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所录《集韵》版本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乐大典》所录《集韵》版本考
花友萍;丁治民
【摘要】《永乐大典》引用《集韵》的材料中,有40字及其训释与南宋本《集韵》不同.不同之处多为南宋本对永乐本的增、删、改等工作,因此,《永乐大典》所采录的《集韵》可能是北宋本.
【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1)002
【总页数】5页(P62-66)
【关键词】《永乐大典》;《集韵》;南宋本《集韵》
【作者】花友萍;丁治民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图书馆,江苏苏州215123;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13.4
《永乐大典》是以《洪武正韵》为纲,采取按韵与分类两者相结合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也就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每韵下分列单字,单字下详注该字音韵、训释和其篆、隶、楷、草各种书体,再依次把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文异见、诗文词曲等随文收载。

明成祖称赞这种编辑方法是“揭其纲而目毕张,振其始而末具举”。

详注每字音韵和训释的小学书中就有《集韵》。

《集韵》是宋代继《广韵》之后又一部大型官修韵书。

景祐元年(1034)三月宋祁
等奏言《广韵》之失,[1]四月诏修《集韵》,[2]书成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九月,庆历三年(1043)八月十七日雕成。

两宋期间各地陆续有一些刻本;从元朝到
明朝四百年间,这部书没有重刻过。

[3]
流传至今的宋代刻本目前已知的仅有三种:前清内府藏南宋潭州本《集韵》(编入《古逸丛书》三编)、①翁同龢家藏南宋明州本《集韵》(于1993年编入《常熟翁
氏世藏古籍善本丛书》)②以及日本宫内厅藏南宋淳熙金州刻本《集韵》(于2001
年编入《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

③这三个本子均为南宋刻本。

《永乐大典》④修纂之时,贯彻了明成祖“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的雄伟目标,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书籍一并辑入;并制定凡例,全书依照《洪武正韵》八十韵本的韵目,以“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将自古以来书籍中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

《洪武正韵》共有2 220个小韵。

[4]现存《永乐大典》收有97个小韵(限于有反
切注音的),收字完整或较为完整的共计53个。

在这53个小韵中,收字最少的为“仓尊切”,有4个韵字;收字最多的为“卢谷切”,有76个韵字。

《永乐大典》所收韵字的排列以《洪武正韵》为纲,除《洪武正韵》所收字外,其它韵字均按该字首次出现于哪本辞书、而辞书又按成书时间的先后来排序。

《永乐大典》所引小学书的原则,一是辞书的排列次序按成书时间的先后,二是后一种辞书必须提供前一种辞书所没有或不相同的内容,即后引用的与已引用的相比要有新的信息。

具体可参看《〈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与研究》。

[5]
《永乐大典》引《集韵》668字及其训释,其中628字及其训释与现存南宋本完
全相同,另外40字及其训释与南宋本不完全相同。

现将这些不同例举如下,并加以解释。

南宋本有6字比永乐本的异体多,其中第二字“顶”最能说明这一点。

1.永乐本汀,《洪武正韵》:“他经切,水际平地,亦作;又敬韵。

”丁度《集韵》:“水平。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汀、、渟,平也,谓水际平地,或从平、从亭”。

按:南宋本有两个异体“、渟”,永乐本有一个异体“”。

南宋本比永乐本多一个异体,为“渟”。

2.永乐本顶,《洪武正韵》:“都领切,头颠。

”丁度《集韵》:“亦从定,作顁。

”《韵会定正》:“头顶也,或作顁,古作,籀作,见十七景韵。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顶、、顁、,都挺切,《说文》颠也,或作,亦从鼎、从定”。

按:南宋本有三个异休“、顁、”,永乐本有一个异体“顁”。

现可以断定永乐本“顶”只有“顁”,而无“、”。

根据《永乐大典》所引小学书的原则“后一种小学书必须比前一种小学书多一些信息”,如果永乐本所用《集韵》有三个异体,那就不需要到《韵会定正》再引两个异体了。

南宋本比永乐本多两个异体,为“、”。

3.永乐本動,《洪武正韵》:“徒弄切,动之也。

”丁度《集韵》:“,杜孔切,古从彳,或作動;又覩動切,振動,拜也,以两手相击而拜,一曰今倭人拜以两手相击,盖古之遗法。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動、、、勭,杜孔切,《说文》作也,一曰躁也,古从辵、从彳,或作勭;又覩動切,振動,拜也,以两手相击而拜,一曰今倭人拜以两手相击,盖古之遗法”。

