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_城市地理求索_周一星自选集_读后感及其他_汤茂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6期2011年06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6June,2011
①Michael N.Solem,and K.E.Foote.Concerns,Attitudes,and Abilities of Early-Career Geography Faculty.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2006,30(2):199-234.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4,94(4):
889-912.
②美国地理学者1992年出版的《地理学的内部世界》就是专门论述这方面的文集,对培养年轻学者应当特别有用。

有的大学地理系甚至还
专门开设有关课程,以便研究生尽早了解学术界的运作,从而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

③PHG2009年第一期就专门讨论世界各国各地区地理专著(research monographs)出版情况及其在学术评鉴中的地位衰落问题。

但根据相关
作者的论说,并不能得出世界所有地方都是地理学专著衰落,期刊论文日益重要;分支学科之间也存在差别,历史地理一般就比较重视专著。

④我国学术界很多人在书中虽然说欢迎批评指正,如今这实际上几乎仅仅是一种客套用语。

书评只能说好话,不能有质疑乃至批评的话,
否则就是跟作者过不去。

这可能表明我们的学术界还缺乏起码的知识生产条件。

这也是学人们不愿意写书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到周老师在《文集》228页就林初昇对其专著《城市地理学》所作书评的说明中,知道周老师不是这样的人,是赞成西方式书评的,所以我才愿意写这篇读后感。

766-768页
相看两不厌
——《城市地理求索——周一星自选集》读后感及其他
汤茂林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
2010年上半年,我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的书《城市地理求索——周一星自选集》(以下简称《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

尽管其中的大部分文章以前都认真读过,但这次读后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更深刻地感觉到了研究深入、态度坦诚、人情温暖、富于启发。

因而我这篇读后感就大致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写,但并不想写成一个全面性的评述,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考张天新已经发表的书评[1],以及早年林初昇和孟延春分别对周老师的专著《城市地理学》(商务版)和著述进行的全面学术评论[2-3]。

哈维的两本新著《新自由主义简史》和《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中文版(分别是上海译文版和上海人民版)于2010年底面世,我即购来阅读,不禁感慨万千。

同样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哈维等国外学者的研究明显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人,其活动、想法、思考跃然纸上,而且时时围绕当下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而我们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则只有“物”,见不到人及其想法和感知,而且以此来表明所谓的客观性,西方那种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研究景观在我们这里付之阙如。

其实,西方地理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证主义的这种所谓客观性早已被后起的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地理学家所批判,得出并不存在实证主义所声称的那种客观性[4]。

而国内研究仍沿袭成规。

但周老师的文集是个例外,从中可以看到人、人情和学术的薪火相传,与以往论文集有所不同。

在读周老师的文集前,也曾购买几本论文集,作为文章重要组成部分的参考文献还常常因各种理由而删除,只留下所谓的精华。

对出版界的这种做法,笔者不以为然。

笔者的看法主要源自自己20世纪90年代以降阅读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以下简称Annals AAG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TIBG)、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PHG )和台北《地理
学报》上的论文,以及社会科学界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和MLA 文件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比之下,感到我们的不少文章对问题交待不清,有的仅是报道一下自己所做的工作,或者说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学术史意识和与同行对话的意识[5],而在结尾部分缺乏讨论,结果一般读者看不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文章以及这文章的贡献在哪里。

研究生在学习这样的中文写作时常常无从下手,本科生就更是摸不着头脑。

这几年我为本科生开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对这一点感触很深。

纵观西方地理学术刊物,即使著名如Annals AAG 、TIBG 、PHG 也时常刊载一些我们这里所谓的学术论文以外的文章①,如社论、讣告、主题论坛、书评、教材和教学论文等栏目;Annals AAG 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栏目,即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主席演说,刊登的多为地理学方法论文章,只有少数几次例外;PHG 除进展报告之外还有经典论著回顾、感动几代人的教科书、观点、书评等栏目,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学术的运作②和学术界的人情,以及学术的薪火相传,进而萌生对学术敬意和敬畏乃至向往。

2009年,得知某些地理刊物要变成月刊,我期盼刊物内容会有所扩展,包含以前被忽略的那些内容,但由于惯性和发表压力较大等因素,还是一如既往的“论文集”(杨玉圣语)模式,仍然很少见到谈经典著作、教材和教学、主题论坛等③方面的文章,书评仍然时常不达标④(偶尔登几篇还有错误),介绍学人的文章难得一见,而且偏重于学术不够丰满,或者又太集中于少数人。

前几年,我在互联网上也看到网友对文集出版存在类似的想法,找不到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和人情。

看到这样的评论,觉得自己还是有同道的。

大约2008年暑期,得知周老师要出论文集,就把我及网友关于论文集的想法转告了周老师,很快得到周老师的email ,称论文集中的论文不会把参
6期汤茂林:相看两不厌:《城市地理求索——周一星自选集》读后感及其他
考文献去掉,还要每篇加个题注,交待文章写作时的有关背景、师友的帮助、有关的争论及文章发表后的反响。

