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一中2015届高三下学期5月中旬仿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水一中2015届高考全仿真考试试题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可以止痛。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
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

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

信中说,他5年里总共给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
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

两年后,他的实验报告发表在了医学
杂志《柳叶刀》上。

后来,其他科学家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也证明了它
的退热、止痛和消炎作用。

从此,水杨酸钠就一直用于热病、风湿病和痛风的治疗。

不过水杨酸钠味道比较苦,而且服后
人会感到胃十分不舒服。

1897年,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为他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父亲改造水杨酸钠。

很快,他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

随后,拜耳公司工业药品
实验室主任、药物学先驱之一赫尔曼?德赖泽对水杨酸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肯定了水杨酸的药理功效。

于是,拜耳公司在1899年2月以“阿司匹林”的名字给此药注了册。

阿司匹林最初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做很多广告。

拜耳公司起初只是免费将它提供给医生使用。

由于它效果好,立刻获得患者的欢迎。

医生们对此药也十分欣赏,仅仅两年时间里,各出版物上有
关它的文章就达到了160篇,使它在全球的影响迅速扩大。

20世纪初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家恩里克?卡鲁索一度因为头痛烦恼不已。

但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后,
卡鲁索称,阿司匹林是“唯一能够减轻他病痛的药品”。

捷克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把阿司匹林看得更
加神奇。

他认为,这是“少有的几种能减轻人生痛苦的药品之一”。

近年,除了解热镇痛消炎等药效,阿司匹林还被发现具有抗血小板过度凝集作用,1982年英国药理学家约翰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1988年美国2万多名男性医师参与的一项研究表明,阿司
匹林可以使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44%,掀开了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脑梗死的新篇章。

由于其确切的疗效和低廉的价格,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长的玛格丽特?赫克勒向媒体宣布“一天一片阿司匹林,可以提高美国人民的素质”。

2007年,美国预防学会将阿司匹林、儿童免
疫接种和戒烟并列为目前最有效的三种预防医学措施。

因此,在新药不断涌现、老药渐被淘汰的今
天,它仍然是世界上被用得最多的药物。

1994年,全世界消耗阿司匹林的药片、胶囊丸、栓剂等数
量多达362.5亿颗,总重量高达 1.16万吨。

1997年,全世界产量增加到5万吨,如果做成500毫克的片剂排列起来至少有100万公里,可以在地球和月球间走一个来回。

阿司匹林的神奇还不止于此,1988年澳大利亚的G . Kune教授根据研究结果第一次提出阿司匹
林可以预防癌症。

2007年,一项针对近8万名美国注册女护士、随访长达24年的研究再次证实阿司
匹林可以显著降低癌症死亡风险。

正如西班牙著名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在他的专著《阿司匹林的时代》中所说,阿司匹
林是“文明带给人类的恩惠”。

(摘自《意林》,有删改)1.下列对“阿司匹林”药效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能降低风湿病患者的体温,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浮肿。

B.具有退热、止痛和消炎作用,还能抗血小板过度凝集。

C.能使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预防冠心病、脑梗死等。

D.是治疗癌症的特效药,可预防癌症,显著降低癌症死亡率。

说“阿司匹林是‘文明带给人类的恩惠’”,2.作者借用西班牙著名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的话,
对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阿司匹林是人类通过搜集治疗病例,实验研究等科研活动才逐步认识并最终生产出来的。

B.阿司匹林深得专家学者的好评,英国药理学家约翰还因研究其疗效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C.在人类认识、生产阿司匹林的过程中,有大量专家学者参与,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科学智慧。

D.阿司匹林用途广泛、疗效显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用得最多的药物,有效维护了人类的健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司匹林的最初发现源于民间,人们用柳树叶汁或柳树皮来镇痛和退热是其最原始的疗效体现。

B.当科学家们从柳树皮中制备出水杨酸钠后,人们才初步认识了柳树中具有药物疗效的化学物质。

C.由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在美国阿司匹林受到高度重视,被置于“提高美国人民的素质”的高度。

D.在一项涉及人员多、随访时间漫长的研究中,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癌症死亡风险的疗效得到证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

