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套试卷┃2018年遂宁市中考化学3月质量监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有关气体的制取、收集和检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可用甲装置来制取氧气B.乙装置可用来制取、检验二氧化碳
C.收集氢气可用丙装置D.丁装置可用来收集氧气
【答案】C
【解析】A、气的制取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气体的方法,属于“固体和固体加热”的类型,所以甲中的装置可以,正确;B、二氧化碳的制取用碳酸盐和酸反应,属于“固体和液体不用加热”的类型,二氧化碳的检验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所以乙中的装置可以,正确;C、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的收集是用排水法或者向上排空气法,丙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是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的,所以丙中的装置可以,正确;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所以丁中的装置不可以,错误;故选:D。
2.下列事实能用同一原理进行解释的是
A.金和铝在空气中都不易被腐蚀
B.实验室收集CO2和O2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实验室和工业上都可用石灰石制二氧化碳
D.在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和投入活性炭都能使溶液褪色
【答案】B
【解析】A、金由于本身性质稳定不易被腐蚀,而铝本身活泼很容易和空气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阻止了内部的铝和氧气的接触,从而不易被腐蚀,原理不同,故选项错误;B、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和氧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都是因为其密度大于空气,原理相同,故选项正确;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大理石或者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得到,是借助复分解反应;而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时煅烧石灰石,是分解反应,反应原理和类型都不相同,故选项错误;D、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是反应而导致氢氧化钠被消耗而褪色,是化学变化;投入活性炭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是物理变化,原理不同,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重铬酸钾(K2Cr2O7)可用于测定酒精(C2H5OH)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C2H5OH)属于有机化合物B.重铬酸钾(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7
C.C2H5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g D.C2H5OH中C、H、O元素质量比为2:6:1
【答案】A
【解析】A.酒精(C2H5OH)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正确;
B.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错误;
C.C2H5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6=46,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D.乙醇(C2H5OH)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2:3:8,故错误。
故选:A。
4.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大
C.M点表示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t2℃时,将55g的a物质放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55g溶液
【答案】D
【解析】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大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M点表示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因为M是它们的交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t2℃时,将55g的a物质放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50g+100g=150g,155g溶液错误,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一定温度下,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A.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B.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C.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D.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答案】D
【解析】对于有颜色的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溶液的颜色就相同。
【详解】A、加入水溶剂增多,一开始溶液饱和,加入一定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说明溶液仍然饱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所以溶液颜色不变,选项A不正确;
B、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溶解度就不变,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说明溶液仍然饱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所以溶液颜色不变,选项B不正确;
C、加入一定量的水有部分晶体溶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溶液仍然饱和,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液颜色是不变的,选项C不正确;
D、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溶解度就不变,加入一定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说明溶液仍然饱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所以溶液颜色不变,选项D正确。
故选D。
6.每年5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分的疱疹。
治疗手足口病的常用药物是阿昔洛韦(化学式为:C8H11N5O3)。
下列有关阿昔洛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阿昔洛韦属于有机化合物
B.阿昔洛韦中C、H、N、O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8:11:5:3
C.阿昔洛韦的相对分子质量225
D.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
【答案】B
【解析】A、阿昔洛韦有唯一的化学式(C8H11N5O3)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阿昔洛韦中
C、H、N、O四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8:11:5:3,质量比为(8×12):11:(5×14):(3×16)=96:11:70:48;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阿昔洛韦的相对分子质量(8×12)+11+(5×14)+(3×16)=225;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该物质中的一个分子中含有原子数为8+11+5+3=27;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3Fe+2O2点燃
Fe3O4
B.H2CO3=H2O+CO2↑
C.Mg(OH)2+2HNO3=Mg(NO3)2+2H2O
D.2C2H2+5O2点燃
2H2O+4CO2
【答案】C
【解析】A、3Fe+2O2点燃
Fe3O4,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
项错误;
B、H2CO3=H2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C、Mg(OH)2+2HNO3=Mg(NO3)2+2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正确;
D、2C2H2+5O2点燃
2H2O+4CO2,该反应的反应物中氧气是单质,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错误,故选C。
8.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工业上通过以下反应将自然界的二氧化硅(SiO2)转化为硅:2
SiO+2C=Si+2CO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硅发生了氧化反应
B.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硅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被还原,是氧化剂,所以二氧化硅发生了还原反应,故A错误;
B、碳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被氧化,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故B错误;
C、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9.小陈在探究氯化钙的性质,进行图甲所示的实验。
试验后,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中实验仪器操作无误
B.图乙中d﹣m段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
C.图乙中m﹣n段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D.图乙中n 点之后溶液中的溶质有Na2CO3和NaCl
【答案】D
【解析】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选项A不正确。
B、由溶液pH 的变化图,d﹣mpH增大,发生的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d﹣m 断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选项B不正确。