周老师甚至就文集应当收入哪些文章还曾征询我的建议,我当时觉得受宠若惊,也就无保留地谈了我的想法。

另外,还因周老师对我的信任,使我得以提前看到文集中若干尚未公开发表的文字,作为回报,我也提出了一些增补建议。

在文集出版后的第一时间,我就收到了周老师题签本,心里感觉很温暖。

在一二天内我通读了那些题注,觉得十分受用,而且感觉到人情的温暖。

既让人体会到学术探索的艰辛、人情的冷暖,也算补了我们论文中通常缺少的那一部分:为什么要写作论文及相关争议。

有了这部分,学生在阅读时才有可能逐渐明白做学问的门径和学术写作的方法。

这几年,我在给大四的学生主讲《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同学们都觉得中文学术文章难懂,其原因当然很多(比如现行的教学模式阅读量太少,许多课程也没有提供一个详细的有针对性、有简评的课外阅读目录⑤),但我们的论文缺少问题的缘起和学术史的回顾应当是其中之一。

还有,尽管我国关系文化极为发达,但致谢文化却极不发达,有时对共同参与工作的连个致谢都没有。

周老师的《文集》开拓了一个新的出版形式,可能会成为今后论文集出版的一个模板。

第二个感想是周老师对学术概念的明确界定及其对学术发展的重要性的高度认知。

当今的国内人文地理学界,论文写作在使用概念上与国际接轨,还自创一些所谓新概念。

至于这些概念人家最初是怎么定义的,后来是如何发展的,这些好像不被我们的作者所关心。

竞争力、产业集群、管治、城市—区域等皆有类似的问题,更不用说我们会有西方学人那样的深度反思了[6]。

周老师对城乡划分、都市连绵区、郊区化等学术概念的明确定义很值得国内从事城市研究的学人注意。

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所谓的城市研究便可能成为胡扯,还可能“图财害命”(浪费读者的时间),甚至成为政府的传声筒乃至利益集团的帮凶,这种所谓的研究就失去学术研究的意义。

周老师对当下城市群研究的批评也正是基于学术概念定义的重要性(《文集》464页),正如周老师所言:城市研究的首要问题是概念的正确性[7]。

周老师对学术的坚持和执着,我也是相当佩服的,这是读文集后的第三个感受。

对城市规模政策的批评、对城乡划分的探讨、对我国城市的职能分类等均明显表现出周老师对学术的坚持和执着。

在“城市规划法”当年刚刚通过之时,便基于以往的研究对其中包含的城市规模政策提出系统的批评。

自然,这样的文章很难为国内的城市和地理学术刊物所接受,还好,东北的一家内部刊物接受了周老师的这篇文章,不过一般人不易见到。

在有些人看来,周老师写作这样的文章真“傻”,一根筋。

另外,周老师坚持“区域协调应以区域平等为基础,特别反感区域兼并”(《文集》410页)。

这也是周老师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与坚持。

如果区域发展一味采用流行的区域兼并方式,则会进一步强化我国已有的行政主导经济和社会的问题,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其实,这正是学人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表现,是学者的本分。

周老师这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没有这种坚持和精神,那么学术研究将为各种“俗谛”所左右,还有所谓的学术吗?长此以往,地理学会不会出现陈寅恪所说的历史学科曾出现过的那种不正常现象:众赴东邻修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第四,周老师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国际视野。

作研究写文章应当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4]。

其实不然,翻开我们的地理学刊物,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或问题导向的文章所占比例只在三成左右。

有的问题看似统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实质上事关国内城市研究全局。

例如,我国的城乡划分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内城市研究的一个问题。

如果我国有美国那样的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数据及其方便取得,我国城市方面的许多问题可以研究得更清楚。

周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城乡划分的世界差别入手,全面介绍国内外的划分方法、历史演变及存在问题,并基于自己团队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方案,国家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采纳了不少。

尽管在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景观不再重要,城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城乡划分没有此前那么重要了,但在我国这样城乡差别巨大且未有缩小趋势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有重要意义。

当然,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西方那样的情况,即城乡界限变得模糊[8]。

为此,周老师提出了我国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概念并提出相关标准,以期与国际城市研究接轨,这表现出明显的国际意识,在相关国际主流英文杂志(Urban Studies,Urban Geography,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The China Quarterl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发表论文多篇,有的被国际城市研究界广为引用,如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Urban Geography2000)、The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in China:A Preliminary Hypotheses (in N.Ginsburg,B.Koppel and T.G.McGee(eds).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1991: 89-111)。

如果没有学术史意识和国际视野,我们就很可能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具有“中国式傲慢”(张胜军语)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就很难走向国际,建设地理学强国的梦想就要落空。

周老师的国际意识还表现在论文的形式上,如很重视参考文献的标注,即使是在国内内部刊物上发表论文也不让编辑把参考文献去掉,而且标注较为规范,因为参考文献是论文必要的组成部分,周老师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尤其是在同龄人中。

第五,周老师很坦诚,有担当,敢于承认自己在探索中存在的错误,保持学者本色。

1998年周老师在《城市规划汇
⑤我的人文地理学课给出了这样的课外阅读论著目录,但多年下来感觉也没有多少用处,甚至我专门针对课程所译的经典论文(如“地理学
的四大传统”和“城市的性质”)也没有多少学生认真读,一个班大约能有几个人读一下就不错了。