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

”师因此奇之。

及长,涉猎经史,深沉有远略。

时周文帝为刺
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

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

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
“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

出为北雍州刺史。

州带北山,多有盗贼。

褒密访之,并豪右所
为也,而阳不之知。

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

”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臵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
曰:“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

”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并悉言其所在。

褒乃取盗
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

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
子,以赏前首者。

”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

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
是群盗屏息。

十二年,除都督、西凉州刺史。

羌胡之俗,轻贫弱,尚豪富。

豪富之家,侵渔小民,
同于仆隶。

故贫者日削,豪者益富。

褒乃悉募贫人,以充兵士,优复其家,蠲(注)免徭赋。

又调富人
财物以振给之。

每西域商货至,又先尽贫者市之。

于是贫富渐均,户口殷实。

废帝元年,为会州刺
史,累迁汾州刺史。

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扞。

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
属县。

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

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
不为营垒。

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

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


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曰:“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

请一切放
还,以德报怨。

”有诏许焉。

自此抄兵颇息。

寻以年老请致事,诏许之。

卒,赠泾、岐、燕三州刺史,
谥曰贞。

(节选自《二十四史·北史》)【注】蠲(juān):免除。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调富人财物以振给之振:通“赈”,赈济。

B.莫能防扞扞:抵御
C.分据险阻,邀其归路邀:邀请
D.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故事:旧事,先例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
B.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
C.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
D.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褒从小就有不俗的志向,喜欢读书而又不拒守章句,常常是为了从中得到教益,老师因此把他看做奇人。

B.韩褒在雍州缉拿盗贼的时候,采用以盗捕盗的办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十天之内,就迫使那些逃命在外和隐藏起来的盗贼全部自杀了。

C.任西凉刺史的时候,韩褒采取让穷人当兵,优待其家人,免除他们的徭役等措施,渐渐缩小了贫富差距。

D.在汾州,韩褒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麻痹齐人,使齐人懈怠,而他已事先集中了精锐部队,埋伏在山中,待齐兵路过时,突出伏兵攻击,大获全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2)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注)道中
赵善庆
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

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

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
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注】湘阴:湖南省湘阴县,在湘江下游,洞庭湖南岸。

8.这首元曲的一、二句中哪两个字用的好?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可见。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 __, __ _。


(3)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 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
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教父
文/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
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

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

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
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

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
菜,多至深夜。

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

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
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

有一次去
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

他在人前最得
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蹄蹄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

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
不死。

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

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
冰雪封了顶。

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
网捞起鱼来。

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人寻找。

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
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

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
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

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
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
神父了。

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
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

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

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
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

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

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
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

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

罪过呀!……”
(原载于《百花园》)(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未捞到外公尸首,是为后文写“外公突然活着回来”做伏笔。

B.小说以“我”为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串联和组织材料,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这个“我”
就是作者赵冬。

C.小说通过“我”的两个舅舅在教父面前的种种表现,形象地刻画出他俩淳朴善良,甚至愚昧的性格特征。

D.第六段写“白皑皑的冰雪”,是为了照应开头“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和“教堂顶的白雪”。

E.外公临终前把那件大衣看成是“破大衣”,而念念不忘的内心忏悔却是,一件大衣竟伤了“老朋友”。

这表现了外公性格中虚情假意的一面。

(2)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3)小说在刻画教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从维熙忆孙犁:他不是东摇西晃跳摇摆舞的作家
王波
作家从维熙把自己能想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作家的名字,挨个敲进电脑,打算为他们排个队,
然后从历史的角度严格筛选。

结果他无奈地发现,电脑屏幕上只剩下两个名字——沈从文和孙犁。

只有他们“从人格到道义,
从文学到生活,都是非常完美的”。

上世纪50年代,孙犁作为天津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批判作家丁玲的大会。

在会上,他以有
病为由保持沉默。

在当时的情势下,这无疑需要胆识和勇气。

当年在延安时,毛泽东读了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荷花淀》后,在报纸边上写下,“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

