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大产业能源效率与节能潜力核算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三大产业能源效率与节能潜力核算分析
孔庆宝;张燕江
【摘要】通过建立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本文对福建三大产业能源效率、节能潜力进行测算。

结果发现国企产值在第一产业中比重越大,该产业能源效率越低;对于二、三产业而言,国企反而能源效率更高;对外开放程度能够改善第一、二产业的能源效率,而不利于第三产业的能源效率提高;第三产业的可行能源效率提高潜力最大,第一产业次之,最差是第二产业,但是第二产业依然是福建省节能的关键着力点。

%By setting up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this article estimates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of Fujian province.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or the primary industry, the higher the magnitude of state-owned economy in total e-conomy, the lower the energy efficiency would be;but the case is quite opposite for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The opening degree can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ustry , but is not conducive to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In addition, the feasible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potential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the highest , followed by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the figure for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the lowest.However, in terms the absolute value of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energy sav-ing of Fujian province should still lie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8
【总页数】7页(P29-35)
【关键词】能源效率;节能;随机前沿
【作者】孔庆宝;张燕江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6
面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到45%。

为此,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消费指标或者节能指标按省市区逐级下放。

而全国节能指标分配的依据,不仅需要包括国家层面以及省市区层面的全局能源使用情况,而且还需要各省内部各行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及节能潜力。

然而“十一五”期间“拉闸限电”和“柴油荒”问题的出现显示节能目标制定存在不合理的方面。

研究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对于制定合理的节能目标是非常有益的,合理的节能目标能够有效促进各省市的节能减排。

本文的意义在于寻找各个产业节能的影响因素,同时为各省提供了节能潜力的估计方法,为节能指标的分配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
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是衡量产业效率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现有资源最优利用的能力,即在给定各种投入要素下实现最大产出或者产出水平下的最小投入能力(Lovell,2000);后者要求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条件下实现投入最优组合的能力。

本文将重点关注技术效率的测度。

早期的效率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方法主要是
通过建立相关指数来量化测定经济运行效率 (L.C.Hawkins,1950;Margaret Hall and John Knapp,1955等)。

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指数选择具有主观性和单一性,而且指数衡量往往只能提供一个单一的效率结果,无法准确揭示各相关因素对效率的影响。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建立经济学理论模型(如构建生产函数框架)并用计量分析来测度效率。

这种效率测度方法的有效性,依托于这样一个前提假设,即生产中的投入、产出以及分配都能够按照利润最大化或者效用最大化来进行。

事实上,现实中的情况并不能按照利润最大化来开展,即使是最有效率的企业,其生产投入成本的边界依然偏离最大化的传统假设 (Kumbhakar Subal C.and Knox Lovell,2000;陈诗一,2009)。

即使在一国之内,各省区之间依然会存在国家政策、资源获取难易程度、产业配置政策定位等方面的不同,这些都将影响到能源效率测算结果的准确性。

于是有些学者作了更为细致的研究。

他们将国内特定的同质性地区纳入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框架来进行比较分析。

李世祥、成金华(2008)分析了中国13个主要工业省区的能源效率;张伟、吴文元 (2011)研究了长三角都市圈15个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尽管如此,在地区内部,各行业的经营特征及其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大不相同,如果我们将一个地区所有行业加总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这势必无法充分发掘各地区、各行业的能源效率情况以及针对具体行业能效的影响因素。

这样的结果很难为具体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已有文献中,前沿分析 (包括DEA及SFA)已经涉足了经济运行的各方面效率,我们主要研究前沿分析在能源效率方面的应用。

何晓萍(2011)研究了中国各工业行业“成本有效的能效水平”及“成本有效的节能目标”,它们分别表示实际生产过程中最优的能源投入以及具体部门相较于最优投入的过度能源投入核算。

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何晓萍 (2011)简单比较了上面三类能效测算方法,并认为研究能源效率问题时,DEA或者SFA较其它研究方法具有优势。

基于以上的总结,本文
的研究将同样采用前沿分析的方法。

综合看来,无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区层面还是具体到工业或者各工业行业的研究,都无法充分揭示具体行业具体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

因此,本文以福建省为例,采用前沿分析的方法,进行能源效率以及节能潜力的分析测算。

我们将福建省三次产业分别构建面板数据,并进而测算福建省各产业的能源效率以及节能潜力。

二、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在这一部分的实证研究中,对福建省的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全要素能源生产率以及相应的节能潜力进行估计。

选取了2004年到2010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并针对三次产业分别进行分析,以期得到福建省各产业的能源效率以及节能潜力。

