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外向型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开放型的海洋贸易
中国东南沿岸有绵长的海岸线,很早开始就有海外通商,唐宋时期,海外贸易尤为繁荣。
那为什么直至明清时期,我国都没有形成开放型的海外贸易呢?下面我们从地理环境,政府政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从地理上,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有无数的河流,湖泊,高山峻岭,这里土地肥沃,物资丰饶,人民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农业民族对于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是很大的,由此劳动人民便形成了安土重迁,重农的观念。
这本身与对外的海洋贸易没有冲突,但是为什么会失去开放的动力呢?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地理环境太过优越了,在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中国是东亚乃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人民完全可以自我发展,无求他人。
这就是我们的优越感和自我陶醉促使我们保守固业,不求与外交际。
实际上,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导致了我们的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特点,促使我们失去了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
因此,尽管我们在当时有相当不错的航海技术,但由此产生的海洋贸易,并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向型的作为农耕经济为补充的形式。
然而对海外贸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统治了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了。
在这其中明清的对外贸易政策则严重阻碍了海外贸易的进行,使对外贸易近于瘫痪。
明清两朝政府缺乏对海洋的足够认识,视海洋为畏途,长期对海外贸易认识消极,防守过严而不知进取,视出海谋生、谋求发展的商民是不安现状易致祸乱的异己势力,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积极鼓励和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限制;对于海外华人势力,不仅不予支持,反而视为化外之人,大加歧视;对于东亚海域的庞大市场,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不计经济税收之得失,不是广开利源通过贸易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而是将与西方人的贸易尽量控制在有限的地域内和有限的范围内。
在明清政府始终对海洋和海外贸易缺乏应有的认识下,在明清时期严行海禁和后来虽然开禁或部分开禁而仍多限制掣肘下,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势力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尤其在清朝前中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上工业革命道路,并四处疯狂侵略,他们疯狂拓展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时期。
清王朝明显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威胁和挑战。
而清政府只是一味坚持对海外贸易的严格管理和操纵控制,采取了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政策,试图阻挡西方列强侵略势力于国门之外。
这种消极的做法对中国内部经济的发展发生了诸多负面的影响,使中国丧失了以往在南洋海上贸易中的优势地位,远远落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同时,中国人依旧陶醉在‘天朝尽善尽美’的旧梦中。
对于统治者而言,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人民,自称为天朝上国,却看不到西方国家的巨大变革和经济上的反超,甚至拒绝与海外使臣谈判,并令其俯首称臣,可知其自大愚昧。
清朝乾隆皇帝面对通商使者,谕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其实政府也有进行过对外的贸易,但是对于当时的海外贸易,一方面处于政治需要,显示国威“远抚蕃夷”,也就是我们说的朝贡贸易,大部分是赐品对于贡品,不计经济得失。
所以它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在海关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政府对商人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开放型的海外贸易因此很难发展起来。
因此现今。
对于如何要繁荣发展我们的对外型海外贸易,前人的经验教训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其实。
除了要具有对外开放,进取冒险的精神以外,我们还要具有谦卑的姿态,积极与外联系合作,寻求双赢,尤其是欧美国家。
也要积极搞好
与邻里国家的关系,在和平的环境下寻求发展的先机。
政府在对外开放中积极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和经济贸易上的便利,充分调动还内外发展集团的积极性。
经过改革开放和一系列深化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第二大经济强国,而要进一步繁荣对外的贸易,我想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