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古气候及板块位置
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4fdf82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79.png)
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本文从二叠纪特殊的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入手,对含煤地层分布的影响,以及该特殊条件在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含煤地层;生物大灭绝石炭纪末,所有大陆向着形成统一整体的方向发展,到晚二叠世泛大陆主体已经形成。
泛大陆程C字型向东开口,中国华南、华北地区均位于特提斯大区,其中华南位于赤道附近,华北位于中纬度带,大陆整体作缓慢顺时针旋转。
泛大陆一直持续到早侏罗世,他的形成导致了远不同于泥盆、石炭纪的气候、板块、古生物、古地理格局。
世界二叠纪气候纬向分带性相当明显。
在早二叠纪仍处在全球性的冰期内,在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普遍发育有冰川,北半球中低纬度则相对温暖。
煤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带,冈瓦纳古陆有丰富的煤和冰碛岩,北半球大陆已蒸发岩、礁、煤和红层为特征。
冈瓦纳古陆的冰川作用从萨尔马克期一直持续到喀山期,西伯利亚亦可能经历了海面冰川的作用。
中二叠世早期气候普遍转暖,并逐渐干燥。
二叠纪全球古生物群相当繁盛。
我国东部所处的特提斯大区内分布的植物主要为热带气候下的鳞木类以及大羽羊齿类,气候分带性明显,属华夏植物群。
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初,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开始兴起。
二叠纪的动物界,陆生脊椎动物继续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中菊石类、腕足类、珊瑚类、蜓类特别繁,至末期海生、陆生动物均出现一次大灭绝现象。
二叠世的中国东部,整体上呈现出南海北陆的格局。
早二叠至中二叠世,华南地区的东南一带为局限海环境,在断裂作用的控制下,常出现深水相,硅质岩比较发育,不具成煤条件,其周边的上扬子地区在二叠世初期的海侵,是继石炭世海侵的继续,为滨海平原至陆表浅海环境,发育一层碎屑含煤沉积。
而此时的华北在紫松期海侵高峰后发生海退,海陆交互相为聚煤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二叠世中期主要为陆相盆地,出现大量淡水双壳类、介形虫化石,加之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气候湿润,适合植物生长,该区地层含煤性较好,是二叠纪最重要的含煤岩系。
古气候学概论
![古气候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ab2d3e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a.png)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古气候学概论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古气候学概论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out!)古气候学概论一、古气候学基础古气候学定义与意义古气候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历史时期气候状态的科学。
它通过对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物、生物化石、土壤、冰芯、湖泊和海洋等各种自然记录的研究,揭示地球过去气候的变化规律,进而理解现代气候系统的运作机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古气候学的研究对于揭示地球的长期气候变化规律,理解全球变化过程,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以及为应对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古气候学发展简史古气候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注意到地球气候在地质历史中存在着显著的变化。
20世纪初,随着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进步,古气候学开始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古气候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近年来,古气候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如大气化学示踪、生物标志物分析、气候模型模拟等,使古气候学的研究更加精细化和深入。
古气候学研究方法古气候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学方法、地球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大气化学示踪方法和气候模型模拟方法等。
地质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岩石、沉积物和化石的研究,推断出古气候的状态。
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分析岩石和土壤中的化学成分,间接推断古气候条件。
生物方法则是通过研究生物化石和现生生物,了解古气候的特征。
大气化学示踪方法是利用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来源和传输过程,推断出古气候的信息。
地球纪年表
![地球纪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39f3ac18fad6195f312ba60f.png)
地球纪年表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
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
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
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
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
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
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
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
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
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
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