数据来自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数据库 (CEIC)、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005-2011)以及中国城市 (镇)生活与价格年鉴 (2011)。

所有价值数据均调整为2010年可比价。

(二)模型设置
1.理论模型选择。

我们采用软件FRONTIER Version 4.1对福建省各产业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进行深入分析。

在此之前,首先依据Battese and Coelli(1995)的模型展开形式,建立衡量福建省三大产业能源效率的基本模型:
在模型中,EnCit表示生产中的实际能源需求;f()·表示在既定产出Yit和既定投入组合Xit下,能源投入的确定性前沿;β是确定性前沿生产情形下的参数向量;vit是一
个随机干扰项,它独立于uit,并且服从期望为0方差为的正态分布代表实际生产中的非效率,是一个非正的独立同分布(iid)随机变量,因此,它服从截断点在0处、期望为Zitδ、方差为的断尾正态分布;与uit相对应的,εi t也是一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扰动项,且服从截断点为Zitδ、均值为0、方差为的断尾正态分布。

2.模型基本变量设定。

(1)能源消费。

我们的数据整理来自CEIC数据库,并取对数值 (同所有模型主要变量)。

我们选取能源平衡表中各产业“终端能源消费”指标,并按照中国能源折标
系数①核算各省市区各产业的综合能耗 (以下同)。

(2)产出。

产出数据同样来自CEIC数据库,我们整理了各省区市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并利用各省区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调整为2010年可比价。

文章所用的各类价格指数来自CEIC数据库以及中国城市 (镇)生活与价格年鉴 (2011)。

(3)劳动力。

我们采用来自CEIC数据库的各省区各产业年末就业数作为劳动力指标。

该数据是包括农村和城镇劳动力在内的全口径数据。

(4)资本。

我们遵循何晓萍 (2011)的方法,用永续盘存发核算了2004-2010年各省市各产业的资本存量。

相关数据来自CEIC数据库。

3.解释非效率的变量设置。

我们为三次产业分别设置了不同的非效率解释变量,并确定了具体行业的分析模型。

接下来对本部分研究中涉及的解释非效率的影响变量进行具体说明:
(1)所有制结构 (三次产业共用指标)。

我们采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
股企业所占比重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并在三次产业的分析中运用同一指标同一数据。

事实上,尽管该指标直接反映了各地区工业的所有制情况,但是,从整体来看,由于各产业间的相互影响较为广泛,国有资产对工业控制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辐射到其它行业,因此该变量替代各行业相应的所有制结构情况,具有合理性。

数据来自CEIC数据库 (同该部分以下所有指标)。

(2)对外开放度 (三次产业共用指标)。

我们采用各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港澳台投资企
业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来衡量地区的对外开放度。

同所有制结构一样,由于各行业间的互相渗透作用,工业行业的对外开放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3)地区能源禀赋 (仅针对第一产业)。

采用各地区煤炭消费量与本地区煤炭生产量的比重。

各省市的能源消费均以煤炭为主,所以用煤炭的禀赋情况来代替地区能源禀赋。

地区能源禀赋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尤其大,其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开采量大,这势必会吸引更多原本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进入开采行业;二是煤炭等的开采会影响到当地土地植被、地下水等的破坏,这对农林牧渔业的经营生产影响都比较大。

主要的影响体现在更多的机械设备使用(包括净水、增氧、耕地、供水设备等),这无疑会增加第一产业能源投入。

(4)所在地区 (东中西,仅针对第一产业)。

我们设置了代表地区的二元变量 (东部地区为1,非东部地区为0)。

地区因素对第一产业的能源效率影响很大。

首先,地区因素是一个外部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国家政策决定所致;其次,随着近年来通信、交通的发展,地区间的技术交流以及产业迁移已经较为普遍,这使得地区不再是决定第二产业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反,由于先发展的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它对农业发展有拉动作用,同时也通过挤占资金、政策资源而对农业生产有负面影响。

(5)行业集中度 (仅针对第二产业)。

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将各地区工业企业总产值规模(单个工业企业年平均总产值)作为行业集中度指标。

而这样的指标仅仅只能反应第二产业的行业集中情况,故我们仅将其纳入到针对第二产业能效分析的研究框架中。

(6)价格 (仅针对第二产业)。

采用全国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作为能源价格指标。

我们仅在第二产业的分析中引入这个指标,是由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占三次产业总消费量的83.13%(2010年数据),巨量的能源消耗势必造成企业对能源价格十分敏感;而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显得更为随意,受技术设备的使用选择影响更多一点。