按:南宋本有三个异体“、、勭”,永乐本有一个异体“”。

南宋本比永乐本多两个异体,为“、勭”。

4.永乐本辅,《洪武正韵》:“防父切,车辅两旁夹车木也。

”丁度《集韵》:
“或作、。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辅、、、,《说文》颊车也,或作、、,亦姓”。

按:南宋本有三个异体“、、”,永乐本有两个异体“、”。

南宋本比永乐本多一个异体,为“”。

5.永乐本嗜,《洪武正韵》:“时至切,欲也、好也,亦作耆。

”丁度《集韵》:“嗜,常例切,或从食作,从酉作,从肉作,亦作。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嗜、、、、、耆,时利切,欲也,《说文》嗜,欲也,喜之也,或从食、从酉、从肉,亦作、耆”。

按:南宋本有五个异体“、、、、耆”,永乐本有四个异体“、、、”。

南宋本比永乐本多一个异体,为“耆”。

6.永乐本螮,《洪武正韵》:“丁计切,螮蝀,虹也,诗螮蝀在东是也。

”丁度《集韵》:“螮或作蚳。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螮、蝃、蜥、蚔,《说文》螮蝀,虹也,或作蝃、蜥、蚔”。

按:南宋本有三个异体“蝃、蜥、蚔”,永乐本有一个异体“蚳”。

南宋本比永乐本多两个异体,为“蝃、蜥”。

永乐本异体或误写,或来源不同。

1.永乐本逌,《洪武正韵》:“于求切,逌尔,笑貌,颜师古曰:‘古作攸。

’”丁度《集韵》:“所也,古作。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逌,所也,通作攸”。

按:“”与“逌”非异体,“攸”与“逌”为异体。

永乐本误,南宋本是。

2.永乐本豷,《洪武正韵》:“许意切,豕息。

”丁度《集韵》:“虚器切,阙人名,或从犬,作豷。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豷、许利切,《说文》豕息也,引《春秋传》‘敖
生及豷’,或从犬”。

按:豷,或从犬,当作。

永乐本为豷,误;南宋本为,是。

3.永乐本處,《洪武正韵》:“昌切,所也,又语韵。

”丁度《集韵》:“俗作,非是。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處,昌据切,所也,俗作,非是”。