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1 前寒武纪2 寒武纪3 奥陶纪4 志留纪5 泥盆纪6 石炭纪早期7 石炭纪晚期8 二叠纪9 三叠纪10 侏罗纪11 侏罗纪晚期12 白垩纪13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14 始新世15 中新世16 冰川时代晚期17 现代世界18 未来世界19 1.5亿年后20 2.5亿年后前寒武纪前寒武纪晚期超大陆和“冰室”世界(距今6亿5千万年前)形成于11亿年前的罗迪尼亚超大陆这时开始分裂。
寒武纪全球板块构造与古地理环境再造
![寒武纪全球板块构造与古地理环境再造](https://img.taocdn.com/s3/m/a6ed322231126edb6f1a10f0.png)
板 块 中储层 和 盖 层 的发 育 。波 罗 的板 块 纬度 相 对偏 高 , 主要 为砂 岩 和 页岩 沉 积 。
块再 造 、 全 球 古气 候 、 岩 相古 地 理 等 图件 , 但 这 些 图
件 多单 一地 去探讨 关 于古板 块 、古生 物分 布或岩 相 古地 理 等 问题 , 而 并未对 不 同圈层 、 不 同事件 加 以综 合考 虑 .因而缺乏 在全 球尺 度上 对寒武 纪烃 源岩 的 分 布及 构造背 景 、 古 环境 等 相互之 间关 系 的讨 论 。
展 了大 量研究 [ 1 5 ] . 并且 形成 了不 同 系列 的全球古 板
1 寒 武 纪 板块 构 造格 局
基 于 全 球 古 地 磁 数 据库 ( G P MDB 4 . 6 ) ] , 结 合 2 0 0 4 年 之后 的全球 寒 武纪 古 地磁 数 据 .依 据V 9 0 标
导下. 依据最新 的全球 古地磁数 据和区域地质 资料等 .
对寒武纪全 球古寒 武纪 ( - 5 2 0 Ma ) 全球 古 板块 再造 图 . 以此探 讨
板块构造格局 然后对 全球寒武纪沉积 盆地 地层进行
分析 . 同时借 助于油 气地 质数 据 库 和资料 , 对 早一 中 寒武 世( 5 3 0 ~ 5 1 0 Ma 1 全球 岩相 古 地理 进行 再造 , 并 结 合烃源岩数 据及古生 物证据 。 试 图从不 同圈层来 探讨 寒武纪 的全球演化 问题及其相互 之间的联 系。
本 文在板 块 构造 、 地幔柱、 盆 地分 析等 理论 的指
第四章 古气候与海洋
![第四章 古气候与海洋](https://img.taocdn.com/s3/m/5079db363968011ca3009148.png)
新 生 代 气 候 变 化
底 层 水 温 变 化
—
新生代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 (Miller et al.,1987)
中生代初期的三叠纪以干热的气候为主, 中生代中期转为湿热的气候后, 白垩纪达到了全球温暖气候的顶点: •一亿年前高纬温度比现在高15ºC •海面高100~300m •CO2浓度高达1000ppm
Ma
• 三叠纪蒸发岩和礁建造在纬度上十分广 泛,化石类群的纬度分布表明60°范围 内的温度差别不大。全球范围的红层也 很普遍。
解释
认为由于中生代超级地幔柱的存在,使 地球上海陆分布急剧变化、大西洋迅速 开裂和火山活动频繁,为大气提供了大 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导致全球升温的极 热环境。
“松科1井”是国家重点基 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 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 项目的重要组成之一,主要 目的是探究距今1亿4千万年 至6500万年白垩纪时期,地 球温室气候的变化情况。
176.5 ?.0 180.1 ?.0
189.6 ?.0 195.3 ?.9 201.9 ?.9 205.7 ?.0 209.6 ?.1
220.7 ?.4
227.7 ?.5
234.3 ?.6
241.7 ?.7 244.8 ?.8 248.2 ?.8
8. 8 43.1
6. 0
5. 0 4. 5 5. 4
20.5 23.8
28.5
33.7 37.0
41.3
1. 8
1. 8 1. 7
3. 5
1. 8
4. 1
3. 6 18.5 1. 6 4. 1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ae8ef5514791711cd791738.png)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前寒武纪前寒武纪晚期的超大陆与"冰屋"世界形成于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 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于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 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 ",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于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 示北美洲当时位于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着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着澳洲大陆与 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北美洲往南向着 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
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 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 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于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 部分。
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 即将结束之 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 亚(Pannot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 (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c53ba10650e52ea55189824.png)
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2)海底扩张(3)板块构造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古地磁学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海底扩张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三、海底岩石的年龄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f966edcd1f34693daef3eeb.png)
早古生代1.中国东部早古生代沉积古地理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其南、北为大洋环境。
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南秦岭裂谷盆地东南缘:华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华夏板块。
