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柳青》:扎根生活的人民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剧《柳青》:扎根生活的人民作家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真正的艺术创作要从生活出发,面向生活、深入生活。
如何深入生活?如何扎根人民?是当前文艺创作者思考的关键问题。
话剧《柳青》的上演,颂扬了作家柳青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以及崇德高尚的精神品格,并以他潜心创作的人生经历,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完美诠释。
由西安话剧有限责任公司制作演出的话剧《柳青》,以作家柳青为人物原型,讲述他为潜心进行文学创作毅然决然辞去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一职,携妻子和女儿举家搬迁至皇甫村,深入扎根到黄土地的故事,最终写出了反映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农民精神风貌的经典性的史诗巨作——《创业史》。
这片土地,为柳青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当地农民百姓王三老汉、王家斌、刘远福、郭安成、彩霞、雪娥等成为小说《创业史》中梁三老汉、梁生宝、徐改霞等角色的原型人物。
这片土地,也为话剧《柳青》的创排提供了足够的生活滋养,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对人物的真实刻画,使这部作品散发出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以写实风格还原历史人物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话剧《柳青》整体舞台效果呈现出写实风格、质朴气质。
从舞台设计而言,舞美设计提炼出重要的几个场景景物,对故事空间环境进行着力渲染,通过真实化呈现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同时使得人物生动真实,让观众能够对柳青及其行动进行直观视觉化的理解。
一座打扫干净的庙屋是该剧主要场景,也是柳青一家人在皇甫村的生活驻地,反映出柳青当年深入农村生活的现实面貌。
舞台左右两侧的旋转台上搭建的小土坡和山崖下方搭建的土窑洞设计,勾勒出西北典型的地域风貌。
导演和舞美设计经过选择、取舍、创造出新的场景和空间,
还原了20世纪五十年代陕北地域的社会环境。
这种精心塑造的“构成空间” 所产生的意义远比真实场景的意义丰富和深远,为柳青人物形象的确立和行动线索的铺垫提供了,故事主题得以完美彰显。
话剧《柳青》的情节推动以线性叙事为主导,在层次结构上则采用巧妙地运用叠套的技巧,将柳青深入生活的创作事实与小说《创业史》中的人物塑造放置在同一时空,相互交织展开叙事。
剖析其文本结构,叠嵌了话剧《柳青》剧作文本、小说《创业史》以及柳青在皇甫村十四年人生经历三个不同层面,构成了多重视角、多重时空的立体结构。
柳青作为三重身份而出现:一是深入到农村采风创作的创作实践者;二是小说《创业史》的作者;三是话剧《柳青》的核心人物。
舞台上,身着粗布衣的柳青白天扎堆在村民中间,捕捉身边生活的矛盾冲突,随时翻开小本认真记录,夜晚点灯奋笔疾书。
一束闪亮的追光打在柳青身上,成为他从生活参与者的身份向生活记录者身份转换的舞台提示。
艺术形象必须是具体的、个别的、独特的。
所处的环境应该是独特的。
在舞台上,人物所处的环境应该是独特的,人物的经历应该是独特的,人物的性格应该是独特的,人物的遭遇、命运应该是独特的……该剧将视角聚焦于柳青扎根在皇甫村的十四年,他在放弃官职的同时,也放弃了此前城市生活状态。
他深深地向生活弯下腰,扎根在农村,背带西装裤换成了免裆裤、系上了裤腰带,与村民百姓圪蹴在一起,抽烟锅,在市集学“捏码子”讨价还价……《柳青》在前半部分的节奏是轻松愉悦的,带有轻喜剧的色彩。
柳青作为中心角色融入皇甫村,这本身便符合了喜剧的主题要义。
正如诺思洛普·弗莱所说:“喜剧的主题是社会整合,它通常是以中心角色融入这个社会的形式来实现的。
”柳青真正走到了人民当中,“大领导”“大作家”变成了“农民柳青”,为村民解决粮食分配不均问题、写《饲养管理三字经》帮助村民饲养牲畜等
段落,以松散式的片段表现了柳青和村民打成一片,融入当地生活中。
表层而言,导演通过这种方式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调动观众向上的情绪;深层意义在于暗中积蓄提升该剧的戏剧力量,为后续柳青遭受的悲惨经历铺垫戏剧转折。
在进入到后半部分,该剧的风格转向萧瑟凄凉。
先喜后悲的戏剧转折,情节跌宕顿挫,柳青初到皇甫村的轻松欢快之景与被曾帮助过的文学青年黄文海告发而遭受迫害被关牛棚的惨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尤其妻子马葳承受不了压力跳井自杀,更为该剧蒙上了一层悲怆的意味。
这种物是人非的凄凉遭遇,细腻地刻画出了柳青孤苦怆痛的心境。
二、刻画一个大写的“人民”作家
话剧《柳青》的成功之处在于真实还原了柳青书写长篇巨著《创业史》而深入基层十余年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上,通过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人民作家的伟大形象。
柳青是一个德艺双馨的作家,更是一个具有崇高品质的大写的“人”。