(7)城市建设水平 (仅针对第三产业)。

我们采用城市地区每百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数
作为衡量城市建设水平的指标。

公共交通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市政建设水平,这恰恰与地区第三产业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仅将该指标纳入到第三产业的研究中。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第一产业估计结果
表1 第一产业估计结果注:*、**、***分别表示t检验值在10%、5% 和1% 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各解释变量非效率解释变量变量名系数 t-统计量变量名系数 t-统计量¯β0Constant5.98***17.36¯δ0Constant0.280.50¯β1LnY0.42***5.32¯δ1Str5.76***2.75¯β2LnL0.21***2.88¯δ2Op-7.11***-
2.70¯β3LnK-0.013-0.28¯δ3EEn-0.43-1.40¯β4T-0.014-0.57¯δ4Re0.70
**2.11¯δ5t-0.044-0.56¯σ2 0.64***3.50 γ 0.98*** 92.73
从表1可以发现在解释非效率时,所有制结构系数 (5.76)显著为正。

这说明对于
第一产业而言,国有企业本身能源效率较为低下。

何晓萍(2011)认为,国有企业
的政策负担较重、产权不清晰,同时又拥有相对于私营企业更便利的融资环境,这使得它们经营效率低下,这些特点在农林牧渔行业的体现尤为严重。

第一产业中国有企业往往规模大、历史久远,而第一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生存发展不一定需要特别的技术革新,这些导致多年来该产业国有企业生产技术以及运营效率无法得到提高。

与之相比,私营企业往往规模小,受市场影响更大。

这些决定了他们需要通过自己改善经营手段、提高运行效率来求得生存发展。

对外开放度的系数 (-7.11)显著为负。

这说明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该地区第一产业能源效率越高。

这一点基本上与常理一致。

地区的开放度越高,对外贸易以及国内外技术交流越多。

而对于第一产业而言,对外贸易对其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市场开放后,国外进口的优质、底价谷物、水果等农产品冲击本土市场,这促使本土企业不得不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而对外技术交流,则体现在通过引进更多优良农作物或者牲畜品种、引进先进种植或者饲养技术等,来提高该产业
的整体经济效益。

地区变量的系数 (0.70)显著为正,这说明所处东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在同等条件下能源效率会低于其它地区。

这一结果一方面是由于东部地区更侧重发展工业以及第三产业,而原本可用于发展第一产业的资源被占用,这使得第一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事实上,可以看到,东部地区消费的相当一部分农副产品是从其它省区运输而来。

另一方面,这样是由随机分析方法这一研究特点导致的。

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农林牧渔相关行业机械化程度更高,这同时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费。

综合以上因素,从数据结果角度看,东部地区的农业综合能效较低。

地区能源禀赋对农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本地能源资源开采可以通过挤占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迫使该产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而农
业人口的流失有促使土地规模化承包经营,这两方面都是较为积极的因素。

但是,能源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这恶化了该产业的经营环境。

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地区能源禀赋对第一产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t是时间变量,代表能源效率随时间自发变动的情况。

它的系数 (-0.044)虽然为负,但是并不显著。

说明第一产业能源效率的自发改善并不明显,其改善更多的是基于其它外部因素的推动。

表2 第二产业估计结果注:*、**、***分别表示t检验值在10%、5% 和1% 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变量名系数 t-统计量变量名系数 t-统计量¯β0 Constant - 62.06***-62.59 ¯β9 12LnK·LnK -0.63 -3.46¯β1 LnY - 2.77**-2.51 ¯β10 T - 0.21 -4.00¯β2 LnL -8.91***-8.70 非效率的影响因素
¯β3LnK13.52***23.25¯δ0Constant1.231.04¯β4LnY·LnL-3.13***-
5.70¯δ1Str-1.60**-2.21¯β5LnY·LnK-1.43***-3.77¯δ2Op-0.070-0.18¯β6LnL·LnK1.99***7.45¯δ3Incov-0.0046***-11.66¯β7
12LnY·LnY4.57***5.09¯δ4p-0.15-0.23¯β8 12LnL·LnL1.55***3.18¯δ5t
-0.045-0.70¯σ2 1.33***13.24 γ 0.029*** 15.77
(二)第二产业估计结果
如表2显示,所有制结构变量的系数 (-0.16)显著为负。

这说明在第二产业中,国有企业能效更高,这一结果与第一产业中的情况完全相反,也与包括何晓萍(2011)在内的许多研究结果不相一致。

主要应当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的研究没有对具体产业进行区别分析,对省区的综合能源效率评估结果势必会与具体行业有所出入;二是在于我们所选取的研究时间区间与他们的不相一致。