(1)Cambrian,寒武纪1)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标准剖面: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详见图集。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华北板块南缘主动大陆边缘—商丹(商州-丹凤)缝合线以北,蛇绿岩套及丹凤群的岛弧火山岩、二郎坪群的弧后火山岩,由于秦岭洋向北俯冲,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
华北板块北缘和西南缘北缘推测寒武纪在白云鄂博一带处于稳定大陆边缘状态,逐渐向活动型过渡,西南侧与柴达木古陆之间为古祁连洋,早寒武世时未接受沉积,中寒武世起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成裂陷海槽。
北祁连海槽中发育较深海含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理石。
(2)Ordovician,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1)扬子板块奥陶纪古地理典型剖面:宜昌黄花场剖面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含图表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含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a287345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16.png)
1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2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3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4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5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 雨.冬季低温少雨)
6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7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8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9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10
11
北半球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示意图
70°
极地气候(苔原气候:终年严寒干燥.冰原气候:终年酷寒干燥)
70°
60°
温带海洋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
55°
性气候(终年
热.降水较少)
温带季风气候(夏
温和湿润)
季暖热多雨.冬季
40°
寒冷干燥)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
热干燥.冬季温和多
30° 雨)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20°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10°
35°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
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终
25°
年高温.降水分旱
雨两季)
10°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0°
120°
古地理环境重建与古气候变化研究
![古地理环境重建与古气候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23132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e.png)
古地理环境重建与古气候变化研究过去几十年来,古地理环境重建与古气候变化研究逐渐成为了地球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过去,预测未来,以及人类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古地理环境重建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以确定过去某一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地貌、水系等。
为了进行古地理环境重建,地质学家和地球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地质地球化学方法、沉积学方法等进行研究。
通过观察地球上各个地方的岩石和沉积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事件。
例如,通过确定岩层的年代和沉积物的特征,我们可以重建大陆漂移的历史,了解各大洲的位置变化和板块运动。
古气候变化研究则是指通过对过去气候变化的研究,了解气候系统的运作和气候变化的机制。
古气候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地质记录中植物、动物遗骸以及地层中气候指标物质(如冰芯、岩石、泥炭等)的组成和分布来展开。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地球的气候变化,包括冰期和间冰期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全球气候梯度的变化。
例如,许多研究表明,过去几百万年的地球经历了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全球各地气候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古地理环境重建与古气候变化研究不仅可以为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提供重要信息,也对解释人类活动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以近几千年为例,人类的农业、工业活动以及引入外来物种等都对地球的环境和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我们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与此同时,古地理环境重建与古气候变化研究还对我们认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过去的地质事件和气候变化,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这对于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自然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至关重要。
总之,古地理环境重建与古气候变化研究是一门极具意义的学科。
6.二叠纪地层序列及古地理
![6.二叠纪地层序列及古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da38e4e009581b6bd9eba9.png)
