”,都是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朝廷追赠后立的。

其因是崔麒第三子崔廷振官拜“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封骠骑将军”、“授荣禄大夫”、“署九门提督”、“加升右军都督俸”所致。

崔廷振逝世后封为“大明政国大将军”灵柩归葬祖坟。

崔坟中那座最大的石碑即为此人墓碑。

四、崔氏门中的荣耀——七代祖先效忠谱
始祖崔升:山东青州乐安县人。

洪武九年谪戍肃州,任百户长,娶妻王氏,生子逵。

二世崔逵:“承父志,袭百户。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随都指挥使刘兴、指挥使胡麒”“增授临水堡”,“追鞑靼于永胜墩阵亡,全军覆没,壮烈殉国(永胜墩即闇门墩,在临水堡北10里)”入肃州忠勇祠。

生子崔涌。

三世崔勇:“袭授百户,历升至指挥佥事,生子崔堂”。

四世崔堂:袭授指挥佥事,“万万四十五年(1617年)追赠护国大将军、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妻钱氏,追赠太夫人。

生子麒”。

五世崔麒:“嘉靖年间,袭授指挥佥事”。

嘉靖十三年(1534年)“升肃州卫守备,后升肃州卫参将”,“历升延绥副总兵”。

此公在肃州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体恤百姓疾苦,参加过无数次抗击外族入侵的征战,身先士卒。

曾在“嘉靖年间,以参将身份率领将士将观山口内的楚坝桥斩断御敌”。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沙子坝东延七十余里,中下游中小坝甚多,若遇河水微细,远田常旱。

他见坝内树根盘结,水道不通,遂捐已地,别挑五十余丈,以避旧坝。

阔一丈五尺,深三尺。

亦曹赟修”。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以季子总成,追赠骠骑大将军、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入乡贤祠”。

“娶妻石氏、冯氏、徐氏,俱封太夫人。

生三子,廷威、廷武、廷振”。

“徐氏,崔麒妻。

夫亡,守节五十余年,乡举节操”。

六世“崔廷威:行一。

自力战功,授副千户,历升宁夏平虏参将。

娶妻王氏。

生六子环、瑜、琨、玳、珍、珩。


“崔廷武:行二。

升授指挥佥事。

娶妻朱氏。

生二子璋、珠。


“崔廷振:行三。

由试百户授指挥佥事;历升总兵(镇守临巩);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封骠骑将军;授荣禄大夫;署九门(北京城正阳、崇文、安定、德胜、东直、朝阳、阜城、西直、宣武九门)提督;加升右军都督俸”。

“入名宦祠;入乡贤祠。

娶妻李氏。

生九子珮、琯、琰、瑢、璇、瑞、璇、琮。

”他们均移居北京,
在酒泉无后人。

七世崔环:父廷威。

行一,官至守备、参将。

崔璋:父廷威。

行一,官至镇夷堡游击。

(注:明代武官阶为:
总兵副将)、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

总兵在朝廷遣将出征时授以将军印始为统帅。


以上崔氏七代祖宗陪明王朝走完始终。

七代十人,不管职位高低,均为边防安宁、百姓乐业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五、崔氏后世赘述
在此后清五朝的二百七十七年中,崔氏门中子孙再也没有袭授官职、显宗耀祖的机会。

从第八世始,生活在酒泉的又七代人,最大也不过出了几具百户长而已,代代务农。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酒泉文殊乡塔尔湾村崔家第十五代子孙崔崇桂先生出生。

他幼年就读于私塾,长于国史。

民国三年(1914年)授业于酒泉宿学郭敬儒先生门下,因品学兼优,倍受郭公青睐提携。

民国六年(1917年)赴京就读于北京高师讲习科。

次年返乡,协助筹建酒泉师范。

1923年到1932年为酒泉师范第二任校长。

1937年出任金塔县县长半年。

40年代后期任甘肃省参议、河西水利专员,1948年被选为“国大”代表赴南京参加国民代表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甘肃省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3年在兰州去世,享年63岁,灵柩归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