按:《字样》:“處,上正,下相承用。

”《正名要录》:“正行者虽是正体稍惊俗脚注隨时消息用”类“處”下脚注:“。

”张涌泉先生按:“‘處’字虎头左下侧从‘攵’,此作‘又’,盖形近之讹。

”[6]“處”为正体,“”为俗体,南宋本是。

永乐本詀,直陷切。

陆法言《广韵》:“被诳。

”丁度《集韵》:“或从廉,作譧。


金州本为“詀譧,被诳也,或从廉”;潭州本为“詀谦,被诳也,或从兼”;明州本为“詀谦,被诳也,或从廉”。

按:《集韵》平声沾韵“谦”与“”为异体,与“詀”非异体;平声盐韵来纽“譧”:“譧,言不正。

”“言不正”与“被诳”义相近,詀的异体当为“譧”,而不是“谦”。

永乐本、金州本是,而潭州本、明州本误。

永乐本臷,他计切。

丁度《集韵》:“国名,在三苗东。


明州本为“臷,国名,在三苗东”;潭州本、金州本均为“載,国名,在三苗东”。

按:赵振铎《集韵校本》:“陈校:‘載当作臷。

又见《质韵》直质切。

’马校:‘字正作臷,局误載,大谬。

’丁校据《山海经》作‘臷’。

方校:‘案:臷讹作載,据《山海经》六《海外南经》正。

毕氏校本改,音秩,亦音替。

’按明州本、毛钞、钱钞‘載’字正作‘臷’。

陆校、庞校、钱氏父子校同。

段校:‘宋本作臷。

’”[7]656段玉裁应该看到宋本,但他未说清楚是宋代何时的本子。

臷,永
乐本、明州本是,而潭州本、金州本误。

永乐本的反切失误均可从语音发展史角度加以论证,再佐之《广韵》、南宋本《集韵》,可以得到证实。

从反切失误可以推论《永乐大典》所录《集韵》的版本可能较早。

计7字:
1.永乐本,《洪武正韵》:“山鉏切,同上,又亲……”丁度《集韵》:“、、、踈,又孙祖切,郑司农曰:食菜羹。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踈,《说文》通也,一曰远也,或作、、踈;又,孙租切,粗也,郑司农曰:食菜羹”。

按:《周礼·春官宗伯·大胥》:“春入学,舍菜,合舞。

”注:“郑司农云:合采,谓舞者皆持芬芳之采。

或曰:古者士见於君,以雉为挚,见于师,以菜房挚。

菜直谓疏食菜羹之菜。

”《经典释文》:“疏食,所居反。

刘音蘇。

”“蘇”即“孙
租反”反语之折合直音。

永乐本“又孙祖切”之“祖”为“租”形似而误,南宋本是。

2.永乐本,《洪武正韵》:“铺杯切,耕也。

”丁度《集韵》:“攀悲切。


潭州本、明州本均作“、,攀糜切,博雅耕也,或从田”;金州本夺。

按:“”,从皮得声,上古在支部,中古当在支韵或歌韵,不可能在脂韵。

永乐本“攀悲切”为敷纽脂韵,《广韵》“敷羁切”为敷纽支韵,南宋本“攀糜切”为敷纽支韵;南宋本同《广韵》。

永乐本误,南宋本是。

3.永乐本齂,《洪武正韵》:“许意切,卧息。

”丁度《集韵》:“又于贵切,孙炎读。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齂,又訏贵切,孙炎读”。

按:齂,南宋本《集韵》有两切:虚器(晓纽、至韵)切、訏贵(晓纽、未韵)切。


管是在至韵还是在未韵,均为晓纽。

《广韵》“虚器切”,晓纽至韵;永乐本“于贵切”,于为喻纽,误;南宋本“虚、訏”均为晓纽,是。

4.永乐本,《洪武正韵》:“都对切。

”丁度《集韵》:“都外切。


明州本、金州本均作“,徒外切,削也”;潭州本夺。

按:《集韵》是按声纽的发音部位进行排列的,泰韵舌头音合口的顺序为透端定,都为端纽,徒为定纽。

永乐本端纽误,南宋本定纽是。

5.永乐本嗜,《洪武正韵》:“时至切,欲也、好也,亦作耆。

”丁度《集韵》:“嗜,常例切,或从食作,从酉作,从肉作,亦作。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嗜、、、、、耆,时利切,欲也,《说文》嗜欲,喜之也。

或从食、从酉、从肉,亦作、耆”。

按:嗜,从耆得声;耆,从旨得声。

上古属于旨部,中古只能属脂韵、皆韵、齐韵。

例,从列得声,上古属于月部,中古属于祭韵。

南宋本“时利切”,禅纽至韵;《广韵》“常利切”,禅纽至韵。

南宋本同《广韵》。

永乐本“常例切”,误;南宋本是。

6.永乐本达,“他计切。

顾野王《玉篇》:迭也、足滑也”。

丁度《集韵》:“丁计切,字林滑也;又佗逹切,博雅逃也,一曰行不相遇,又陁葛切。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达,他计切,字林滑也;又他逹切,逃也;又陁葛切,行不相遇”。

按:达,永乐本“丁计切”,端纽霁韵;南宋本“他计切”,透纽霁韵;《广韵》“他计切”,透纽霁韵。

南宋本同《广韵》。

永乐本误,南宋本是。

7.永乐本麦,《洪武正韵》:“莫白切,《说文》曰:‘来麰也。

’”丁度《集韵》:“俗作麦,非是,又古历切。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莫获切,《说文》芒谷秋种厚薶,故谓之麦……亦姓,俗作麦,非是;又訖力切,来牟也”。