已有文献中,以何晓萍为例,她研究了1994年到2008年的能效情况,而我们则针对2004年到2010年的情况。

文献如唐玲,杨正林 (2009)等讨论了并证实了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影响的阶段性特征差异。

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的结果与已有文献结果不同的一个重要解释。

2004-2010年间,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其第二产业已经非常发达,国有企业具有规模大、资金足的优势。

这些企业一方面实现了规模效应,规模大,效率高;另一方面,凭借良好的融资环境和资金优势,他们进行各类国内外并购重组,这使得他们的运行效率有了长足的提高。

同时,2003年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作了较大改革,出台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特别提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国资委)”、“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简称发展和改革委)”。

这一改革举措对国企管理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意义,从中获益最多的是第二产业国企,其资产规模占国有总资产规模较大。

以上因素促使我国第二产业国有企业能源效率反而更高。

同时,企业规模的系数 (-0.0046)显著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面所述规模效应的结论。

另外,对外开放度的系数 (-0.07)、能源价格的系数 (-0.15)以及代表能效自发变动t的系数(-0.70)都为负数,尽管他们均不显著。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一,更多的对外开放虽然可以通过进入交流、充分竞争等对第二产业的能效改进产生促进作用,但是
作为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其技术经营水平在我们所研究的这一阶段已经较为发达,这使得这方面的影响并不明显。

第二,能源价格的提高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能源效率,但是由于企业设备更新速度、管理模式变化周期的限制,这方面的影响其实也不显著。

第三,同第一产业一样,第二产业的能效自发改进效果也较为微弱。

表3 第三产业估计结果注:*、**、***分别表示t检验值在10%、5% 和1% 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各解释变量非效率解释变量变量名系数 t-统计量变量名系数 t-统计量¯β0Constant4.74***4.78¯δ0Constant1.67***
3.55¯β1LnY0.79***6.57¯δ1Str-1.43***-
3.17¯β2LnL0.00900.126¯δ2Op0.57**2.53¯β3LnK0.000540.0041¯δ3CityL-0.0017***-3.06¯β4T0.00820.34¯δ4t-0.069-1.32¯σ2 0.12***
4.51 γ
0.53*** 4.58
(三)第三产业估计结果
如表3显示,与第二产业一致,第三产业所有制结构系数 (-1.43)显著为负。


同样说明了国有企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而代表效率自发变动情况的系数为
-0.069,它虽然不显著,但是基本可以反映出该产业效率有缓慢的自发改善趋势。

对外开放显著为正的系数 (0.57),说明对外开放对第三产业能效的促进作用是反向的,即对外开放会使得我国第三产业的能效下降。

国有企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较大,他们能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拉升了整个产业的能效水平。

而外资企业则不同,它们仅仅占第三产业的较小一部分。

同时,该产业外资企业往往运行管理模式成熟,运行效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显得非外资企业整体能效较低。

而在前沿分析方法的特性下,外资的技术水平将能效前沿向前推进,这使得占大部分的非外资企业能效显得更低,从而整个产业相对能效显得较低。

此外,我们在第三产业的研究中特别引入反应城市建设水平的变量,该变量系数
(-0.0017)显著为负,说明城市建设对第三产业能效有显著促进作用。

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通信和网络覆盖、供水、清洁等。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第三产业的经营、消费更为便利,这极大地促进了该产业的运行效率。

(四)各产业结果比较
通过研究发现,针对各产业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而同一因素对各个产业的影响方式也不尽相同。

从能源效率角度出发,国有企业可谓扬眉吐气。

我们的结果显示,尽管在第一产业中,国有企业产值比重越大,该产业能源效率越低;而对于二、三
产业而言,国企反而能源效率更高。

这样的结果反映了各产业的行业特征以及历史渊源,也反映了在当前经济阶段(2004-2010)各行业的发展情况。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三产业中,国有企业虽然一直背负着效率低下的指责和政策负担重的报怨,但近年来其在能源效率方面却走在行业前沿。

这得益于它们的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促使它们能够积极投入新技术,甚至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

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煤炭开采行业,私营煤矿基本上是中小规模,开采效率低,污染严重。

而国有大型煤矿集团则在开采效率、开采安全、污染控制等方面做得很好。

对外开放程度对三个产业能效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能够改善第一、二产业的能源效率,而不利于第三产业的能效提高。

这本质上是有外资进入三次产业的方式不同所致。

对于第一、二产业,更多的对外开放往往意味着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的引进,这对整个产业的经营管理、能源效率都具有促进作用。

而外资进入第三产业,包括银行等金融服务企业,往往是独资形式,这拉开了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能源效率差距,使得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显示出对外开放对整体产业能效有抑制作用,这是这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所致。

