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长春市一五四中学李括
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不但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数学思想,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能力应从自学能力的培养入手。
因为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创造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
人们的各项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并受之支配的。
同样学习动机也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兴趣又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是一种需要,才能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中讲旋转体知识时,在学习了矩形绕其一直角边旋转一周得旋转体是圆柱之后,引导学生自由想象: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绕其直角边旋转一周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几何体呢?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就会主动探究未知的新领域,自然而深刻地感受新课题,形成质疑,继而产生强烈的解疑释惑的渴望。
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他们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
2、确定自主学习目标,积极创设学生自行探究知识的问题情境。
确立教学目标是备课的首要环节,只有制订了合理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要求,从而规定学习行为取向和评定学习结果。
而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地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的转折处设问,在关键的知识点设问,在不理解的疑问处设问,在规律的探求中设问,创设适宜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情境,落实学习目的。
如在讲《线段垂直平分线》一节内容后,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的问题:我们已知道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什么线上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就会主动预习下一节的新知识,自行去解决问题。
这就无形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实践表明,只要能做到目标明确,层层落实,甚至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会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有跳一跳摘桃子的强烈愿望。
在学习中学生不是把自己的大脑当作黑板,当作箩筐,由老师把知识往上贴,往里装,而是主动地根据自主学习目标,选择性地收集资料,积极去思考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甚至提出自己的设想。
二、正确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通过熟悉教材,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预习教材,对于学生尽快了解所要学的知识内容有很现实意义。
而预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先对课程进行自学,为学生构建一个预习模式,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具体模式如下:首先由我布置好预习提纲,一般在开头总由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引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预习状态。
然后,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划出知识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积极寻求答案,并准备提出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
同时,指导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力求把精力花在理解上。
在学生感到疑惑和惊奇的同时,进入新课的自学过程。
2、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经常提出“为什么”,才能促使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揭示谜底。
学生能自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才会想方设法一步步向目标行进。
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行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预习的提纲,鼓励学生自行找出问题,然后把学生预习情况以问题的形式反馈回来,对问题比较集中,学生反映普遍的问题收集、归纳、整理,在讲课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要重点讲解。
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就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回答,但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
这样也就调动了学生自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解决?这正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契机。
学生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智慧也是极其丰富的,教师要善于在这个时候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自信自己能够将问题解决好。
可以让广大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集各个学生之所长,大家一起总结得出结论,还可以让少数同学把自己的观点谈出来,集体讨论是否可行,选择最佳的方法,鼓励学生开拓性思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富有挑战精神。
这样,学生的自学举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学生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在
一个充满问题的未知领域,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思考,探寻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能应用这一结论。
三、督促检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指导。
教师经常布置自学内容,检查自学
效果,特别注意纠正学生自学中的错误讲究方法,在督促检查中加以正确引导,才能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播种一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个品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的行为而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行动方式。
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中小学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素质主要表现为驾驭知识和信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重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正确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主动学习、加强督促检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将来才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