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方言音变现象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中方言音变现象分析研究
汉中方言音变现象分析研究
【摘要】汉中方言经过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相互接触、影响后形成了今天复杂的格局,历来学者对汉中方言的归属问题有着极大争议。

总得来说,在两种官话的相互浸染下,汉中方言同时具备着这两者官话的特点,并且随着长期演变,又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性质。

本文在此背景下,着重描写、分析汉中方言的音变现象,以此来探讨其发展规律。

【关键字】汉中方言;音变现象;中原官话
1、汉中市简介
汉中,其名源自水也。

《民国汉南续修郡志。

汉中府志》中记载:“旧志云:郡临汉水之阳,南回汉山,故名汉中。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北接秦岭山脉,南靠大巴山,属于亚热带气候。

虽然处于大山包围之中,但其间是由汉江冲击而成的汉中平原。

汉中市则位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中部,地形特点南低北高,市内有平原、丘陵、山地三种地貌。

汉中地形险要坚固,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汉中志》卷二清楚地记载了其地位:“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西,北接秦州。

秦蜀之矩镇也。

汉水上游梁山东,险控巴岷之道,路作咸镐之藩屏。

氐羌接珍,为咸域之镇。

秦蜀出入之冲。

前瞰三秦,后蔽四川,横横以为蜀之肱股。

杨洪以为蜀之咽喉。

左控三秦,右跨西蜀,中距褒楚,为关陇一大都会。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都将汉中作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所在,出于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汉中方言音变现象
变调是指字与字连读时,产生的一种调值变化。

一般而言,汉语绝大部分都是一个字代表一个语素,每个字有它自己本身的读音和调值,我们称之为单字调,但是如果字与字连起来组成词或句子时,单字调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导致了某些字音的调值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

在汉中方言中也存在着这种音变现象。

(1)去声字连读变调
汉台区方言去声调类是213,属于曲折调,如果两个调值都是213的去声字连读,那么前一个去声字的调值就要变成21。

例如:
(2)叠字变调
受西南官话的影响,汉中方言大量的名词存在着AA重叠式,这些重叠义并不像普通话中的名词重叠表示爱称义,只是单纯的一种语言习惯。

连读时4类单字调都会发生变化,变调规律如下:
阴平字、阳平字或上声字重叠,后一字都变成21调。

例如:
b、去声字重叠,前一去声字调值变21,这等同于上文说过的去声字连读变调,例如:(3)“子”尾词变调
汉中方言中有很多方言词带后缀“子”,而普通话不带。

比如说“葱子”、“眼镜子”、“豆芽子”、“磨子”、“板子”等等,对于“子”这个字,如果有实际意义,那么在汉中话中它是上声调,调值为35,但如果词义虚化,作为词缀而言,它会根据前一个语素调值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例如:
如果在一个词组中,如果词缀的前一个语素是阴平、阳平或上声的时候,“子”词缀调值为21,例如:
b、如果在一个词组中,如果词缀的前一个语素是去声的时候,“子”词缀调值为35,例如:(4)“头”尾变调
“头”字如果单念或在词组中有表示实义的作用,它的调值为31,阳平调,但如果做词尾时,前一个字如果是阴平、阳平或上声时,它的调值变为21,如果前一个字是去声,调值变为35。

例如:
a、
b、
由此可见,汉中方言的音变现象呈现出复杂的现象,由于汉中方言受到西南官话的影响,大多出现叠字变调,但同时毕竟汉中方言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因而上述音变现象显得独特而复杂。

参考文献:
【1】段永华1997 陕南方言与推广普通话《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第二期
【2】薛平栓2001 《陕西历史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
【3】张崇2007 《陕西方言词汇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