767
地理科学进展30卷
刊》(现名《城市规划学刊》)发表的“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一文[9]中,公开承认自己在1995年版专著《城市地理学》中的错误说法并作了纠正(《文集》380页)。

这是我首次见到的国内地理学者在论著中承认错误。

在美国工作的张庭伟先生由此称周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者”(《文集》372页)。

2007年暑期我按预定的时间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学归来后,看到我参编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把初版正确的“郊区化”改为错误的“郊区城市化”后,建议分册主编改正。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开始寻找(错误或)误解的根源,结果发现可能有两个来源,其中之一就可能是周老师的专著《城市地理学》1995年版上的那句话,年底我便把这一“发现”告诉周老师。

想不到周老师收到我的所谓发现和拙文后,尽管已患癌症并动了手术需要休养之时,居然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并说他的著作可能是来源之一(我私下里认为另一个来源可能性更大,当时并没有把这一点告诉周老师),决定带病重新写作,而且直接点出了当时高中教材中的错误,还迫不急待地找地方发表。

为此,他在电子邮件中曾用“我时日不多了”,我读到后非常感动,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学者的担当。

这就是2008年署名他和我、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第5期上的文章“是郊区化,不是郊区城市化——对高中地理教材中一个问题的商榷”;后来该文章被该刊读者推选为当期最优文章。

周老师的这种担当和作为,与当下中国学界被指犯错而死不认错乃至恶人先告状的学人,形成了何等强烈的对比,我想周老师因此会赢得更多的读者和学人的尊敬。

当然,《文集》并非完美无缺。

比如,根据国家2005年颁布的新标准(文后参考文献注录规则),少量的参考文献还需要补充一些作者信息。

如果我再苛求一点的话,文集似乎还缺少点什么,特提出以下几点,向周老师(和同行)请教。

其一,作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界的一名有国际影响的教授,而且一直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在教学方面应该有其心得,似乎应当收入至少一篇有关教材教学方面的文章。

当然,这也许是由于当下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所致,因为在这一体系中,教学论文不受重视,甚至不被当作学术研究成果。

其实,周老师在网上挂出来的课程教学大纲就与国内时下流行的教学大纲大不一样,接近我心目中的课程教学大纲[10]。

其实,《文集》能收入这样的一个课程教学大纲也很好啊。

据我所知,在美国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是教师的三大职责,为准备升职而准备的材料中,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必备的材料,同行是要评议的,被看作是反映一个人学术水平的材料之一。

其二,周老师从事学术研究多年,发表中外论著不少,尤其是用英文发表的论文不少,对如何从事学术研究,特别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当有心得,何不收一篇这样的文章[11],或另写一篇总结文章,后学一定能够从中受益多多,并尽早找到通向世界学术的“桥梁”[12]。

如果能够写出一篇像林毅夫或田国强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经济学方法论论文[13-14]那样的地理方法论论文,那就更好了,学习地理学的本科生也一定会受益!
另外,周老师在《文集》198页将黄宗智在美国的工作单位称为“洛杉矶大学”,此前我也多次看到包括地理学界在内的学术界类似的表述。

其实,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总之,笔者认为,人文地理学的学生和学者应当能够从周老师的《文集》中学到许多东西。

因此,在这里,笔者除了要感谢周老师对学术的孜孜以求和研究的深入外,还要感谢其认真、坚持、坦诚、有担当。

在道德规范日益失落的当下中国,这种精神可能比他作的那些研究对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而言,更有价值;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所言: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16]。

如果有朝一日,我们的《地理科学进展》也能够像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那样,设置“经典回顾”栏目,那周老师一定会有文章列进去,如果只考虑学术水平的话。

参考文献
[1]张天新.《城市地理求索:周一星自选集》评述.地理学报,
2010,65(12):1633-1634.
[2]林初昇.评周一星教授的《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1997,21
(1):57.
[3]孟延春.当代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基石:记我的导师周一星教授
的重要学术创建.人文地理,1998,13(2):1-6.
[4]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地理研究,
2009,28(4):865-882.
[5]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意识问题.人文地理,
2010,25(4):1-6.
[6]西明·达武迪.城市—区域概念的批判性综述.罗震东,倪天璐,
申明锐,译.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45-52//《国际人文地理学百科全书》条目.
[7]周一星.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城市
规划学刊,2006(1):1-5.
[8]朱宇.超越城乡二分法:对中国城乡人口划分的若干思考.中国
人口科学,2002(4):34-39.
[9]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
1998(3):22-27.
[10]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基于与美
国研究生课程的比较和感知.人文地理,2009,24(1):7-11. [11]周一星,陈彦光.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经济地理,
2004,24(3):289-293.
[12]Liu Weidong.Where is the bridg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
phy,2009,33(1):7-9.
[13]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研究,2001
(4):74-81.
[14]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经济研究,
2005(2):113-125.
[1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6:339.
7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