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 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 I 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题,每题 2 分,满分5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西周为稳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次序而全力推行宗法制。
对此,以下相关宗法制的表述正确
的是()
A. 推行长子继承制度
B.宗子掌握主祭先人的特权
C.取销了世卿世禄的特权
D.以“授民授疆土”为中心
2.梭伦改革促使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下不属于这场改革内容的是
()
A. 公布解负令 , 解放债务奴隶
B.为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按年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D.建立雅典最高法院受理公民投诉
3.周人认为“追孝”“ 享孝”先人,能够祈福长寿,井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
“事生”,不单要孝敬父亲母亲、祖父亲母亲,还要孝敬宗室、宗庙等。
这反应出周朝()A. 伦理政治的建构 B.宗法看法的淡化
C. 神权政治的增强
D.君主专制的增强
4.秦一致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区分行政区。
赵佗任
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
赵佗、任嚣()
A.按期朝觐秦始皇
B.主要负责将地方
财政运送中央
C. 按受秦始皇委任
D.辅助秦始皇办理
中央政务
5.有人将秦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归纳为:“法律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皇权至高无上
B.宰相独揽大权
C.秦律严格精密
D.郡县长官世袭
6. 为了保护社会的正义公正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正义、公正,追求文明社会的和睦发展,人
类创建了法律。
被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的法典是()
A. 中国的《秦律》
B.古罗马《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 《法公民法典》
D.英国的《大宪章》
7. 北宋早期,履行督查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极少波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开战于廷”。
这类现象实质上反应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君主专制获得进一步的增强
C.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D.督查官员与宰相权益基本平等
8.在某一学校的一节历史讲堂上,学生这样表演皇帝办理朝政的情形:
①“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办理建议。
皇帝不过听取三人的状况报告,当建议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求。
②皇帝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而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查。
门下省官员仔细审查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
帝略作改正。
当门下省再次审查通事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类型交给六部中的
一个部去办理。
剧本①、②分别反应的状况最主要代表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官制?()
A.秦代、汉朝
B.元代、唐代
C. 汉朝、宋代
D.秦代、唐代
9.《明史·陈循传》中载:“帝〔明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文渊阁大学士
陈循)及高谷(大学士)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鎡半之。
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
(而遵旨票拟)”。
这反应此时()
A.内阁已成为影响皇帝的决议机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巅峰
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D.官僚制度对君主权益有必定的拘束
10. 明清期间的内阁与军机处的同样点不包含()
A. 都是取销丞相制度后设置的中枢辅政机构
B.都表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都遇到司礼的督和制
11.柏拉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一种令人意的无政府状的花哨的
管理形式。
在种制度下不加区地把一种同样予全部人,不论他是不是同样者。
”在柏拉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
A. 是同样公正的民主
B.有益于公众直接参加管理国家
C. 是于泛的民主
D.体了人民主、番而治
12.古法学家西塞:“ 我国家⋯⋯你会全部都依照和法律的定而
运。
”其言体()
A. 人人同样的原
B.法律奴隶主利益
C.法律至上的原
D.奴隶有参加拟订法律
13.18 世,在平时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拥有被咨、支持和敬告;英王(女
王)作英邦首,起着系英邦的作用。
作国家的象征,英王能够在国
家、解治内部矛盾等方面作用,或就内政、外交供给可参照的意;
在特别状况下,也能够履行法予的某些力。
表示英国()
A.君主立遇到损坏
B.内未能阻挡国王
C.内政外交大依旧国王所控制
D.国王依旧保存某些名力
14.“此中有封建主的堡、教堂、奴的草屋,有匠、木匠房、酒肆等各样手工作坊,有牲口
圈、磨坊、菜园、池塘、林、草地”。
文中描绘的情形最有可能出于
()
A. 中世的西欧
B.两晋期的中国
C.古典期的希腊
D.工革命的英国
15.“1919 年 7 月俄政府公然宣言,愿意救助中国脱外国迫,再次表示除过去沙俄与中国所
密,放弃庚子款,放弃全部在益⋯⋯俄的一做法中国激知
分子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俄之甚上。
”“ 俄之”的表是()A. 五四运的爆 B.三大政策
