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注重观察事物的条理性(条分缕析)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
3、强调留心观察的重要性(时时处处)
二、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云的名称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文。

学生经常看得多,但仔细观察研究少。

设想应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学生的阅读、研讨和教师的释疑解惑,来实现教学目标。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㈠、导入新课
1、请一同学判断当天的天气,根据什么?
2、从天气引伸到云彩,那么,如何根据云彩来判断天气呢?
3、出示有关云彩的.课件,看云识天气
㈡、课题探究
——云和天气、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看云和识天气
㈢、感知课文
1、天上的云是怎样的呢?
姿态万千(形态)变化无穷(特征)
2、描绘云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天上挂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标志”
3、讨论:此段的结构形式怎样?中心句是哪一句?
总——分——总最后一句
4、本段说明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
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用词非常准确
5、学生仿说
天上的月亮像……像……像……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2.提升学生用准确语言做生动说明的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提升学生用准确语言做生动说明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云”的繁体字是“雲”,从“雲”的结构字形看出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已经对云与天气的关系有所认识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生动的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的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这是从说明对象的角度说的,如果从语言方面看,
本文又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文生动的语言。

二、温故。

(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考查旧知识)
(1)注音棉絮()峰峦()霎时()丝缕()绫纱()鳞波()匀称()朦胧()崩塌()弥漫()月晕()谚语()通过导学案自主作答,互换检查纠正,再请发音字正腔圆的同学带领大家朗读。

(2)通过四个问题针对个别与集体提问。

A.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B.说说本文的行文结构?
C.列举该文使用过的说明方法?
D.按顺序排叫出八种云的名字。

三、知新。

(板块活动)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之后播放《踏浪》歌曲片段,发现歌词特点,放松心情,回忆文中云的形态。

(1)探究表述之美。

多媒体出示:(第一个学习板块:演读,熟悉云。


1. 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2.介绍要求: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大家好,我是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别看我身子很单薄。

可我最轻盈,站的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探究语言之美。

多媒体展示:(第二个学习板块:说读,品味语言。


请大家用“我认为______写得好,美在_______”的句式,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和你对它的评价,推荐给大家。

提示:语言之美来自于某种修辞、句式、词语、段落、表达方式等等。

幻灯片展示本文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形象性(文学性)准确严密-------知识性(科学性)
仿照第一段写几句话: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______
示例:(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

它们有的像瘦弱的骆驼,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脚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的打着盹;有的像巨蟒,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
(3)探究写法之美。

多媒体展示:(第三个学习板块:评读,讨论总结文章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小组讨论发现写法上的独特之处,最后多媒体展示:a美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b美在抓住了云的主要特征来说明;c美在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d 语言严密准确,作者准确的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

过渡: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

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

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

(4)交流积累之美。

多媒体展示:(第四个学习板块:寻读,课外拓展。


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经形成谚语,广为流传。

你能说出一两条吗?
总结:通过赏读发现,本文句句犹如朵朵迎春花,散发着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的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

多媒体出示课尾感悟: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我们的心,不是缺少有心,而是缺少感知!
课后习题
开展活动: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里,每天抽出点时间,练习看云
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是班里的首席山寨版预报员。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3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

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

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1)、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

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

(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

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

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

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

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提高搜索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关注自然、热爱科学。

4.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习积累。

5. 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使用说明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段意和段落之间的联系。

进而理清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绫纱()绸幕()弥漫()峰峦()轻盈()鳞波()谚语()日晕()崩塌()()
2、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奔bēn()薄báo() ban()bó ()bò ()
3、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sǒng juǎn 云鱼lín sǒng 恿证quàn 波光lín lín
4、判断题
(1)虹是好天气的标志。

()(2)云的形状可以影响天气。

()(3)日华或月华只要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天气则会变好。

()(4)看云识天气是生活常识,是有科学依据的。

()(5)卷云和卷
积云位置最接近。

()
5、选择题
(1)刚刚下过雨,那么雨前最可能出现的云是()A.薄云B.低而厚的云C.卷云D.高积云E.积雨云(2)月华的光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会( ) A.变阴的 B.变晴 C.不变 D.都可能.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研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表一:晴天云简表1表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

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3、观察这一个月的云,并做好记录,来看看云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
性。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

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

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

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

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

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位置│天气的情况│
├───┬───────┼─────┼────────────────┤
│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最高│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很高│它不会带来雨雪│
├───┼───────┼─────┼────────────────┤
│ 积云│像棉花团│20xx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高积云│像羊群│20xx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雨雪就开始下降│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马上就会下暴雨│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

“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

边读课文,边填表。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 │ │
├──┼───────────────┼────┼────────────┤
│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 │ │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露│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
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

——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7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二、设计思想
1、《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旧课文,过去常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

但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因此,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而应以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

2、学生地处乡村,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尤有实际意义。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巩固复习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
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五、教学难点
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天气知识的了解。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看谁判断得准确;上网查找或者到图书馆查阅,或者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搜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并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天气状况对户外活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遭遇恶劣天气多半起因于天气骤然变化。

因此,外出前在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候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天气的异常变化。

那么,怎样看云识天气呢?
2、检查预习
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简要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整体感知
⑴学生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后,简要概括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用课文中的原话说说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方法指导:默读时要做到口不动、手不动、头不动,眼球则要转动。


⑵跳读课文,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学生可自行设计表格,也可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然后教师总结:先把云分成两大类,按照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再按照云的光彩分为晕、华、虹、霞四种。


⑶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并结合课本前面的彩色插页,加深学生对云的名称的理解。

4、重点研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