C、由溶液pH 的变化图,m﹣n pH不变,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过程中没有气泡产生,选项C不正确。
D、图乙中n 点之后溶液中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溶质有Na2CO3和NaCl,选项D正确。
故选:D。
10.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燃烧B.酒精挥发C.矿石粉碎D.铁丝弯曲
【答案】A
【解析】A、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矿石粉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铁丝弯曲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1.下列各项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陶瓷、玻璃、塑料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石墨、纯净水、铁丝都是导体
C.干冰、生石灰、液氮都是氧化物
D.不锈钢、石灰水、盐酸都属于混合物
【答案】D
【解析】A、塑料属于合成材料,陶瓷、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纯净水几乎不导电,不能作导体,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液氮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不锈钢是由铁、碳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石灰水是由水和氢氧化钙组成的混合物,盐酸是由氯化氢和水组成的混合物,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
12.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固体,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U形管内液面a低于b,不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A.生石灰和水B.铁粉和稀盐酸
C.硝酸铵和水D.氢氧化钠和水
【答案】C
【解析】若U形管内液面a低于b,则广口瓶内应该放出气体或放热,由于产生气体和放热均使瓶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导致液面a低于b,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符合实验现象;
B、铁粉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并放出大量的热,符合实验现象;
C、硝酸铵和水溶解,吸热,不符合实验现象;
D、氢氧化钠和水溶液,放出大量的人,符合实验现象。
故选C
【点睛】
易错点:溶解过程中,也伴随着能量的转化,需要牢记的有氢氧化钠溶解放热,硝酸铵溶解吸热,氯化钠溶解温度变化不大。
二、填空题
1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我们用的牙膏当中有一种预防龋齿的物质叫氟化钠(NaF),它与氯化钠一样都是由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氟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氟原子容易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答案】离子非金属得到
【解析】金属元素通常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非金属元素通常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详解】氟化钠和氯化钠都是由离子构成的。
由图可见氟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形成阴离子,由偏旁可知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点睛】
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14.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可以作为溶质的是__________。
A 只有固体
B 只有液体
C 只有气体
D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温度下降。
这种物质可能是___。
A 氯化钠
B 硝酸铵
C 氢氧化钠
D 蔗糖下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将一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除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使其达到饱和外,还可采取的方法__________。
②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的顺序为
___________。
③t3℃时,取甲、乙两物质配制溶液。
序号 a b c d e
固体种类甲甲甲乙乙
甲固体的质量
30 60 90 30 60
/g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00
I.关于a~e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
II.下列关于a~e所得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b溶液恒温蒸发25g水后,与c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e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 将a、d溶液降温至t1℃,均有晶体析出
D c溶液恒温蒸发溶剂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答案】D B 升高温度至有固体析出丙>乙>甲ce CD
【解析】(1)溶质既可以是固态,如氯化钠水溶液中溶质氯化钠是固体;也可以是液态,如酒精的水溶液中溶质酒精是液态;还可以是气态,如盐酸溶液中的溶质氯化氢气体;故选D;
(2)A、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铵溶于水温度明显降低,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明显升高,不符合题意;
D、蔗糖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①根据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一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除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使其达到饱和外,还可采取的方法是:升高温度至有固体析出;
②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丙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升高而减小,t3℃时饱和溶液中溶剂量的大小关系是丙>乙>甲,溶液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降温到t1℃时,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丙,则析出溶质质量大小关系是甲>乙>丙(丙中无固体析出),则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的顺序为丙>乙>甲,故填:丙>乙>甲;
③Ⅰ:t3℃时,甲的溶解度是80g,即t3℃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80g甲物质,溶液就达到饱和状态,由此可见abc中只有c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又知t3℃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60g,t3℃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乙物质,溶液就达到饱和状态,由此可见de中只有e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属于饱和溶液的故填ce;
ⅡA、由上分析可知b溶液是t3℃时甲的不饱和溶液,c溶液溶是t3℃时甲的饱和溶液,将b溶液恒温蒸发25g水后,溶液恰好变为饱和溶液,即t3℃时,75g水中最多溶解60g甲物质,则与c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不符合题意;
B、由上分析可知,t3℃时e溶液恰好达到饱和,溶液的的溶质质量分数=
60g
100g+60g
×100%=37.5%,故
不符合题意;
C、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5g,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35g,将a、d溶液降温至t1℃时得到的分别是甲、乙的不饱和溶液,均没有晶体析出,故符合题意;
D、c溶液是t3℃时甲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符合题意;
故填CD。
【点睛】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二者的区别是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
15.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写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①H2__________________②Cu2+______________③+2Ca O____________
⑵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五氧化二磷______②硝酸银_______
⑶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属于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答案】1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1个铜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 P2O5AgNO3非金属
【解析】⑴①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该原子的个数,H2中“2”的含义是:1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②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Cu2+中“2”的含义
是:1个铜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③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2
Ca O中“2”的含义是: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
⑵①化学式的书写与读法顺序是相反的,而且几某化几某的读法告诉了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因此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是:P2O5;②硝酸银是盐,是由银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的,根据银显+1价,硝酸根显-1价,硝酸银的化学式是:AgNO3。