1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后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建立各州享有同样表决权的参议
建立一个按人口比率分派表建立一个各州不论大小有同
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
决权的国会等表决权的国会
议院
最后方案的形成过程表现了()
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表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益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体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重点举措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世界通史》中说:“从世界史的看法来看,美国革命之因此重要并
不是由于它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由于它创建了一个新的、不一样种类的国家”。
“新
的、不一样种类的国家”指的是()
A.挣脱殖民统治,成立了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
B.两党竞选,确定了现代典型的两党制
C.实现主权在民,确定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D.实践启发思想,成立了总统共和制
18.法国在其大革命以后的几十年间,政治斗争强烈,政体屡次更迭,但经济却在不停发展。
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政局动乱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法国的共和之路特别困难和波折
C. 法国的共和政体渐渐获得了稳固
D.法国整体上适应了现代化的潮流
19.《 1873 清廷礼崩乐坏元年》指出,“ 1858 年《天津合约》署名之际,咸丰皇帝还朝思暮想:
‘全部膜拜礼仪,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属’。
他担忧的是 : 一旦同意西方使节以西
礼取代膜拜勤见,天子颜面尽失,将‘何认为天下共主’?”这反应出清代统治者()A. 防备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 B.还没有有近代国际意识
C.履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D.国家主权看法较淡漠
20.1875 年,公民议会不过以一票的多半经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进而使法国共和政体
在法律上得以确定。
法国共和政体最后得以确定主假如()
A.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定结果
B.共和派与保皇派互相妥协的结果
C.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定结果
D.君主制已经不合适法国的国情
21.以下图片反应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找寻“出路”的轨迹,准时间先后摆列正确的选项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22.在毛泽东同志人生革命征程中,留下很多壮丽诗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整理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与上边诗句反应同一历史内容的是()
A.“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B.“更喜岷山千里雪,全军事后尽开颜”
C.“不到长城非豪杰,屈指行程二万”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3.《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
它所“资取”的要旨是“因
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依据本国国情,不失机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
但《资政新篇》并无在军民中惹起踊跃的反应,这主假如由于()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切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向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认识浅薄
C.其主张未能表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梦想和要求
D.当时中国缺少进行重要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24.罗尔纲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份大纲性文件,一份是《太平诏书》,一份是《天朝田亩
制度》”,后者“是一个进步的农民革命大纲”。
这一大纲()
A.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B.切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标记中国农民运动的最巅峰
D.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诉求
25.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
省之民犹不知痛痒,何尝稍改其固执猖狂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熟睡之声乃渐惊起。
”可见,梁启超认为()
B.展是民族意提高的关
C.中国的公民素亟待提高
D.广大公众行革火烧眉毛
第II 卷非(共 50 分)
二、非(本大共 3 小,分50 分。
)
26.( 12 分)以下资料 :
资料一宣末年 , 公民革命革到了州, 清廷在江的最高行政官程德全也起来革命了。
他命衙役准了一根的竹竿, 到大堂屋檐下, 手起竿 , 挑落了几檐瓦。
巡衙前,立刻挂起了“民国政府江都督府”的招牌。
程德全宣告, 革命成功 ! 清廷江巡大人,立成了民国的督。
资料二1924 年初 , 中山在《中国公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 “革命号成功 , 而革命政府所能表者, 民族解放主。
曾几何 , 己情所迫, 不得已而
与反革命的制妥。
此种妥 , 接与帝国主相和, 遂革命第一次失之根源。
”
回答 :
(1) 资料一反应了辛亥革命的一个什么象?
(2)资料二中中山“ 情所迫 , 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制妥” , 合所学知解当的“情”。
(3)依据资料二剖析 , 中山“革命第一次失之本源”是什么。
一在旧三民主中有何体 ?
