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综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了《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中心新颁布的2022年《考试纲要》的要求,精确把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学问和考生力气的考查,导向精确,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觉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
试卷总体难度接近2021年的高考,没有偏、怪之类的题目,并且有确定的梯度。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
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照旧存在,与高考完全全都,文本类阅读照旧接受选考题,适合不同考生去选用。
其次,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
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这个有确定深度的话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有用类文本阅读选了《“长江女神”芳踪已逝?》关注热点话题,体现人文关怀;这些都引领考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社会现实问题,设题涵盖学问点较广。
第三,留意同学力气考查。
如第16/17题,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力气同时,还留意考生概括力气的和分析力气的考查。
第四,作文照旧接受材料作文的考查形式,作文材料“沈伊默的诗”关注时下热点,引领同学思考,关注社会问题;考生要写好本次作文需有相当的分析问题力气。
应当说,这份试卷有助于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留意: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处,客观题按题号涂答题卡
【题文】第Ⅰ卷阅读题
【题文】甲必考题
【题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王泽民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情愿,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生疏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才智,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出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才智,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行更易的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打个比方,比如英勇,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脆弱,只有恰如其分的英勇,才符合英勇概念本身。
事实上,中庸原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
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训练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争辩,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简洁。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
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简洁把先王之道抱负化。
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抱负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
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定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提倡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
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抱负化方案供应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才智,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学问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力气,力气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是“中”而不是“中庸”。
【思路点拨】由于本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确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
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殊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争辩并寻求最优解并不简洁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抱负化的程度。
【学问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力气,力气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这是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缘由。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先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精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B.能否正确生疏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才智,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缘由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抱负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学问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力气,力气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A项,句末应当加上“之一”;C项,“根本缘由”属于无中生有;D项,因果关系颠倒。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先要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全都。
概念不能任凭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再要留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假如选项中有内容冲突的选项必有一错。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题文】(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
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
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
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掌纶诰之选也。
”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
”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
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
时方盛夏,坚上表日:“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
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
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
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独建议以为不便。
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
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
蛮众恐惊,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
”及羲诛,坚竞免坐累。
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
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日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此才识,走避不得走避:逃跑躲避。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哀矜:怜悯慎重。
C.遂令决杖,配流岭表决杖:处以杖刑。
D.坚多识典故典故:典制掌故。
【学问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力气,力气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B 解析:“哀矜”,怜悯,怜悯。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试题时可接受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挂念推断等方法。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学问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力气,力气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先整体阅读本句,依据上下文确定大致意思;再依据韵脚,句式,标志词断句。
抓住“岂可”“哉”“书”等词断句。
【思路点拨】古文断句要点:①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断句只是考查的一种切入方式。
②备考中,要以解读文本为主,断句标志为辅,将二者结合起来。
③考试中,在致力于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留意断句标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
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当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人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
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接受了他的表奏。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
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
徐坚认为不妥,后来果真李知古被杀,蛮众反叛。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
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开了大灾难。
【学问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力气,力气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C 解析:原文是“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即在徐坚反对的时候,李知古只是恳求筑城,征收重税,选项中却将恳求当作了事实。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挨次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O分)
(1)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学问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力气,力气层级为B 级(理解)。
【答案解析】(1)每当有了疑难之处,经常去询问徐坚(到徐坚那里去询问),徐坚必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明,王方庆很宠爱他(对此格外赞许,对他的学问格外称许)。
解析:5分;译出大意给2分;“疑滞”,“疑难之处”“疑问”“怀疑不通”等;“征”,“征引”“引用”“引证”“援引”“用……证明、证验”等;“善”,“宠爱”“赞许”“观赏”“认为是好的”等;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徐坚认为蛮夷桀骜不驯(生性粗陋、顽固不化),不能让他们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假如使军队劳累长途跋涉,损失的东西弥补不了猎取的东西(得不偿失)。
解析:5分;译出大意给2分;“以”,“认为”“以为”;“同”,“与……相同、一样”“等同”等;“劳”,“使……疲乏、劳累”等;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思路点拨】高考文言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只是挂念。
因此,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否则确定要讲究字字落实。
专用名词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照抄,省略要补出,词类活用要精确,特殊句式要调整。
尤其要有得分点意识,学会抓关键词,书写要工整,语句要通顺,杜绝错别字。
译文
徐坚,是西台舍人齐聃的儿子。
年轻时好学,博览经史,品性宽厚自尊。
圣历年间,皇上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荐徐坚为判官,专意托付他起草表奏。
王方庆爱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