面对创作,他不追逐名望与权力,踏踏实实搞创作;面对百姓,他和善交往、助人为乐,主动交还猎枪只为不惊擾邻居,积极促成王家斌和彩霞的婚事;面对困境,他毫不妥协,即使遭受迫害,内心仍充满光明与希望,即使受到他人背叛,依然以宽容之心予以谅解。
虽然被黄文海检举,他没有怪罪,反而教他如何做人。
人的行为是一种潜在文本,在与他人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人格化的实现。
柳青不仅把这片土地的人与事写进了书里,还成为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引领者,带领着农民百姓解放思想、共同进步。
王家斌、彩霞、黄文海、快板王等人物在柳青的鼓舞下实现了个体成长和精神升华。
王家斌作为新时代的进步青年,在柳青的鼓励下带领大家开展农业生产运动;柳青竭力劝导村民消除阶级差异,联合富农、贫农加入互助组,参与粮食分配;耐心教导文学青年黄文海习作的技巧要领;无私地把稿费捐赠给村里
生产大队维修机械;努力劝说老同事韩健脚踏实地做事,不浮夸、不跃进。
此外,编剧还设置了一个角色——流浪盲艺人快板王。
虽然他作为一个功能性人物出场,以全知视角的讲述者交代情节,衔接场与场之间的转换,调动观众的情绪,在他身上承载了更深层的文本内涵。
其一是以陕西方言说唱快板儿,体现了陕北特有的文化元素;其二是在柳青的资助下治愈了盲艺人的眼睛,可从中解读出农民从黑暗社会走向光明的社会影射。
三、以历史观照现实,诠释文艺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我们手上的笔,要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的是技巧,一头挑的是生活;对生活的熟悉程度,要像井一样深”。
柳青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的生活经验为他创作《创业史》奠定了肥沃的土壤,而《创业史》为话剧《柳青》的创排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可见,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是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的。
柳青以皇甫村农民参与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化生产运动为小说《创业史》的故事背景,以王三老汉、王家斌等村名为人物原型,讲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农民群体的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反映社会变迁的历史风貌。
而话剧《柳青》又以为创作背景,反映柳青深入皇甫村体验生活的丰厚经历,高度称赞了柳青作为一代大作家的文学思想、创作精神和人性品格。
艺术创作要紧紧地和生活融合在一起。
柳青对待文艺创作保持着严谨的创作态度,为精益求精搞创作,他一把火烧掉了多年的创作手稿,下定决心扎根在农村,深入到人民当中,这样的作品才能反映生活,才有情感和温度。
艺术创作还要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一点一滴慢慢打磨。
戏中文学青年黄文海在家闭关三个月时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既没有生活的积累,也没有思想的积淀,急于求成地想将第一次创作的小说编辑出版。
柳青语重心长,认真劝导黄文海创作既要有要有生活的真实,还要有艺术的真实。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文艺创作的一大禁忌。
那些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经得起历史和社会检验,没有精神涵养和思想
灵魂的作品毫无价值与意义。
每部戏剧都是原生的,因而每部戏剧的时间都是当下。
这绝不意味着静止,而只是戏剧时间发展的特殊方式:当下流逝,成为过去。
但同时它作为过去不复具有当下性。
当下的流逝在于它完成了转变,在于从它的对立中萌发了新的当下。
话剧《柳青》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它的跨时代性和现实性表现在虽然讲述的是六十多年前的故事,但卻以历史观照现实,折射出当前文艺创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困境。
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诠释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有的精神和态度,告诫了当下文艺工作者要摆脱世俗功利、金钱名利的羁绊,怀抱一颗纯粹的心灵对待艺术创作,提升艺术追求的精神境界。
这样一部饱含真情实感、制作精良的话剧作品值得称赞,但距离艺术精品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小说《创业史》在该作品当中是连接多重叙事空间的一个重要连接点,它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话剧《柳青》只是再现了柳青深入生活的历史原貌,丢失了小说《创业史》本身承载的历史厚重性和史诗性。
当然,这对该剧的创作而言是一个更高的要求,话剧《柳青》仍然是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之作。