解放后,人们才知道,除了作品“有风格”,在为人处世上,孙犁也有自己的风格。

1949年,进了城的孙犁开始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

他亲自坐着报社的大马车,把困顿在半路上的妻子和一双儿女接到天津。

这件事至今为不少与会者津津乐道。

而当年孙犁到北京参
加文联大会时,受到大会主席的特别表扬,因为孙犁进城后不与农村的妻子离婚,成为作家中的模
范。

对于权力和名利,孙犁似乎一向敬而远之。

天津市作协和文联都曾给孙犁留有位臵,但他哪儿也不去,一直在《天津日报》工作,前后经
历了十几位总编。

孙犁曾告诉老友、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首任主席鲁藜,“我干不了这个(指天津市作协主席)。


在孙犁的忘年交卫建民的记忆里,孙犁“不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不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不
接受各类媒体特别是电视台的采访。


在家里,女儿曾问他:“《荷花淀》是怎么写出来的呀?”
孙犁只是淡然回答:“那时候延安刚刚整完风,人们还不怎么写。

再有,那个地方风沙很大,见
不到这些东西(指淀水荷塘),所以就感觉好。


对送上门的荣誉,他拒不接受。

他经常收到一些入选各种“名人录”、“名人大辞典”的来函登
记表,但从不予理会。

晚年,很多人找他当顾问和名誉顾问,他则能推就推,只是在诗里自嘲,“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

孙犁自喻为自织罗网的蜘蛛,“面壁南窗,展吐余丝”,并在晚年自作的《无题》诗里写道:“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

冷暖阴晴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


然而,这并不意味他只躺在自己罗织的那个小天地里,躲避世间风雨。

1954年,由两个“小人物”引发了全国开展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眼看学术问题向
政治斗争演变,在与张德育聊到这一问题时,一直慢声细语的孙犁猛地一挥手,大声吼道:“打不倒!”
在一些研究者看来,孙犁的愤怒一方面来自他对《红楼梦》的热爱,另一方面来自他对文学“艺
术性”的深刻理解及实践。

作家汪曾祺生前曾说,孙犁是少数几个懂得文学“艺术性”的作家中的
一个。

“一个人,应该有点卓然而立的精神。

”诗人臧克家生前曾有这样的论断,他认为敢于抨击文坛
不正之风的孙犁“就具有这种卓然而立的精神”。

他曾当面告诉孙犁,“你是敢于直抒胸臆,顾忌较
少的,这一点你走得比我还远一点。


然而这种卓然而立,也经常让孙犁处于被批判的边缘。

“我们的一生,这样短暂,却充满了风雨、冰雹、雷电,经历了哀伤、凄楚、挣扎,看到了那
么多的卑鄙、无耻和丑恶,这是一场无可奈何的人生大梦,它的觉醒,常常在瞑目临终之时。

”孙犁在为老友邹明所写的文章《记邹明》里这样写道。

饱经风霜的孙犁,晚年有不少时间躺在病床上,但这并不影响他连续两届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
会名誉副主席。

在女儿看来,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一位布衣作家的崇高荣誉。

不仅市长派人送来了鲜花,2001年8月,医院告诉孙犁,他在这里“按副市级待遇了”。

这些待遇,最终未能挽留住这位“耿直,讲真话,有文采”的作家。

孙犁在2002年7月11日离世。

在快要去世前,他告诉女儿,“我写文章得罪了不少人,又不去参加朋友的追悼会,我死了以
后来的人不会多,到时候你们不要难过。


这也是作家孙犁生前的最后一个错误判断。

因为他去世后,不仅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悼念文章
也很多,而且持续有人写。

“孙犁很纯粹,不是受风风雨雨影响,东摇西晃跳摇摆舞的作家。

”78岁的从维熙说,从这个角
度来看,那个年代的作家只有孙犁和沈从文能在历史里遥相呼应。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家从维熙把自己想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作家的名字输入电脑后,电脑从历史的角度只选中了沈从文和孙犁,所以从维熙很无奈。

B.“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

”表现了孙犁对自己作品的自嘲和对荣誉的淡泊。

C.毛泽东读了《荷花淀》,说孙犁“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这里的“风格”是指不写黄土风沙,而写淀水荷塘。

D.孙犁一直在《天津日报》工作,而不愿意做官,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干不了领导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