27. ( 18 分)以下资料:
资料一伯利克里道:“我的政治制度之因此被称民主政治,是因政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在少量
人手中。
解决个人争的候,毎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同样的;⋯⋯在我的
个人生活中,我是自由和恕的;但在公家的事中,我恪守纪律。
是因种法律
使我心服。
”
——修昔底得《伯奔尼撒争史》
资料二一个人担当公先于别人的候,所考的不是他是不是某一个特别的成
,而是他能否拥有真实的才能⋯⋯一个不关怀政治的人,我不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亊
的人,而他根本没有亊。
——伯利克里在亡将士葬礼上的演
资料三法国代自由主思想家斯当价雅典的民主:“古代人的目是在有同样祖国的公民中分享社会力,就是他所称的自由。
而代人的目是享受有保障的个人快;他把些个人快的制度保障称作自由。
”
资料四格拉底批评:“(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点)在于它把力交全部的公民,不
需要国家管理者拥有,不要求他拥有真知灼。
一个国家当由既有知又有道
德的人去治理,治者不是有王芴的人,不是有时中的人,不是攫取富的人,不是使用大的人,而是有治知的人。
” 里士多德批雅典和斯巴达的政府:“一个常常指派它所的各邦老百姓政体,另一个就其力所及而立寡政体,两邦都只本邦的利益而忽各属邦的公益。
”
回答:
(1)依据资料一、二伯利克里述的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理解“政在全体公
民手中,而不是在少量人手中” 句?
(2)资料三稚典民主的价姓否合适?什么?
(3)格拉底批评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立足点是什么?依照资料三、四并合所学知,
要指出雅典民主制的限制性。
28.( 20 分)以下资料:
资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合通,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画,于事便,方可奏
行。
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
月,以致累年,乖既多,不亡何待!
——《政要·政体》
资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唐、宋因之,有相,然其所用者多有小人
乱政。
我朝相,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相互不敢相,事皆朝廷之,因此当。
——《明史事本末》
资料三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表示
回答:
(1)据资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见解有何不一样?各是如何做的?(2)综合资料一、二,比较唐代、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3)据资料三指出,唐太宗假如欲命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行的是哪个职能部门?资料二中的这类制度有何影响?唐代的中书省与元代时的中书省任职能上有何差别?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参照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题,每题 2 分,满分5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B
2.B
3.A
4.C
5.A
6.B
7.B
8.D
9.D 10.D 11.C 12.C 13.D
14.A 15.B 16.C 17.D 18.D 19.B 20.A 21.B 22.A 23.C 24.C 25.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满分50 分。
)
26.(1)很多封建官僚谋利革命, 革命阵营内部潜藏着危机。
(2分)
(2)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强攻汉口、汉阳 , 一面向南京暂时政府提出讲和 ; 列强以军事威迫、外交孤立、经济封闭为手段 , 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 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 , 趁机攻击革命党人。
( 6 分)
(3)孙中山认为失败的本源在于反帝反封建不完全。
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虽有反帝的意
愿, 但未能直接提出反帝 ; 民生主义没有完全取销封建土地全部制。
(4 分)
27. ( 1)①主要特点:人民主权、法律眼古人人同样、轮流而治、政治为本、城邦至上。
(4分)
②雅典名义是推行民主政治,但对参政的公民也有一些性别、年纪上的限制,再加上经济的不一样样和地理要素的影响,真实参政的不过少量人。
因此他的话名过其实,是溢美之词。
( 4分)
(2)合适。
由于雅典的民主与现代民主不一样,享有民主权益的不过是城邦男性公民( 2 分)(3)立足点:水平不一样的人享有同样的国家管理权,不利于国家管理。
(2 分)
限制性①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民主、男权民主。
②不霈要国家管理者拥有专长。
③简单致使无政府状态及亊实上的不一样样。
(6 分)
28.(1) 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益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防止因君主决议失误而亡国。
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抉择。
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混乱的本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
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
(8 分)(2) 同:最高决议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听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助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
相对峙,从制度上取销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威望。
(6 分)
(3)工部。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
唐代的中书省是决议机构,掌政令的起草和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