山西太原地区剖面
统
符号
上二叠统 P3
中二叠统 P2
组 石千峰组
组符 号
岩性描述
已属红色地层,化石稀少,偶夹石膏,代表干旱条件下的内陆河湖沉 积。
概述
上石盒子 组
下石盒子 组
山西组
石盒子群(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为一套岩性复杂的河、湖相沉
积。下石盒子组下部仍夹不规则煤层,往上逐渐变为杂色和紫红色, 不再出现煤层,但夹有铁锰及铝土层,显示潮湿气候减弱和氧化环境 增强。本群厚度显著增大并出现长石石英砂岩,指示相邻陆源区的结 晶岩、变质岩已暴露至地表遭受剥蚀。
太原组
中、上部与石炭系连续接触,主要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泥质 岩及煤层,下部夹含蜓灰岩。
二叠纪的古地理
华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统
符号
上二叠统 P3
中二叠统 P2 下二叠统 P1
黔中地区
组 大隆组 长兴组 龙潭组
茅口组
栖霞组 梁山组
马平组上 部
组符 号
岩性描述
概述
二叠纪是古生代最
硅质沉积中仅见浮游类型的菊石化石,代表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后一个纪,地壳运
长兴组与大隆组在空间上可呈横向相变关系。
物界的跨越石炭系、二叠系的岩石地层单位,早二叠世早期马平组 续存在结构复杂的
上部由潮坪碳酸盐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组成,梁山组和马平组之间的 古特提斯多岛洋,
平行不整合代表一次较大规模的海退和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
导致中国二叠纪地
史既反映全球共性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本剖面反映了气候 由潮湿逐渐变为干 旱,地形由近海三 角洲平原沼泽逐渐
转变为内陆盆地和
下部为具交错层理的含砾石英砂岩,上部砂页岩中夹可采煤层,含丰 构造分异逐渐加强
古生代的地球环境
![古生代的地球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6776b85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b.png)
古生代的地球环境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持续了约4.5亿年,从大约4.6亿年前的地球形成,直到2.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地质和生物事件,同时也塑造了古生代的地球环境。
本文将对古生代的地球环境进行探讨。
1.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古生代是板块构造理论中所述的超大陆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古生代,地球上的大陆块并不集中,而是分散在各个位置。
然而,在奥陶纪末期至志留纪初期,古代大陆陆块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名为劳伦西亚大陆的超级大陆。
这种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对地球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大陆板块的聚集会导致海洋盆地的形成,从而改变了海洋的分布和特征。
其次,大陆板块的碰撞和隆起造成了山脉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这些地质事件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并对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气候变迁古生代经历了多次气候变迁,其中最著名的是泥盆纪末的全球冰川时期。
这一时期被称为卡拉迪斯冰期,是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冰川活动之一。
据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的冰川覆盖导致了海平面下降、气温下降和全球气候模式的巨大改变。
在其他时期,古生代的气候也发生了多次变化。
例如,在奥陶纪,地球经历了一个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海洋生命的繁荣。
然而,在志留纪,气候变得相对干燥,并出现了较多的干旱事件。
这些气候变迁对古生代的生物进化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海洋生态系统古生代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发展使得海洋生态系统变得丰富多样。
早期的古生代,海洋中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原始无脊椎动物为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的无脊椎动物逐渐演化为多样的生物类群,如三叶虫、腕足类和鱼类。
古生代的海洋生态系统也经历了一些重大事件,如奥陶纪末的地质灾难性事件——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
这次大灭绝事件使得许多物种灭绝,其中包括大部分三叶虫类。
然而,这次大灭绝也为后续生物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机会。
古板块重建图
![古板块重建图](https://img.taocdn.com/s3/m/297da78c02d276a200292e59.png)
形成於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於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於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著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著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北美洲往南向著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
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洲(Anta 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
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 -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
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麼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著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
世界的主要气候带分布
![世界的主要气候带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82f0819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9.png)
