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2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测试十二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安徽师大附中模拟)如图表示四种货物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相关特征。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适合航空运输的货物是( C )
A.①B.②C.③D.④
2.货物④最佳运输方式是( A )
A.公路B.铁路
C.河运D.海运
解析:结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图中可知货物①适合铁路运输;货物②适合水运;货物③适合航空运输;货物④适合公路运输。
(2019·云南昆明月考)曹妃甸港原本是唐山南部沿海的一个带状沙岛。
曹妃甸港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是渤海湾内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天然“钻石级”港址。
经过唐山人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未来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终于落户曹妃甸港。
下图为曹妃甸港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曹妃甸港将成为未来中国北方最大港口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水深港阔B.工业基础
C.辐射范围D.大城市依托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港口发展的因素。
影响港口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是腹地经济特征和辐射范围。
曹妃甸港位于环渤海地区核心地带,面向东亚和世界,辐射范围广,C正确。
4.“钻石级”港址的优势条件是( A )
A.水深B.港阔
C.辐射范围D.大城市依托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
曹妃甸港是渤海湾内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地即可建设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天然“钻石级”港址,说明其水深,不需人工深挖,是天然良港,A 正确。
(2019·福建龙岩模拟)“最后一公里”指的是商品从物流中心配送到分流中心后,从分流中心到达客户手中的这段距离,其已成为我国目前物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下图示意某网
上商城自建物流体系。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据图分析判断( A )
A.江浙沪地区物流中心最密集
B.位于武汉的物流中心为省内服务
C.西部地区目前应多建一级物流中心
D.物流中心的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近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可知,江浙沪地区物流中心最密集,A正确;位于武汉的物流中心是一级物流中心,为全国各地的二级物流中心服务,B错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目前不需要多建一级物流中心,C错误;物流中心的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远,D错误。
6.解决该网上商城“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 D )
A.提高地区信息化水平
B.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C.加快交通路网建设
D.增加城市配送站数量
解析:本题考查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的措施。
“最后一公里”指的是商品从物流中心配送到分流中心后,从分流中心到达客户手中的这段距离。
增加城市配送站数量,可以提高送货效率,将货物更快地送到客户手中,D正确。
(2019·湖南湘潭模拟)灰水足迹是以自然界现有水质标准为基准,将一定的污染物负荷吸收消化所需的淡水体积。
下图为1998~2013年全国灰水足迹各类结构变化图。
据此完成
下面三题。
7.由图可知,1998年到2006年间,全国灰水足迹的变化趋势为( C )
A.持续下降B.持续上升
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
解析:图示1998~2006年间,前期农业和生活灰水足迹基本平稳,而工业灰水足迹下降明显,则前期总体为下降趋势;后期工业灰水足迹基本稳定,而农业、生活灰水足迹增加明显,则后期总体趋势为增加。
8.农业灰水足迹在2006年到2007年的变化可能是由于( B )
A.农业结构的调整B.国家政策的实施
C.自然灾害的影响D.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解析:图示2006~2007年间,农业灰水足迹明显下降,说明吸收消化污染物需要的淡水体积减小了。
必然是降低了农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因是在短时期内实现的变化,最可能是某种国家政策使然,不可能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环保意识增强等这类需要长期变化的结果。
注意自然灾害不会减少污染物排放。
9.针对当前我国灰水足迹现状,可采取的措施有( D )
①将灰水足迹较大的工业企业转移到水资源充足的东部
②推广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
③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改进灌溉技术
④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对水价和污水处理费进行调整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当前问题是灰水足迹较多,可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或加强治理等措施来减少灰水足迹。
而简单的工业转移不会减少灰水足迹,则可排除①,故D正确。
(2019·广州模拟)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下面两题。
10.该农业最可能是( A )
A.人工草地畜牧业B.粮草结合混合农业
C.多元开发立体农业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
解析:该农业生产模式有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故选A项。
其他选项的农业图中均没有体现。
11.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B )
A.改变自然带类型B.保持土壤肥力
C.增大气温日较差D.增加原生物种
解析: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气温、降水有关,该模式无法改变,故A错误。
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选B项。
人工草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可以减小局部气温日较差,故C错误。
原生物种无法增加,D项错误。
二、综合题(46分)
12.(2019·四川南充适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惊艳亮相,震撼全场。
现场24个智能机器人展示出的中国高铁建设镜头,再一次掀起“中国高铁热”,中国高铁成为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一张闪亮名片。
