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训诂考证例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训诂考证例释
署名
前言:《战国策》兼具史书与子书的性质,使《战国策》成文在史学、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语言学诸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以述评《战国策》形成、流布过程,从训诂方法角度切入,采用对比分析法详细而深入的阐述了苏秦故事训诂方法以及《战国策》训释案例及体会。

一、《战国策》形成、流布过程述评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战国策》中保留的大量成文,不但具有深邃的政治思想和史料价值,在文学上也很有特色,是战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战国策》成文的文体类别比较多,其中以说体为主,另有诏令类、奏议类、书牍类、盟誓载文、祝辞、占辞等,是研究早期文体的重要模本。

古人常贬《战国策》内质而赞其行文,多是针对其成文。

《战国策》成文的辑录有利于对战国文学地理学作出更为准确的勾画和描绘。

《战国策》兼具史书与子书的性质,使《战国策》成文在史学、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语言学诸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我们习惯于将先秦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两大类,其中叙事散文亦即史传散文,以《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为代表; 说理散文亦称诸子散文,以《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为代表。

在先秦叙事散文中,保存有许多早期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以成文的形式出现,不但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思想,在文学上也很有特色。

相较于《左传》和《国语》,《战国策》中保留的成文数量最多,在文学写作上也更显成熟。

这些成文大多创作于战国时期,是研究战国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的重要材料。

二、《战国策》校勘考证苏秦故事
《战国策》所载的苏秦故事,与《史记》、《战国纵横家书》等所载的苏秦事,
共同构成了一个有着复杂层次、充满矛盾与混乱的苏秦故事群体,其内部存在两
套截然对立的苏秦事迹,可以看做“燕文—齐威”与“燕昭—齐闵”两个故事系统。

这些混乱与矛盾,为我们探寻苏秦故事形成衍变的轨迹提供了线索:“燕昭—齐闵”系统是整个苏秦故事的主干,其他故事都是由此变化增衍而来的。

《史记》尤其是《张仪列传》,代表了张仪故事在司马迁时代的基本形态。

当时的张仪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张仪连横故事,二是张仪诳楚故事,三是张仪并相秦魏故事。

其中,第三部分与张仪的真实事迹最为贴近,而且形成较早,这部分故事大多不以张仪为主角,又较零散,《史记》采用的较少,但《战国策》中保留较多。

《战国策》所载张仪故事,其中有 21 章,被认定为是拟托或虚构的作品,而在这三部分张仪故事中,前两部分都包含在这 21 章之内,它们都是张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增衍而成的。

由张仪的历史事迹到丰富系统的虚构故事,由某个简短的故事到多个细节各异的不同版本,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三、《战国策》训释案例及体会
《战国策》对贤人有着独到深厚的认识,从春秋时期的五霸争锋到战国时代的七雄并立,频繁的战争使社会经历着政治格局、社会阶层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各诸侯国内政、外交、军事上矛盾重重,而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人才,是具有智慧和才干的“贤人”。

战国七雄中,凡能重用贤才,重视谋略者就日益强盛,反之则日益削弱。

如秦国,自秦孝公始把任人唯贤作为国策,大力开发人才、智力,最终“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

而同时期的楚国虽也是济济多士,但权臣贵戚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妒贤嫉能,阻塞了士的仕进之途,国势由盛而转衰,最终为秦所灭,也是历史必然。

严峻的形势迫使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广开门路以服道致士: 秦孝公颁布求贤令,招致商鞅,商鞅的变法使秦国日渐强盛 ; 齐威王鼓励臣民当面指出自己过错,一年之后齐国大治; 燕昭王采纳郭隗的“千金求千里马”的建议,以师礼隆遇以待郭隗,产生了轰动效应。

《战国策》所蕴含的人才观顺应了战国时代尚贤使能的历史主题,向诸侯国君提出了取才于今、用须其才等用贤理念,也向士人提出了积极进取以求富贵之路。

战国时期无论是国君与贤臣,或是贵族与食客,双方都处于一种双向选择与交流的关系: 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虽然其人才思想明显过于功利,只讲计谋而不论道德,但影响是一种隐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遵循“培养分析”的原理。

具体体现为: 在水平流动中,对村民由农村流向城市具有诱惑作用; 在垂直流动和代际流动中,对村民上升流动的决策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语:《战国策》的某些观点也不仅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也兼顾到了人才自身的发展,这不但在当时是极具创新性的见解,即使对于今天的人才选拔
与任用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熊宪光.战国策研究[M].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4.
[2]戴红贤.墨子[M].太原: 书海出版社,2001.
[3]王延栋.名家讲解战国策[M].长春: 长春出版社,2009.[4]裴登峰.战国策研究[M].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