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防护基础
概论
1.什么是辐射?
辐射(Radiation) 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扩散。
2.简述辐射的特点及分类。
辐射的特点
1.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2.视觉不能感知
3.遇到某些物质可以发出荧光
4.可使被照射物质发生电离或激发
辐射分类
1、电离辐射
能使其所通过的任何介质的原子产生电离的一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核辐射就是一种常见的电离辐射
2、非电离辐射
辐射量子能量<12eV的电磁辐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称为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热辐射和低能电磁辐射\射频及激光等
紫外线的量子能量介于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之间
特点:波长较长;辐射的内在能量较低
近年来非电离辐射的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物理基础
1.放射性核衰变方式有哪些?
α衰变
α射线特点:
α粒子是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
它的质量大、电荷多,电离本领大。
但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1~2厘米,通常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β- 衰变
β-射线特点:
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它带负电荷,质量很小,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
而电离能力比α粒子弱。
β-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因其能量不同而异,一般为
几米。
通常用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板、塑料板就可以较好地阻挡β-射线对人体
的照射
β+衰变
β+粒子全部动能损失后,与周围物质中的自由负电子结合,转变成两个方向相
反,而能量相等,均为0.511MeV的γ光子,称为正电子湮没辐射。
电子俘获衰变 EC Decay
核内中子数相对过少, 没有足够能量(<1.02MeV),则从核外靠近内层的(K层)的电子轨道上俘获一个电子
γ衰变
γ射线特点:
是波长很短的高能电磁波。
它不带电,不具有直接电离的功能,但可以通过和物质的相互作用间接引起电离效应。
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在空
气中的射程通常为几百米。
要想有效地阻挡γ射线,一般需要采用厚的混凝土
墙或重金属(如铁、铅)板块。
2.带电粒子及γ光子如何与机体相互作用?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电离与激发
2.弹性散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因为受到原子核库仑电场作用,而改变本身
运动方向,但是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在相互作用前后总动能保持不变
3.韧致辐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急剧减速,运动方向改变,其部分或全部动能以
光子形式辐射出来,形成连续能谱的电磁辐射
4.湮没辐射β+粒子通过物质时,其动能完全消失后,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一对发射方向相反,能量相同,均为0.511MeV 的γ光子,
这种现象称为湮没辐射。
α粒子与生物物质的相互作用: 外部沉积。
α辐射没有外照射危害在组织中的最
大射程<0.1 mm 所有α粒子都在角质层被吸收α粒子与生物物质的相互作用: 内沉积主要的危险是食入和吸入α辐射体
二、γ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光电效应
γ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可将能量全部交给核外电子(主要为K 层电子),光子本身消失。
核外电子获得光子能量后脱离原子,形成高能电子(光电子)。
这一过程称为光电效应(电离)。
发射出的光电子的原子因电子层出现电子空位而处于激发态,转为基态时可以发出特征性X射线(标识X线)或俄歇电子。
2.康普顿效应
当光子能量远大于壳层电子的结合能时,γ光子可以和原子中的一个壳层电子发生弹性碰撞,将部分能量传给电子,使电子以一定角度逸出(电离),其余能量被散射的光子带走。
3.电子对生成
当γ光子的能量>1.02MeV时,通过物质时,在核及电子库仑电场作用下,可以转化成为具有一定能量的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即电子对。
电子对中的正电子在物质中不能长期存在,当它逐渐失去动能后,就与一个负电子结合,转化成一对能量相同,0.511MeV ,方向相反的
γ光子。
电离辐射生物作用
1.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有哪些?
2.什么是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
是指正常细胞因电离辐射事件产生的变化所引起的生物效应。
其发生概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剂量愈大,随机效应的发生概率愈高,即使照射量很小,也会发生。
不存在剂量阈值。
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致癌效应
不适当的照射是诱发肿瘤的因素之一。
遗传效应
对受照者的后代所产生的随机效应。
受照者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受控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形,导致流产,死胎,畸形及某些遗传病,可表现为后几个子代的隐性突变。
随机性效应-辐射致癌
癌症的概念与起源癌症(cancer):增生失控并侵入周围组织或向远隔部位转移的恶性肿瘤致癌因子(carcinogen):能使正常细胞转变为恶性细胞最后发展为癌症的因子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病毒机体遗传特性, 激素水平, 环境因素, 生活因素
2) 确定性效应指生物效应产生的严重程度随剂量变化而变化的效应。
有剂量阈值,在剂量阈值下,不会引起非随机效应,超过阈值,则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大而增加。
如不育、白内障、造血机能低下等均属确定性
效应。
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辐射防护
1.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放射实践的正当化
任何伴有电离辐射的实践,所获得的利益,包括经济的以及各种
有形、无形的
社会、军事及其它效益,必须大于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基本生产代价、辐射防
护代价以及辐射所致损害的代价等,这种实践才是正当的,被认为是可以进行
的。
如果不能获得超过付出代价的纯利益,则不应进行这这种实践。
2. 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任何电离辐射的实践,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任何必要的照射,在考虑了经
济、技术和社会等因素的基础上,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最低水平,所以最优
化原则也称为ALARA原则。
在谋求最优化时,应以最小的防护代价,获取最佳
的防护效果,不能追求无限地降低剂量。
3.个人剂量和危险度限制
所有实践带来的个人受照剂量必须低于当量剂量限值。
在潜在照射情况下,应
低于危险度控制值。
上述三项基本原则是不可分割的放射防护体系。
其中最优化原则又是最基本的原则,目的在于确保个人所受的当量剂量不超过标准所规定的相应限值。
2.外照射防护的三原则是什么?
