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6课时 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试做,全班交流,并进行评价。
四、总结收获
1.老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课上我主要通过例6、7让学生理解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课堂上,我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第6课时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课题
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与旧知联系,新课前学生对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已经十分熟悉了,所以本节教学注重以旧引新,在教学设计上十分重视以下三点:
1.重视复习铺垫。
教学中,加强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生学习新课清除障碍,使学生在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后,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加、乘减运算。
学习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
运用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难点
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并能根据题目特征,灵活、合理地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1)观察两道题的特点,交流两道题分别符合乘法的哪个定律。
(2)独立试做,汇报算法,说明算理,第一道题可以采用乘法交换律进行计算,第二道题可以采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学生可以从分数乘法简单方面交流收获。
三、训练深化。
1.下面各题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完成教材第9页第1题。
1.学生独立判断,并改正。
2.重视质疑引导。
教学中,重视质疑的作用。通过质疑,引导学生围绕例6、例7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获得探索知识的体验,使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使学生掌握分数简算的技巧。
3.重视总结升华。
本课所要学习的是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需要整数乘法的三大定律为基础。因此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简算的基础上,对分数乘加、乘减运算及简便运算进行归纳总结,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而且为学生形成准确的计算能力提供保证。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4)讨论:在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注意事项,然后汇报交流:计算分数乘加、乘减运算时要注意观察运算顺序。
2.(1)分组计算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结果,通过比较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2)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特点,发现:第一组算式符合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符合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
(3)同教师共同总结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口算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导入。
出示复习题,引导学生说出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8×20+152
651-65÷13
18+569-238
68×(72÷6)
2.谈话导入新课。
1.按要求完成复习题并回顾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2)引导学生进行试做,并组织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3)总结收获结果。
(1)学生猜想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
①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②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2)学生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列出算式( )×2或 ,独立计算。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并明确: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明确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1.口算,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4×2+29=57
5×8+6×4=64
25×(24+16)=1000
二、探究新知。
1.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
(1)猜想: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出示例6情境图,组织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计算。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点评和总结:
2.探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是否适用。
(1)课件出示教材9页中部的三组算式,引导学生先分组计算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结果,再进行比较。
(2)鼓励学生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特点,并对照计算结果,分别说出符合整数乘法的哪个定律。
(3)师生共同总结发现。
3.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件出示例7,引导学生说出数据及运算符号的特点。
四、总结收获
1.老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课上我主要通过例6、7让学生理解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课堂上,我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第6课时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课题
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与旧知联系,新课前学生对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已经十分熟悉了,所以本节教学注重以旧引新,在教学设计上十分重视以下三点:
1.重视复习铺垫。
教学中,加强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生学习新课清除障碍,使学生在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后,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加、乘减运算。
学习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
运用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难点
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并能根据题目特征,灵活、合理地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1)观察两道题的特点,交流两道题分别符合乘法的哪个定律。
(2)独立试做,汇报算法,说明算理,第一道题可以采用乘法交换律进行计算,第二道题可以采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学生可以从分数乘法简单方面交流收获。
三、训练深化。
1.下面各题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完成教材第9页第1题。
1.学生独立判断,并改正。
2.重视质疑引导。
教学中,重视质疑的作用。通过质疑,引导学生围绕例6、例7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获得探索知识的体验,使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使学生掌握分数简算的技巧。
3.重视总结升华。
本课所要学习的是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需要整数乘法的三大定律为基础。因此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简算的基础上,对分数乘加、乘减运算及简便运算进行归纳总结,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而且为学生形成准确的计算能力提供保证。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4)讨论:在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注意事项,然后汇报交流:计算分数乘加、乘减运算时要注意观察运算顺序。
2.(1)分组计算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结果,通过比较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2)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特点,发现:第一组算式符合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符合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
(3)同教师共同总结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口算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导入。
出示复习题,引导学生说出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8×20+152
651-65÷13
18+569-238
68×(72÷6)
2.谈话导入新课。
1.按要求完成复习题并回顾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2)引导学生进行试做,并组织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3)总结收获结果。
(1)学生猜想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
①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②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2)学生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列出算式( )×2或 ,独立计算。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并明确: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明确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1.口算,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4×2+29=57
5×8+6×4=64
25×(24+16)=1000
二、探究新知。
1.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
(1)猜想: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出示例6情境图,组织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计算。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点评和总结:
2.探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是否适用。
(1)课件出示教材9页中部的三组算式,引导学生先分组计算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结果,再进行比较。
(2)鼓励学生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特点,并对照计算结果,分别说出符合整数乘法的哪个定律。
(3)师生共同总结发现。
3.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件出示例7,引导学生说出数据及运算符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