水资源:丰 富,河流众 多,水量充
沛
人类活动: 农业、林业、 渔业和旅游 业为主要经
济活动
热带气候带的生态环境
热带雨林:世界上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热带草原:旱季和雨季交替,植物和动物种类丰富 热带沙漠:高温少雨,植物和动物适应性强 热带海洋: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珊瑚礁生态系统独特
世界气候带的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的影响
纬度位置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 纬度位置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纬度位置影响风的形成和分布 纬度位置影响海陆分布和洋流分布
海陆分布的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海洋吸热慢, 散热慢;陆地吸 热快,散热快
海陆风:海洋吹 向陆地的风,带 来湿润的气候
海陆气压带:海 洋气压高,陆地 气压低,形成季 风环流
寒带气候带的经济活动
渔业:寒带气候带拥有丰富的渔 业资源,如鳕鱼、鲑鱼等
旅游业:寒带气候带的独特景观 和极地探险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石油和天然气:寒带气候带拥有 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如俄 罗斯、加拿大等
采矿业:寒带气候带拥有丰富的 矿产资源,如铁矿、铜矿等
THANK YOU
温带气候带的分布: 包括欧洲、亚洲、北 美洲、南美洲等地区
温带气候带的影响: 对农业、林业、水资 源等方面产生重要影 响
寒带气候带
地理位置:位于地球的两极地区 气候特点:寒冷、干燥、风大 植被:苔原、地衣、冰藻等 动物:北极熊、企鹅、海豹等
世界气候带的特征
赤道气候带的特征
地理位置: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10度以内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 植被: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 动物:热带动物种类丰富,如大象、狮子、老虎等
古生代的古代气候模式
![古生代的古代气候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59069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e.png)
古生代的古代气候模式古生代,也被称为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是地球历史上距今约2.5亿年至3.5亿年的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对地球的生态和生命进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生代的古代气候模式及其对地球历史演变的重要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气候特征古生代时期的气候特征是变幻莫测的,经历了多个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以及海底火山喷发等因素的影响。
1.1 地质构造古生代时期,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并未形成今天的格局。
大陆板块的分布和形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大陆碰撞、裂谷活动以及火山喷发频繁发生,进而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变化。
1.2 地球自转和轨道参数地球的自转速度和轨道参数在古生代时期相对较快,导致季节变化的周期相对较短,气候波动幅度较大。
1.3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古生代时期,太阳辐射的强度并未稳定,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如太阳黑子活动等,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显著影响。
1.4 海洋循环古生代时期的海洋循环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气候的巨大改变,例如由于冷水上升而形成的冷咖啡带等。
二、2.1 寒武纪气候模式寒武纪是古生代最早的一个时期,其气候特征呈现出全球性的暖湿气候。
这一时期的地球表面几乎全被浅海盖覆,大陆与海洋密切接触,水汽的蒸发增加,使得气候温暖潮湿。
2.2 奥陶纪气候模式奥陶纪是寒武纪后期的一个时期,其气候特征呈现出多变的冷暖交替。
在奥陶纪的早期,北半球大陆上有大规模的冰川形成,全球气温下降;而在奥陶纪的晚期,气温回升,冰川消融,气候逐渐转暖。
2.3 志留纪气候模式志留纪是奥陶纪之后的一个时期,其气候特征呈现出全球性的温暖气候。
在志留纪时期,全球大陆陆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期间气温升高,海洋水位上升,形成大规模的浅海。
2.4 泥盆纪气候模式泥盆纪是古生代的一个关键时期,其气候特征呈现出干燥和温暖的特点。
中生代气温特点范文
![中生代气温特点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c09ed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d.png)
中生代气温特点范文中生代(Mesozoic)是地质时代的一个时期,约为2.51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
这个时期被普遍认为是恐龙的繁盛时期,也是地球上发生了许多重要地质和生物事件的时期。
在中生代期间,气候和气温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下面将详细介绍中生代气温的特点。
在整个中生代时期,地球的气候和气温经历了相对稳定、温暖和湿润的阶段,以及干燥和寒冷的阶段。
其中,三叠纪(Triassic)、侏罗纪(Jurassic)和白垩纪(Cretaceous)是中生代的三个时期,各自具有独特的气温特点。
在三叠纪晚期,地球的气候处于相对温暖状态。
根据古代植物化石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发现,陆地环境逐渐向更加干燥的气候过渡。
在此期间,全球的平均气温较高,冰川覆盖较少,气候适宜植被茂盛的繁荣。
另外,由于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和火山岩的喷发,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其中尤以超级喷发活动埃达卡喷发最为著名。
这些喷发活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温的上升。
进入侏罗纪时期,地球的气候逐渐变得湿润,全球气温维持相对温暖的水平。
在此期间,恐龙开始出现,并迅速繁殖。
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植被茂盛,以及海洋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证明了温暖的气候条件。