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1)时间防护累积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措施:充分准备,减少受照时间
2)距离防护—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距离增加1倍,剂量率则减少到原来的1/4。
在操作辐射源时,采用各种远距离操作器械,使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有足够的距离是十分必要的。
3)屏蔽防护---人与源之间设置防护屏障
放射防护不可能无限制地缩短受照时间和增大与源的距离。
那么采用屏障防护
是实用而有效的防护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辐射源种类,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
低能β射线―不需屏障高能β射线-低原子序数的材料如铝、玻璃γ射线――铅、铁、水泥外防护主要是γ射线,
β射线防护主要是防止体表被β射线源污染。
3.内照射的防护?
内照射的防护主要取决于射线的电离能力,故对α射线和β射线尤应注意。
在内防护中,应把预防措施置于首位。
三原则:1.围封隔离防止扩散2.除污保洁防止污染3.加强个人防护
内照射防护的总的原则是放射性物质围封、隔离防止扩散,除污保洁,防止污染,讲
究个人防护,做好放射废物处理。
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经口,消化道的摄入(ingestion)
经呼吸道的吸入(inhalation)经皮肤,伤口的进入(injection 内照射防护的关键是重在预防,尽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把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值以内。
4.去污和废物处理
1.表面去污的原则:①及早清除。
②选择适当的去污剂。
③防止污染面积进一步扩大。
④去污后进行放射性监测。
物理去污染:肥皂、洗涤剂。
化学去污染:稀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
废物处理:
半衰期<60天,放置衰变。
其它送三废处理站处理。
2.表面污染的消除
操作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必然要污染容器、器材等设备,有时也
可能造成人体表
面的污染。
应尽早选择适当的去污方法和去污剂消除污染,避免扩大污染范围,并注
意去污过程中的防护。
1.体表污染的洗消:一般皮肤的轻微污染,可用洗消皂擦洗,再用清水冲洗,反
复2~3次,即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2.实验设备的去污:根据污染材料的性质、特点选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去污
3.玻璃器皿的去污,可先用清水冲洗,再浸于3%盐酸或10%柠檬酸溶液中1小时,取出用清水冲洗。
若去污不满意,则再浸重铭酸钾硫酸饱和溶液中15分钟,取出
再用清水冲洗。
4.金属器械的去污,可用清水洗涤,如不能去污,则按不同金属选择去污剂。
不锈钢可用加热的2N稀硝酸浸泡后刷洗,清水冲洗(切忌用强酸);铝用1%HNO3或
Na3PO4擦洗(忌用强酸、强碱);铜和铅可用稀盐酸洗,再用弱碱溶液中和浸洗,最后
用清水冲洗
5.木质、水泥地面的去污,一般去污剂擦洗效果不佳,只能用覆盖、刨削、更换
等方法。
5.个人卫生防护
1.使用个人防护器材:根据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不同等级的要求,穿戴工作服、工作帽、防护口罩、手套等。
2.注意个人卫生:离开工作场所,应进行污染检查并认真洗手。
在放射工作场所
内严禁进食、饮水、吸烟或存放食物等。
3.药物预防:在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进行设备检修,或处理事故
之前,应用某些
药物可减少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沉积量。
4.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从事放射性核素工作之前,必须进行专业培训,熟悉
所从事的放射工作的性质、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知识。
必须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杜绝事故的发生。
6.放射科防护管理制度
一、凡从事X线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身体检查合格者,并经过医用X线工作
人员卫生防护的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合格证书者,才可允许上岗工作。
二、X线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技术规程,经常检查机器和防护设备的性能,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工作时佩带个人剂量监测胸章。
三、X线诊断医生在暗室透视时必须做好充分的暗室准备,工作人员必须合理使用各种防护用品,一般不宜裸手伸进有用线束中,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尽量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小视野”工作。
四、对于病患要严格控制照射时间和投照视野,对于非投照部位要采用适当的防护,
对于性腺部位要特别注意防护,孕妇一般不宜做X线检查。
五、在透视和投照工作机房内除病患外,一般其它人不得留在室内。