调查发现,西成高铁的开通对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影响巨大。
民航方面,从2017年12月16日起,成都直飞西安的航班将从每天12班锐减到3、4班,票价也大幅跳水,直飞航班最低票价为340元,比西成高铁一等座379元都便宜。
公路客运方面,西成高铁的开通将对成都至广元一线公路客运产生较大冲击,初步预计,自高铁开通后到明年,成都至广元一线公路客运营运额会下降50%。
材料二:高铁线路建造时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线路运行的安全舒适程度、沿线的地面沉降、占用沿线土地、与其他交通运输线路的关系等。
(1)根据材料一,阐述高铁客运对客运运输网络格局的有利影响。
(6分)
答案:高铁客运给原有的公路、民航等客运方式带来冲击,促使其改善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各种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输供给能力;缓解客运运能的紧张状况,增强客运网络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并节约客运网络的时间成本。
(2)高铁线路大多是在高架桥上运行的。
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平原地区高铁建设多选择高架桥方式的原因。
(8分)
答案:可提高路面平整度,保证列车的运行速度、平稳度和乘坐舒适度;高架桥桩基很深,可有效防止路面沉降;节约利用土地,降低土地成本;避免人畜等进入铁路线,也能避免和其他交通线路在地面交叉,提高运行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3)高铁站选址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选址在市区,另一种选址在郊区。
选择一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6分)
答案:选择在市区。
理由:便于与城市内部交通联系;直达市区的高铁线路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增强人流吸引力;可改建原有火车站,减小施工量。
或选择在郊区。
理由:郊区土地成本较低,有利于节约投资成本;可有效带动郊区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减轻高铁对市区的噪声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运输的相关知识。
(1)高铁客运的影响主要从路网、运力、服务、效率等方面分析。
高铁客运给原有的公路、民航等客运方式带来冲击,促使其改善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各种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输供给能力;缓解客运运能的紧张状况,增强客运网络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并节约客运网络的时间成本。
(2)高铁线路建在高架桥上的原因主要从安全、土地成本等方面分析。
高铁线路建在高架桥上可提高路面平整度,保证列车的运行速度、平稳度和乘坐舒适度;高架桥桩基很深,可有效防止路面沉降;节约利用土地,降低土地成本;避免人畜等进入铁路线,也能避免和其他交通线路在地面交叉,提高运行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3)高铁站选址在市区的理由主要从运输效率、工程成本等方面分析。
高铁站建在市区便于与城市内部交通联系;直达市区的高铁线路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增强人流吸引力;可改建原有火车站,减小施工量。
高铁站选址在郊区的理由主要从土地成本、环境等角度分析。
郊区土地成本较低,有利于节约投资成本;可有效带动郊区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减轻高铁对市区的噪声污染。
13.(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6分)
白头叶猴独产于中国广西西南部左江以南和明江以北喀斯特石山、土山镶嵌的狭小地带,喀斯特地貌(低峰丛洼地—峰丛谷地)的石山且有洞穴和石灰岩季雨林植被分布的区域是白头叶猴的栖息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当地人口急剧增加,周边居民不断在峰丛洼地和谷地开垦土地,每年对薪柴的需求也远远大于该地区植物的生长量,加之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滥捕滥杀白头叶猴现象时有发生,白头叶猴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如图示意白头叶猴栖息地分布。
(1)描述该地区白头叶猴栖息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8分)
答案:白头叶猴栖息地分布范围狭窄,总面积和单个栖息地面积小;各栖息地不连续(呈
斑块状分布),相隔较远;弄康山区、弄官山区为白头叶猴栖息地主要分布区,部分原有栖息地白头叶猴种群已经消失。
(2)简析该地区白头叶猴栖息地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
(8分)
答案:白头叶猴对栖息地环境要求特殊,故栖息地范围较小且不连续;区域人口大量增加,人们的不合理活动导致栖息地面积缩小;当地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导致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减少;铁路和公路从栖息地穿过,割裂栖息地之间的联系,导致白头叶猴栖息地不连续,甚至消失。
(3)简述协调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10分)
答案:在石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推广沼气等新能源,解决生活用能问题,保护当地植被,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和执法力度,禁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合理规划交通线路,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必须经过时,要建设供野生动物穿越的生态廊道。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白头叶猴栖息地分布范围比较狭窄,而且总面积和单个栖息地面积都较小;各栖息地分布较为分散,呈斑块状,在距离上相隔较远;其中弄康山区、弄官山区为白头叶猴栖息地主要分布区,而部分原有栖息地白头叶猴种群已经消失。
第(2)题,其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进行分析。
由材料可知,白头叶猴对栖息地环境要求特殊,因此栖息地范围较小且不连续。
由“人口急剧增加”“不断在峰丛洼地和谷地开垦土地”“对薪柴的需求也远远大于该地区植物的生长量”可知,该区域由于人口增加,为了获取耕地和薪柴,人们大量砍伐森林,导致白头叶猴栖息地面积缩小;由“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滥捕滥杀白头叶猴”可知,该地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滥捕滥杀导致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减少。
由图可知,铁路和公路从白头叶猴栖息地穿过,割裂栖息地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白头叶猴栖息地不连续,甚至消失。
第(3)题,其主要考查人类生产与保护动物协调发展的措施,可从推广沼气等新能源、在石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已经破坏的森林植被恢复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和执法力度、合理规划交通线路等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