此外,侏罗纪时期还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释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侏罗纪成为古地球上最温暖的时期之一白垩纪时期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恐龙的鼎盛时期。
然而,白垩纪时期的气候和气温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
在白垩纪早期,地球的气温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但随着这一时期的进展,全球气候开始变得寒冷。
白垩纪晚期,地球进入了一个干旱和寒冷的时期,全球气温持续下降。
这个变化的原因有多个,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板块构造活动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板块活动导致地壳的举起和地质过程的变化,进而影响大气和海洋循环,并改变气候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白垩纪晚期还发生了大规模的陨石撞击事件,如墨西哥的伊拉普卡撞击坑和印度的迪旺撞击坑。
古气候 第五讲1
![古气候 第五讲1](https://img.taocdn.com/s3/m/18a620d8d15abe23482f4d22.png)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Clay
Chiloparts ODP 677 18O 0 0.5 6 5 4 3
0
L1
Chiloparts ODP 677 18O 0 0.5 6 5 4 3
古气候变化原因(二)
一、岩石圈变动与气候变迁 二、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三、全新世气候变化原因
古气候变化三个时间尺度
1、亚轨道尺度(sub-orbital time scales, 101-103年)-太阳活动(solar activity) 驱动 2、轨道尺度(orbital-scale)-日照(insolation) 季节、纬度配置变化驱动 3、构造尺度(tectonical-scale)-岩石圈构造 变化驱动
地史时期板块 的裂解、漂移 、会聚、拼合 、碰撞及造山 、成盆等过程 不可逆地控制 了全球气候的 演变
古生代晚期泛大陆复原图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地形、海陆配置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
大气、大洋环流
气候变化
新生代构造尺度气候事件 发生的“开关”(valve)在海洋
7-8Ma白令海峡开通
0 100 200 300 30 20 10 160
L32 S32 L33
10 20 30 40 50 60
Depth(m)
L6 S6
S1 L2 L3 L4 L5 S5 S4 S2 S3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Depth(m)
Red
S7 S8 L9 S9 S10 S11 S12 S13 S14 L15 S15 S17 S19 S20 S22 L24 S24 L25 S25 S26 L27 S27 S28 S30 S31
古气候划分
![古气候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a62eb60384254b35eefd34f6.png)
古气候划分1、军阀时期江北六省是哪六个省?江北复六省是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制、秦岭以东的广大地区,指回的是江苏、安徽答、湖北、河南大部,和陕西、山东小部分地区。
江北,字面理解为江之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指长江以北。
相对江南而言,主要指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即江淮地区。
在文化上以江淮文化、淮扬文化为主,通行江淮官话。
(1)古气候划分扩展资料:江北地区区别于属于北方文化的淮海地区(即淮河以北地区)。
在古代,江北地区是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并形成了扬州、淮安、泰州、南通、合肥、安庆等江北沿江经济中心,现今和江南地区共同组成了今天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按照秦岭淮河一线划分,江北属于南方地区,文化上,气候上根本区别于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
2、夏季多暴雨,古时候百姓们是怎样解决城市积水问题的?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我国的气候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即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的到来,除了意味着“酷热”这个敌人已经抵达战场外,也代表着“雨季”的来临。
对于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小伙伴而言,下暴雨是相当频繁的事情,有时候,白天还是艳阳高照,酷热难挡,到了夜晚的时候,窗外就变成了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景象。
暴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困扰,出行不便自不必说,洪涝灾害和城市内涝现象才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又有哪些应对措施呢?今天,咱们便以唐朝和罗马帝国两个封建时期的超级大国为例,谈谈古人在夏季水灾面前都有哪些预防措施。
【我国气候分布图】一、唐朝长安排水工程的特点:借助地势修建排水渠将积水导向低洼处,然后再挖蓄水池积蓄流水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春三月癸亥,唐高宗李治御制大慈恩寺碑文,并差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送碑文给唐三藏法师。
夏四月八日,碑文制作好后,许敬宗便领着工匠带上碑文给玄奘大师交货去了。
皇帝御赐碑文,这在封建社会是莫大的荣誉,玄奘大师为了体现出自己对君王的感激和重视之意,便亲率慈恩寺徒众和京城中的僧尼到芳林门迎接碑文。
地球纪年表
![地球纪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77e9efb448d7c1c709a1455a.png)
地球纪年表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
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
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
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
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
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
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
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