⑶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因此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16.如图是炼铁高炉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与此有关的问题。
(1)炼铁的反应原理是用CO还原氧化铁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
(2)在炼铁原料中使用焦炭的目的是_____(答一点)。
(3)铁及铁合金在空气中存放时易生锈,铁生锈与空气中的_____有关。
用硝酸盐_____(填化学式)溶液可以一次性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答案】Fe2O3+3CO 高温
2Fe+3CO2作燃料(或制取还原剂一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Cu(NO3)2
【解析】(1)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 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2O 3+3CO 高温2Fe+3CO 2。
(2)焦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以提供炼铁所需要的温度;高温下焦炭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为炼铁提供还原剂;
(3)铁生锈,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规律: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选用硝酸酮,因铁和硝酸酮溶液能反应置换出铜,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铜的后面,不能和硝酸酮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铜;可以一次性验证Fe 、Cu 、 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点睛】
铁生锈,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三、实验题
1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实验室内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三位同学分别选择了三类不同的物质进行实验
①观察到甲实验_____的现象,证明样品已变质。
②写出进行乙实验时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请你在丙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已经变质的样品中还含有氢氧化钠。
_____。
④由上述实验可知,氢氧化钠必须_____保存。
【答案】有气泡产生 2323Na CO Ca(OH)CaCO 2NaOH +=↓+ 在丙溶液中继续滴加氯化钙溶液直至过量,过滤,将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则变质的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密封
【解析】①观察到甲实验有气泡产生的现象,证明样品已变质。
②写出进行乙实验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 2CO 3+Ca (OH )2═CaCO 3↓+2NaOH 。
③
在丙溶液中继续滴加氯化钙溶液直至过量,过滤,将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变质的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④由上述实验可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故填:①有气泡产生;②Na 2CO 3+Ca (OH )2═CaCO 3↓+2NaOH ;③在丙溶液中继续滴加氯化钙溶液直至过量,过滤,将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则变质的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④密封。
18.实验室可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CO ,然后用CO 还原Fe 2O 3并检验气体产物。
已知CO 发生装置中的反应为22422H C O ()H O CO CO +↑+↑∆
浓硫酸草酸。
(1)写出D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从环保角度考虑,还需对以上装置进行改进请简述改进措施________。
(3)装置B 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
【答案】23
23CO+Fe O 2Fe+3CO 高温 在E 装置管口处添加一个点燃的酒精灯 检验二氧化碳是
否完全被除去
【解析】(1)D 装置中发生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323CO+Fe O 2Fe+3CO 高温。
(2)没有参与反应的一氧化碳会排放与空气中,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大气,所以从环保角度考虑,在E 装置管口处添加一个点燃的酒精灯,把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3)因为一氧化碳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在装置A 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而装置B 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完全被除去。
【点睛】 这种多个装置连接进行制气和验证气体的性质实验中,一般连接顺序是选除杂质后干燥。
四、计算题
19.我省某工厂用石灰石泥浆吸收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可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CaCO 3+O 2+2SO 2 高温2CaSO 4+2CO 2。
若用6.25t 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配成泥浆,理论上碳酸钙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t )
【答案】3.2t
【解析】设理论上碳酸钙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高温
2CaCO+O+2SO2CaSO+2CO
32242 200128
6.25t80%x
⨯
200128
=
⨯
6.25t80%x
x=3.2t
答:理论上碳酸钙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3.2t。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石灰、烧碱、浓硫酸都可用作干燥剂
B.CH4、C2H5OH、CH3COOH都属于有机物
C.维生素主要是调节人体内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如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D.KNO3、NH4H2PO4、CO(NH2)2都属于复合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复合肥料指含N、P、K三种元素的两种或三种的肥料。
CO(NH2)2中只含有N元素,属于氮肥,D错误。
考点:分类法。
2.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用活性炭微防毒面
具
B我国古代的书法字画能保存
很长时间不变色
C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
液有晶体析出
D探究氯化钠溶液
的导电性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A、防毒面具防毒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我国古代的书法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故正确;
C、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D、氯化钠溶液导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
序号物质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H2HC1 通过足量的AgNO3溶液,干燥
B NaNO3溶液Na2SO4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HCl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氢气不与硝酸银反应,故干燥后可得到纯净的氢气,符合题意;
B、硝酸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虽然除去了硫酸钠,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钡,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和碳酸钠均能溶于水,故无法通过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除杂,不符合题意;
D、三氧化二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但是铁也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虽然除去了三氧化二铁,但是也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不减(不能将原物质反应掉)、不繁(整个过程不繁琐)。
4.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沉淀中滴加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由此推断白色固体中
A.可能存在NaOH B.可能存在Na2SO4
C.肯定不存在BaCl2D.肯定只存在Na2CO3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白色沉淀中滴加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说明沉淀是碳酸钡,原混合物中一定有碳酸钠、氯化钡,一定没有硫酸钠,可能有氢氧化钠。
【详解】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白色沉淀中滴加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说明沉淀是碳酸钡,原混合物中一定有碳酸钠、氯化钡,一定没有硫酸钠,可能有氢氧化钠;
A、根据分析可知,可能有氢氧化钠,故选项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一定没有硫酸钠,不是可能,故选项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一定有氯化钡,故选项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一定有碳酸钠和氯化钡,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且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的是
A.CO2和NaOH溶液
B.稀盐酸和Ca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