按:麥字,上古属职部,又音当为职韵字,而不是锡韵字。

南宋本“訖力切”,见纽职韵。

永乐本误,南宋本是。

1.永乐本洖,讹胡切。

丁度《集韵》:“戎人名,唐有铁利鞨洖地蒙。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洖,戎人名,唐有铁利靺鞨洖地蒙”。

按:“地”当作“池”。

[7]125“靺”字,永乐本夺,南宋本补,是。

2.永乐本俾,哺回切。

丁度《集韵》:“安俾县,在安定郡。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俾,宾弥切,安俾,县名,在安定郡”。

按:永乐本“安俾县,在安定郡”非辞书的口吻,这不是要强调“安俾”在何地,而是要说明“安俾”为何,然后再说明在何处。

“名”字,永乐本夺,南宋本补,是。

3.永乐本采,此苟切。

丁度《集韵》:“将取也。


潭州本、金州本均作“采,此苟切,捋取也”;明州本为“采,此苟切,持取也”。

按:“将”“持”为“捋”形似而误。

4.永乐本,“卢谷切。

顾野王《玉篇》:力笃切,笑也”。

丁度《集韵》:“一曰鸟名。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笑也,一曰鸟声”。

按:,从口,本意是笑,引申为笑声,与笑相关。

未见名为“”的鸟,“一曰鸟声”意一种鸟鸣声与人笑声相近。

南宋本是。

永乐本谗、鑱、、詀、、、、、、,丁度《集韵》:“又士懺切。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丁度《集韵》:谗、鑱、、詀、、、、、、,仕懺切”。

按:“士”“ 仕”的音韵地位完全相同,南宋本与永乐本不同或许有两种可能:
一是《永乐大典》所据《集韵》为“仕”,而《永乐大典》抄手在抄写时抄夺了“人”字旁;一是《永乐大典》所据《集韵》为“士”,南宋本衍“人”字旁。

永乐本有6字的训释比南宋本多,这些多出来的训释,在其较前或较后的辞书中
均未见。

1.永乐本碞,《洪武正韵》:“鱼咸切,僣差,书畏于民碞。

”丁度《集韵》:“碞,山貌。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说文》磛,碞也”,引《周书》“畏于民碞”。

孔安国曰:“僣也,取参差不齐之意。


按:永乐本“山貌”,南宋本均未见,疑删。

2.永乐本翥,《洪武正韵》:“陟虑切,飞举也。

”丁度《集韵》:“或从飛,毒虫。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翥、,章恕切,《说文》飞举也,或从飛”。

按:永乐本“毒虫”,南宋本未见,疑删。

3.永乐本呬,“许意切,许慎《说文》:,东夷谓息为呬”。

丁度《集韵》:“许四切,又默知也,又众声也,从四口。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许四切,息也,默知也”。

按:永乐本“又众声也”,南宋本未见,疑删。

4.永乐本蹗,“卢谷切。

顾野王《玉篇》:‘力谷、力玉二切,行也。

,同上。

’”丁度《集韵》:“一曰恭也。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蹗、,卢谷切,行皃,或作”。

按:永乐本“一曰恭也”,南宋本未见,疑删。

5.永乐本,“卢谷切。

顾野王《玉篇》:‘力谷、力玉二切,摇也。

’”丁度《集韵》:“击也,扑声。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卢谷切,击也”。

按:永乐本“扑声”,南宋本未见,疑删。

6.永乐本,“卢谷切”。

丁度《集韵》:“,衣声;,行皃,马礼也,陆德明说。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衣声”。

按:永乐本“,行皃,马礼也,陆德明说”,南宋本未见,疑删。

《永乐大典》虽成书于明初,但其所采录之典籍,皆是据明初文渊阁所藏宋、金、元旧本缮写,[8]而《集韵》元、明均未有刻本,《永乐大典》所用《集韵》当为宋本。

从上文所述,可以看出不同之处多为南宋本对永乐本的增、删、改等工作。

据此,我们认为《永乐大典》所采录《集韵》应当在南宋之前,可能是北宋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