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
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
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
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1 前寒武纪2 寒武纪3 奥陶纪4 志留纪5 泥盆纪6 石炭纪早期7 石炭纪晚期8 二叠纪9 三叠纪10 侏罗纪11 侏罗纪晚期12 白垩纪13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14 始新世15 中新世16 冰川时代晚期17 现代世界18 未来世界19 1.5亿年后20 2.5亿年后前寒武纪前寒武纪晚期超大陆和“冰室”世界(距今6亿5千万年前)形成于11亿年前的罗迪尼亚超大陆这时开始分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arm Temperat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arm " ) # *! @
C ! ( C ! F
! (
! ( ! ( ! (
! ! ( C C
! (
Warm Temperat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 ! ! (
Warm Temperat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rid
Arid
* # # *
Tropical
Tropic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lm mangrove crocodilians
@ !
! OBiblioteka SEPM CONCEPTS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EONTOLOGY NO. 11: PHANEROZOIC PALEOCLIMATE: AN ATLAS OF LITHOLOGIC INDICATORS OF CLIMATE — MAP FOLI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ri
d
# *
Arid
# * # *# * # * # * # * # *
@ !
! ( ! = ! <
coal palm mangrove crocodilians
! O
SEPM CONCEPTS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EONTOLOGY NO. 11: PHANEROZOIC PALEOCLIMATE: AN ATLAS OF LITHOLOGIC INDICATORS OF CLIMATE — MAP FOLIO
! ( ! (
F
!F C C ! C !
# *! " ) ( ( ! ! @
! (! ( ! ! ( (
! (
Cool Temperate
( ! (! ! ( ( ! (!
ARTHUR J. BOUCOT Department of Zoology,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rvallis, Oregon, U.S.A. CHEN XU
The paleogeographic maps reproduced on these pages in 11 x 17 inch “tabloid size” are printed copies of the same 8.5 x 11 inch “letter size” maps that appear in appropriate sections of the SEPM Concepts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eontology No. 11 - Phanerozoic Paleoclimate: An Atlas of Lithologic Indicators of Climate The following versions are available from SEPM (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 1. ISBN 978-1-56576-289-3: Concepts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eontology No. 11 (Digital Version) 2. ISBN 978-1-56576-281-7: Concepts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eontology No. 11 (Print-on-Demand Version) 3. ISBN 978-1-56576-282-4: Concepts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eontology No. 11 (Printed Map Folio)
! ( ! = ! <
coal palm mangrove crocodilians
! O
SEPM CONCEPTS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EONTOLOGY NO. 11: PHANEROZOIC PALEOCLIMATE: AN ATLAS OF LITHOLOGIC INDICATORS OF CLIMATE — MAP FOLIO
# *
# * # *
# *
" )
Warm Temperate
Map Symbols
Map 1 Early Cambrian
F dropstone * G #
C
glendonite
E
tillite
* # 0 #
! . ! ( " )
evaporite Messinian evaporite calcrete bauxite laterite kaolinite oolitic ironstones
SEPM CONCEPTS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EONTOLOGY NO. 11: PHANEROZOIC PALEOCLIMATE: AN ATLAS OF LITHOLOGIC INDICATORS OF CLIMATE — MAP FOLIO
PHANEROZOIC PALEOCLIMATE: AN ATLAS OF LITHOLOGIC INDICATORS OF CLIMAT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emperat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oreotropic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r # i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rid # * ! ( # * # * ical ! . # * ! . Tro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opic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rid # * ! . ical Tro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rid ! ( # * * # # * * Tropic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rid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