另外,也为不同产业设置了不同的解释非效率的变量,这些变量均对效应产业的能源效率有显著的作用;也佐证了对各地区能源效率
分产业研究,以及结合产业特性为不同产业的非效率设置不同解释变量的必要性。

表4 福建省三次产业能源效率以及节能潜力估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
次产业加总平均能效:%61.3 82.1 39.7能耗与节能:千吨标煤综合能源消费节能潜
力综合能源消费节能潜力综合能源消费节能潜力综合能源消费节能潜力2004 798.7 309.1 45 112.2 8 070.8 3 433 2 068.6 49343.8 10 448.5 2005 2 589.8 1 002.2 70 737.3 12 655.3 3 339.5 2 012.2 76 666.5 15 669.8 2006 2 692.6 1 042 75 712.3 13 545.4 3 711.7 2 236.5 82 116.5 16 823.9 2007 2 674.8 1 035.1 50 792.4 9 087.1 3 996 2 407.8 57 463.2 12 530 2008 1 972.6 763.4
75 399.7 13 489.4 4 505.6 2 714.8 81 877.9 16 967.7 2009 2 145.3 830.2 130 257 23 303.7 4 590.3 2 765.9 136 992.7 26 899.9 2010 2 304.3 891.8 308 617.8 55 213.5 5 130 3 091.1 316 052.1 59 196.4
表5 福建省工业能源效率以及节能潜力估计项目2005 2007 2008 2009 2010能
源消费总量:千吨标煤61 416 75 871.3 82 540.4 89 164.6 98 085.2三次产业消
费总量:千吨标煤 52 293.9 65 701.4 71 195.6 77 075.6 84 047.3第二产业能源
消费量:千吨标煤 43 770.3 54 949.3 59 714.9 64 699.6 70 818工业(千吨标煤)
43 117.3 53 699.8 58 396.1 63 310.9 69 189.3工业能耗占三次产业总能耗比重:% 82.5 81.7 82.0 82.1 82.3工业能耗占第二产业能耗比重:%98.5 97.7 97.8 97.9
97.7
(五)福建省三次产业能源效率以及节能潜力估计
利用FRONTIER VERSION 4.1估计出的随机前沿模型结果,我们进一步可以得到福建省三次产业2004年到2010年的平均能源效率,并计算出了相应年份各产业
的节能潜力。

如表4所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能源效率分别为61.3%、82.1%以及39.7%。

这三个数据在横向来看不具有可比性,它们并不能说明哪个
行业的能效更高。

但这可以准确衡量在当前情况下各产业可行的能效改进潜力。

从这个角度看,第三产业的能效改进潜力最大,第一产业次之,最后是第二产业。

为何第二产业的能效提高潜力最小,而第三产业可行能效提高潜力最大?首先,这
是由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历史决定的。

中国自解放后,一直坚持走工业化道路,第二产业的发展放在所有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优先获得政府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

目前,该产业企业整体规模大,在很大程度上获益于对外开放带来的先进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模式,这使得这一阶段的第二产业能源效率较高。

此外,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的产业迁移政策,各地区企业交流频繁,该产业在不同区域的经营管理效率几乎趋同。

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SFA的研究结果表现出高能
效 (低能效改进潜力)。

我们的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可行能效提高潜力最大。

因为,与第二产业不同,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较短,各个地区或者中外的相关企业之间经营管理效率差距较大,很多外资是以独资的形式进入国内,同时跨企业之间的交流也较为有限。

因此,我们发现第三产业具有较大地可行能效改进潜力。

从能效指标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改进潜力都比第二产业来得大。

尽管如此,从我们进一步计算的节能潜力数据来看,第二产业依然是福建省节能的关键着力点。

以2010年为例,福建省第一、二、三次产业的节能潜力分别达到891.8、55 213.5、3 091.1千吨标准煤,分别占该省总节能潜力的1.51%、93.27%以及
5.22%。

因为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在总消费比重中占绝对优势,达到97.65%。

当然,第一和第三产业虽然能源消费总量少,但由于其较高的可行能效提高潜力,它们同样能够有所作为。

因此,福建省节能重点应当落实在第二产业,而第一、三产业也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上文的研究结果说明,福建省第二产业的节能潜力占到该省三次产业总节能潜力的97.65%,因此有必要针对第二产业进行细致探讨。

如表5所示,福建省工业能耗占第二产业能耗的97.8%左右,同时占福建省三次产业总能耗的82%左右。

所以,第二产业节能的重点是工业能耗。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