六、放射线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对于检出的问题应按规定及时上报,严格处理。
七、根据科内情况安排好放射科工作人员的保健假和保健疗养。
放射性废物
1.什么是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定义:放射性废物是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
的物质。
特征:含有放射性物质:它们的放射性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消除,只能靠放射性核素自身的衰变而减少
辐射危害:放射性核素释放出的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电离和激发作用,对生物体
会引起辐射损伤。
热能释放:放射性核素通过衰变放出能量,当废液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
危害:放射性废物的危害包括物理毒性、化学毒性和生物毒性。
通常主要是物理
毒性。
有些核素如铀还具有化学毒性,此外,对于混合废物含有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
至于生物毒性,仅来自医院的个别废物才可能掺有。
物理毒性指的是辐射作用。
大剂量照射可出现确定性效应,小剂量照射会出现随机性效应。
2.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改革不合理的工艺操作,防止不必要的污染并开展废物的回收利用
2.对已产生的废物分类收集,分别贮存、处理,处理方法要求安全、经济、净化
效率高和简单易行;
3.尽量减小容积以节省运输、贮存和处理费用;
4.向环境稀释排放时要按照“合理、可行、尽量低”的原则严格控制;
5.以稳定的固化体形式贮存,以减少放射性核素迁移扩散
6.废物的最终处置必须做到同生物圈有效地隔离。
核或放射性突发事件
1.核或放射性突发事件定义、分类及分级
定义:核或放射性突发事件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或射线的泄露而造成
或可能造成公众身心健康严重受影响或损害的突发事件。
分类:据辐射源和发生的性质,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核突发事件:指核设施(如核电站、各种反应堆、核燃料加工处理厂及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等)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导致工作人员、公
众受到规定限值或以上的照射。
放射性突发事件:指放射性核素丢失、被盗或者射线装置、放射性核素失控而导致工
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非自愿的异常照射。
核或放射恐怖袭击事件:指恐怖分子为达到其政治、经济、宗教或民族等目的而通过
威慑、恐吓、使用核武器爆炸或“脏弹”释放放射性物质,
或袭击核设施,造成人群的心理、社会影响或一定数量人员
的伤亡,从而破坏国家公务、民众生活、社会安定与经济发
展等的恐怖事件。
分级:1.核突发事件:7个等级危险越大等级越高,1-3级称为事件,4-7级称为事故。
放射性事件的分级:一般事故严重事故重大事故
核或放射恐怖袭击事件的分级:由于核恐怖袭击事件的政治影响远大于经济影响,对于公众心理的影响远大于对生理的影响,对于社会的安定和民众的生活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所以我国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将其分为四级。
一般(蓝),较重(黄),严重(橙),特别严重(红)
2.核或放射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
(一)、突发事件的共性特征
1. 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除了固定的陆地核设施和核辐射装置之外,其他、核或放射性突发事件如:放射性物质的散布事件、核装置爆炸事件、放射源丢失事件等,发生的地点往往难以预计。
2.造成公众身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严重后果
任何、核或放射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均可引起个人、社区和社会不同层面的心理、社会效应,影响身心健康。
(二)、辐射危害的特殊性
1. 造成危害的差异大
核或放射性突发事件所导致的后果差别很大可以是一个或数个放射性活度很小的源,对人的危害不大,影响范围很小;也可以是能广泛散布的放射源,影响范围可波及几千米以外的地区。
2.发展迅速,全过程呈阶段性
一般可将核事故的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中、晚三期,不同阶段的划分一般由放射性污染水平、污染场所的范围以及作用于人的主要照射途径等因素决定的。
3.照射途径多,源项多,伤情复杂
核或放射性突发事件涉及的放射源不同,其辐射特性、理化性质、生物学作用和毒性都有很大差别。
除了全身外照射途径之外,还有皮肤局部照射和内照射
除了不同照射途径所致的辐射损伤之外,还可能同时存
烧伤、创伤等复杂情况
除了急性损伤外,还可能诱发远期效应。
4.应急处理难度大,时间长
辐射的远期效应,特别是致癌和遗传效应,需要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观察才能作出科学评价。
5.放射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6.需要专业技术队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辐射对人员的照射需要借助特殊的仪器才能发现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